作后交流,唤起言语生命的需求

2018-02-23 03:00郑群鸯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言语交际习作

郑群鸯

(浙江仙居县第七小学 浙江 仙居 317300)

《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以学生“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为内容,讲真话,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敢于大胆表达,“乐于表达”“乐于分享”。可纵观现今的学生习作,套话泛滥现象依旧存在,且丝毫没有削弱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曾对“为什么要写作?”作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都是围绕着功利、实用的目的来谈”。习作的应试性、功利性导致习作交际功能的缺失,阻碍了学生真实、自由的表达;也导致读者的缺失——往往只有老师一个,阻滞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潘新和教授指出这一切现象存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忽略了习作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人的存在和表现”,指出写作是言语交际,是生命的本能的需求。习作后开展有效的交流,能让习作真正发挥交际、交流的功能,能有效唤起学生言语生命的需求,让习作焕发真实可信的气息。

1 及时性,激发生命表达

《课程标准》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作的交流、交际功能要求学生一方面用文字说出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他人观点、态度、情感的看法,另一方面要及时用这些文字与人交流。

“榜上有名”、“分享时刻”搭建每日交流平台。学生每日记录的精彩生活择优展示在“榜上有名”;每日语文课之始设“分享时刻”,以轮流的方式让两位学生分享自己近期一精彩记录,满足学生心灵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让习作真正指向生命状态。

“佳作共赏”,在周五进行。以习作小组为单位,由各组组长组织,将组内成员本周的习作进行互相交换阅读、欣赏、交流,在互批互改互相交流中展现、提升生命状态;“班级微信公众号”,在周末发布,将一周佳作,供全班学生、家长、亲戚朋友乃至陌生人群阅读、留言。读者范围扩大,激起习作生命状态的表达。

月末,学生将一月来的习作装订成一册,放在书架或个人档案袋中,任由每位同学在闲暇时间翻阅、提意见,让生命表达再次在交流中得到提升;期末,让学生将习作装订成书,设计封面并命名。如此,习作与学生的生命表达常相伴,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创造了一次次常态化的、即时的交流平台,对激发学生的生命表达,建立正确的习作意识大有裨益。

2 多样性,唤起读者意识

夏丐尊先生把“心中有读者”看成是最高的文章法诀:“务使读者不觉得痛苦厌倦而得趣味快乐。所谓要有秩序、要顺畅、要有力等等,无非都是想适应读者的心情。因为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

传统的作后交流,往往只限于教师一个人的阅读批改。这种交流,丢失了交际、交流的意图,导致学生为取悦老师或为得一高分而习作,空话、套话连篇。正如潘新和教授所指出的“语篇没有进入流通领域,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写作是编码,阅读是解码,为了编码的作者和解码的读者能通过语篇建立联系,步调一致,习作时内心应有读者。叶圣陶说,“让别人读得明白”。

习作后交流的多样性使得读者从单一的老师,到多元的全班同学及每个孩子的家庭,甚至陌生的人群;交流形式也从单一的书面批改到多元的读、说、写,乃至面对面的互动,习作成为点对点的交际桥梁。为让尽可能多的人看懂,话语模式需共享型、通用型,与大众话语图式相匹配。学生在提笔之时,便意识到习作即是在作一场别样的公众言说。作文不再只为了一个分数,而是另一种倾述,另一种表达。那是心的表达,那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需要虚伪,不需要空话、大话、套话,不需要无病呻吟,不需要冠冕堂皇,而要说实在的话,说明白的话。否则会受到作为读者的伙伴们的质问与排斥,因为说谎是人品的问题。

3 评价性,促进能力提升

习作能力的提升确实与学科知识、写作技能有着某种联系,但却不能以写作技巧为中心完全取代学生的生活情趣。特级教师管建刚曾言:“学生不肯写,是否有如文革期间一样,有东西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这也是现今学生作文追求华美辞藻,忽略内在情感的原因之一。

“学习作文,也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习作后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作为读者对作品自然会产生心理波澜,自然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语言水平对作品作出评价。这样在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的同时,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而作为作者,在交流评价中,感受到自己的文字,也就是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了真正的尊重和肯定,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字的言说是有分量、有价值的,是和尊严、自信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虚心地从反馈中发现不足,对自己的生活态度,言语表达进行反思、修正。

都说伙伴语言是无障碍语言,在交流评价中,学生、生活、语言、生命,在碰撞、领悟中提高;思想、生活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不光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氛围更浓了,而且也促使了习作真正为表达心声服务了。

4 激励性,焕发写作动力

《语文表现与存在》指出:“内在于言语生命的言语冲动和欲求,在外部动因的激活下,驱动着言语主体的言语表现行为和言语教育主体的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行为。”

习作后的交流,外部激励措施自然不能缺少。对于作者,作文写得好,不光可得到高分,还能上榜,甚至会被推荐发表,能让更多的读者赏读,从内在焕发其写作的动力;对于读者,根据交流的情况,用抽“幸运奖”的方式,为其创造平台,从外在鞭策其写作的动力。如,提出一个交流意见的得1分,每次以分数的高低选出优胜者10——20名,参与抽奖,中奖率50%,得奖者可获卡一张,得两张卡可优先在公众号上发表自己近期满意的一篇作文。

王朔在“写作动机三部曲”中提到人的写作大都要经历从很强的功利目的到一心为写好作品,再到毫无功利的只为内部的自我精神需要的写作。只有达到“无功利化写作”,写作成为一个人内在生命的言语需求,空话、套话的现象才会真正消失。

这样的境界不一定小学时代就能达到,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但发挥习作的交际功能,学生在外部激励和言语交际的刺激下,逐渐感受到言语的魅力,真正感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外部刺激逐渐转化为内在需求,这个时候,外部刺激一旦撤除,学生依然会保持良好的言语表达情感,成为了真实写作。

猜你喜欢
言语交际习作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习作展示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