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文字的运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8-02-24 14:4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核心小学生

李 朦

(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引言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小学语文学科起到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首要任务提出来,强调"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通过探究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实习经历以及名师课堂实录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收集和整理了相关书籍和期刊的理论资料,分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归纳能有效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希望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有所帮助。[1]

一、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工作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一是以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基础,二是以塑造小学生的独立品格与具备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能力为基础。教师在注重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有利于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加教师与小学生的沟通交流与指导,加强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从而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形成。

2.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重视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希望在小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成为未来前进道路的助力。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影响也是放射性的,对各个学科都会进行影响与牵制。为了实现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重视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成为“重教轻德”的偏激者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现在的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教师重视学科知识却轻视人文教育。虽然受到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影响,教师往往存在很大的教学任务和学业压力。但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要以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但不意味着学生只要掌握了课本上的语文知识就得到了全面发展。语文学科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教师的"重智轻德"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的发展,进而不利于学生日常学习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2.学生成为“知而不行”的随心者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重视对学生品德方面的培养,希望学生可以有良好的品性,以促进其身心的发展。学生“知”与“行”严重脱节。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习惯不能对应,也就是“知而不行”。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时,小学生随心的去遵守或者不遵守道德规范,那么道德规范就不存在约束性,这是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反而会使不良的品德行为滋生。这些品德问题或表现在校内或表现在校外,不良认知的形成导致的不好的行为习惯,不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3.学生成为“思维局限”的盲从者

在现如今的学习中,学习的情况是由考试来得以体现的。考试类的训练形式多为重复刷试卷,这种行为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打击,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更是一种严重的局限。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在教学中跟随老师刻板的去学习知识,这严重局限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刻板单调的重点背诵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学生在考试前夕努力死记硬背着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和“答题套路”,因为这是应试考试,学生背是背会了,将答案套进固定的模板中,就可以得到高分。但死板的背诵和套路却不能代表真正的掌握。通常情况下,过不了几天学生就会将知识"还给老师了"。[2]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权

在学生们自主预习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在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时分享得到的启示。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权,不等于一味放任,在学生的理解偏离课文的主旨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应该得到体现,在学生们将“龙”的整体画出来,对课文有一定基础上时,由老师来掌握主旨方向,添上“点睛一笔”。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前进行分组,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得出答案,最后进行小组的成果展示。帮助和启发其他学生的语文思维,带动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纠正学习的方法。[3]

2.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

小学语文学科对建立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七颗钻石》课程中的,小女孩的行为直接体现的是对小狗、母亲、陌生人的爱,是主动去关爱别人;却因为小女孩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拯救了整个村庄,源源不断的水从七颗钻石中流出来,进而引申出了爱的力量是无限大的,为他人奉献的精神会产生无限的能量。在语文课程的文本学习中,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好的积极地品质与力量,这是教师主要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最终目的。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

教师将教学课堂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很高的积极性。让学生们积极的去寻找答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在《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学,若班级中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中举行一场辩论会,双方代表陈述自己的意见。让孩子辩证的讨论圆明园真正毁灭的原因是什么。永远不能毁灭的是什么,在讨论中落实思维提升与发展。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充分的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同学们在激烈讨论中发散了思维。教师让同学们在辩论中思考和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自我探寻、自我求知的过程深化了情感认识,一举数得,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成功的。总之,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让学生沉入课堂思考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和情感认知的感受。

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课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要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承担其相应的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深入落实语文文字的运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1]柳国营.关于小学语文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8,(15):36.

[2]付战胜.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0):92-93.

[3]季校校.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18,(04):76.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核心小学生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我是小学生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