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课程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2018-02-24 14:41刘文正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举例华侨华人

刘文正

(华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21)

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16世纪后,伴随着欧洲人东来、殖民地的开发以及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中国海外移民的数量逐步增加,至1949年,有1000多万的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根据侨务部门的最新统计,目前海外共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回顾各个历史时期,华侨华人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构成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动力之一。“当代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是高校一门重要的涉侨、涉外课程,现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作如下思考与建议:[1]

一、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计

1.让学生准确理解华侨、华人、华人国家认同、华人文化认同等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是构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准确理解华侨、华人、华人认同、华族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建构课程认知体系,提升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华侨的概念较为复杂,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时期华侨内涵的差异。20世纪50年代以前,“华侨”一词泛指在海外定居的有中国血统并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中华文化的群体和个人,无论其是否持有中国国籍;但1955年之后,中国政府放弃双重国籍政策,华侨就仅指那些保留中国籍者。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对华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华侨”一词在国内是明确的法律概念,但是在海外,特别是日本学者仍然将“华侨”一词用于泛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

外籍华人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但华人概念的难点在于华人本身认定和操作方面存在一些模糊之处:如出生在当地多代以后的华裔,他们可能在身体特征、血缘或文化方面与中国本土相距甚远,是否还属于华人?对此,要让学生理解华人是指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或华人文化)、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血缘和文化,是华人属性的最本质特征,体现了客观差异的标识。强调“一定程度”,是因为随着离乡去国日久,中国移民及其后裔的文化和血统混杂程度越高,与中国本土人们的差异越大。作为族群、文化意义上的华人共性,越来越依赖于主观认同。

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很大程度决定华人个体的行为方式。要让学生理解华人的国家认同与国籍身份取得密切相关,华人在取得居住国的公民权之后,其国家认同转向居住国,并以居住国为自己新的效忠对象;华人国家认同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强弱差异。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要让学生理解海外侨胞身处文化差异和文化交融的环境,对自己的生存身份和文化认同就更加敏感,多重文化认同和双重归属感已成为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常态。华人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也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我们倡导“多重文化认同”,即鼓励和支持华侨华人积极融人居住地主流文化,同时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课堂教学中,厘清华侨、华人概念,准确把握华人的国家和文化认同,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2.让学生了解海外侨情变化,正确认识华侨华人的经济社会地位

通过讲述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进程及华侨华人数量与分布,让学生掌握侨情概况,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华侨华人的重要性和移民总体趋势。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中国移民海外的浪潮基本中止。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外移民再掀高潮,数量增长很快,侨胞总数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000多万发展到今天的6000多万,分布在全球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教师授课应重点分析中国移民分布的结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出去的新华侨华人已超过1000万,其中有半数以上是前往北美和西欧地区,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同时,中国新移民的日益增多,也迅速改变了美、加、澳及欧洲、非洲等地华人社会的格局,华人社会从原先的老侨为主体,转变为新华侨华人占多数的局面。[2]

当代华侨华人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为其与中国的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应重点介绍海外华商的资产规模、地区分布和发展趋势,要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区仍然是华商资本的主要聚集地,与此同时,近三十年来北美、拉丁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华人企业发展迅猛。伴随着中国的商品、资本大规模走向世界,华侨华人经济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过,教师授课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华人作为住在国公民,其拥有的资本构成了所在国民族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媒体和学者刻意夸大东南亚华商的经济实力,认为华商控制当地国家经济命脉,这种提法是不符合实际,同时也不利于华人在当地的生存发展。在社会地位方面,要让学生理解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必然趋势,准确把握华人参政的发展变化,未来华裔新生代政治精英崛起将为华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注入关键性动力。[3]

3.让学生理解华侨、华人二者与中国关系的区别,准确认识华侨华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角色与作用

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外籍华人,而保留或持有中国国籍的华侨仅占少数。要让学生理解华侨是中国公民,依法享有中国公民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中国政府有职责保护华侨在国内外的正当权益;华人是住在国公民,从法律上讲,华人与中国不存在权利与义务关系,双方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互利共赢是彼此合作的主要基础。当然,华人对祖籍国的情感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促进因素。[4]

要让学生认识到,华侨华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其角色与作用是多维度的。在投资贸易方面,海外华商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开路先锋和主体,侨港澳企业的投资额约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六成以上;海外华商也是住在国开展对华贸易的主要力量,在协助消除贸易障碍,推动中国商品出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科技创新方面,400万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是中国的人才资源宝库,引进的海外高端科技人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占九成以上,构成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对外交往方面,华侨华人是中外双方改善彼此政治关系的重要管道和动力,是中外人文交流的主要推手。事实上,华侨华人对中国的贡献还包括,带来了市场经济理念、先进管理经验和营销网络,在推动我国慈善捐赠、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独特作用。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中资企业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也处在扎实推进过程中,华侨华人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桥梁纽带,也必将发挥不可替代作用。评估和分析华侨华人的角色与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动力之一,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侨务在国家工作大局中重要地位。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

“当代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教师在常规课程讲授基础上,应当广泛运用举例教学、案例教学及其他各种实践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1.举例教学法的运用

举例教学一般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解释某一课程知识点,通过列举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的概念、理论及相关知识难点。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举例教学能较好地起到活跃课堂、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但做好举例教学,也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对任教课程有较深厚的理论积淀,宽广的知识体系,娴熟的驾驭课堂技巧;同时也要求教师在举例教学之前进行充分的备课,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生动、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当代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课程有许多教学知识点:如华人国家认同的当地化、华人与祖籍国的情感关系、华人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作用等,如果能选取恰当的例子进行解说,有助于学生切实理解这些知识点。当然,具体的举例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举例要紧扣知识点,不偏题,不跑题;第二,举例要与理论知识有机交融,能充分说明理论知识的所包含的要点;第三,举例时机要恰当,例子长短要剪裁合理;第四,举例尽量做到新颖,尽可能密切联系实际。[5]

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举例教学法,举例教学很大程度是一种教师单方教学行为,而案例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反复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注重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强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被广泛使用。

案例教学的操作过程包括: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撰写案例,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资料的收集和编写,并对案例进行课前预习。如笔者根据本门课程教学要求,曾尝试编写“中国与印尼复交的幕后使者——著名华商唐裕”、“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开路先锋——泰国正大集团”等案例。在实施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讨论。以泰国正大集团对华投资为例,教师可围绕如下问题展开:正大集团在什么背景下率先对华投资,其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正大集团对华投资具有哪些特征,近三十年来有哪些发展变化?正大集团的投资对中国影响和意义是什么,其投资过程遇到哪些问题,有何具体建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让学生拓展逻辑思维,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总结阶段,教师要对整个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评述,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案例的核心、关键问题给予澄清,提出自己看法,同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课后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最终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最后,“当代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是一门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与创新。例如,可邀请实务工作经验丰富的侨务工作者或者典型的侨领、侨商走进课堂,通过讲座、座谈、参与案例教学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进而升华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应增加实地调研、参观访问等实践环节,如参观当地的华侨博物馆、华侨名人纪念馆,走访华侨农场、华侨学校、重点侨乡等,通过实地情景教学,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可借此应用和验证课程的具体知识,加深对课程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1]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01):25-32.

[4]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39-41.

[5]陶莉.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8(10):398-399.

猜你喜欢
举例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三角函数求值题型举例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