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心声、聆听乐声、静听回声
——灵动音乐课堂把耳朵叫醒

2018-02-24 19:01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会习惯情感

朱 清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江苏 太仓)

如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丰满、灵动呢?就让我们把耳朵叫醒,学会倾听心声、聆听乐声、收获灵动音乐课堂!

一、倾听心声——遇见最美的答案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就说:“好的,坐下再想一想。”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完毕,教师环视全班问:“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直到有学生回答出教师预设的答案,教师才露出笑容说:“对,某某同学回答得真好。”这是郑朝晖老师在《让倾听成为教师的习惯》一文中提及的一种现象。看到这段话,你我会不会会心一笑?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场景可能出现在听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虽然老师不曾对回答问题的前两位同学加以评价,却在不断重复一个动作——请另一位同学回答,直至他想要的答案出现,他才说“对,某某同学回答得真好。”

在这样的课堂,教师似乎也在倾听来自学生间的不同声音,但其本质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这只是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或预设的答案,让学“服从”于教,让教学能够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顺利”施展及达成,所以教师不断地请不同的孩子回答,只为了“等”来他所要的答案。因此,他的“听”,带有伪善性,是选择性地听,是被动地听,缺乏真诚,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多样性,甚至是创新性的尊重和认可。

如今,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音乐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而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便是音乐课堂,我所教授的初中音乐较小学音乐来说不仅停留在歌唱的学习上,音乐作品欣赏也占了较大的比重,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在讲授一首作品时在速度、节奏特点、旋律的起伏上是存在着共同的体验,但是就情感来说,每个同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这时教师做出统一的要求,要求学生努力达到一些教师预设的情感体验标准,那就会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导致对音乐情感的麻木。如果我们在教授过程中自己也专注于音乐欣赏,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允许同学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情感目标来完成对音乐的体验,那么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作品了吧。比如说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当听到此曲中最为经典的那段主旋律时,我让同学们谈谈对此段音乐的情绪的理解。大部分同学觉得是优美的、抒情的,表现梁祝二人美丽情感的,但也有同学认为优美的旋律中透着哀伤,潜伏着最后悲剧结局的影射!面对这样的答案时,我觉得我是激动的,这时候我需要做的是鼓励并顺其思路做一些讲解,而这也往往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甚至让暂时不敢说出自己想法的同学有所触动。

二、聆听乐声——遇见最美的旋律

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教育沟通艺术,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是教师获得灵感的源泉,学会倾听,会让我们的教学更灵动,让学生也学的更快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欣赏音乐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内心是有感受的,但是当教师让他表达的时候,他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不知道如何去欣赏,往往造成一曲结束,并不知道自己听到了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慢慢对孩子们浸润、感染、培养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只有培养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才能谈得上对音乐的欣赏与鉴赏,所以教师除了要懂得倾听,更加要教会学生学会聆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注重聆听,感受音乐,在整个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来享受音乐呢?

当然,懂得音乐语言、学会鉴赏技巧并非是音乐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感受音乐语言和音乐的美,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乐外在的声、形、色的感觉和感知,也包括对音乐流露的情感和音乐内涵的感知。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才能真正感受和体验到音乐的真谛。

三、结论——静听回声,遇见最美的收获

听,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倾听语言、聆听美妙的音乐。良好的倾听习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帮助,良好的倾听习惯与聆听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会倾听,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精彩,也让我们的孩子从倾听中获得学习的金钥匙,打开求学之门,让他们更加喜欢音乐这一学科。让我们把耳朵唤醒吧,共同走上音乐这一奇妙旅途!

猜你喜欢
学会习惯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上课好习惯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学会分享
好习惯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