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助力学生音乐学习参与能力的提升

2018-02-24 14:41
新课程 2018年11期
关键词:音色乐器旋律

郑 婕

(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鳌峰分校,福建 福州)

近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教育改革已跨入3.0时代。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提到了学会学习这一综合表现方面。提升学生学习参与能力自然而然就成为学会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具有学习参与能力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重大主题。而音乐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近年来,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融合创新教学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老师以信息技术手段助力音乐学科教学,为音乐学科的教与学都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化,学生更加喜爱音乐学科。但我们见到的往往是一堂热闹的音乐课,究竟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们给予了学生什么能力?这些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

在此背景之下,我开展了以“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参与能力的实践研究”为研究内容的小课题活动,进一步捋顺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习、学生被动接受音乐学习与参与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一、融合信息技术优化歌唱教学

音乐是抽象、感性的艺术,在歌曲教唱时,以往被动接收信息的方法会让学生对歌曲不感兴趣,尤其是民歌。当他们听到歌曲播放后觉得无法理解,甚至有些奇怪,往往会哄笑一堂。比如《放马山歌》中衬腔“呜噜噜的”和“哟哦”的出现,学生就唱得不太准确。我改变了方法,在初次聆听歌曲前,先将视频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放马生活,仔细聆听音乐中出现的衬腔,并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发现了歌曲和视频中有哪些联系。有很多孩子都能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衬腔的出现将放马的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仿佛正在赶着马儿,富有生活气息,而结束部分的延长音更是充分展现了在山头上放马时遥遥呼唤马儿的场景。通过视频与音频相结合,再加上老师的范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更加直观,也更易接受。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对这首民歌具有地方特点而又朴实的演唱也能表现得较为准确。信息技术恰当地使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堂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同时感受到了音乐美。

二、体验音乐魅力,感受音乐风格

通常音乐风格是指在音乐范畴中的各种音乐要素。要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风格,必然要对节奏、曲调、音色、力度进行了解。对于音乐的风格,学生对京剧、新疆音乐等有较多的感受,但是对东北秧歌、傣族、朝鲜族的音乐就没有很强的风格感受。此时,信息技术的融入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并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孩子们在感受音乐风格的同时参与到学习中。

比如:《秧歌舞》的学习,《秧歌舞》是一首流传于东北地区的脍炙人口的秧歌舞曲。它的旋律简洁,情绪热烈欢快,节奏活泼。通过视频的播放,学生立刻被带入了画面感极强的东北秧歌中。此时,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找答案,感受附点八分音符对音乐中节奏感和动感的增强效果。

三、音画结合教学,形象欣赏作品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在小学音乐音乐学习的乐曲中涉及中外几余种乐器的音色。其中有很多乐器的音色十分接近,如何更好地区分不同乐器及音色呢?可以通过展示乐器图片、观看乐器演奏视频、对比播放不同乐器音色,了解中西乐器的不同,听辨不同演奏方式的音色区别。这样的欣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于乐器音色及音乐形象的听辨也更加直观有效了。例如在《苗岭的早晨》主奏乐器的赏析中,学生对乐器的音色记忆并不十分清晰。我将小提琴的图片放大,钢琴的图片缩小,体现出小提琴主奏、钢琴伴奏的演奏形式,再搭配欣赏视频,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奏,视觉、听觉的记忆将课堂重难点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欣赏《阿细跳月》时,学生对于这首由彝族传统舞蹈“阿细跳月”的音乐改编的同名民乐合奏就不是很感兴趣。我采用希沃课件,将主题音乐中相同的部分用同一种颜色标识,让学生一边进行主题的听辨,一边观察谱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参与到观察、聆听和对比中,从而发现主题旋律中换头同尾的创作方式。乐曲节拍为四五拍,这种节拍与“跳月”的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却与学生常听见的音乐节拍很不一样。我采用微课将这些内容巧妙地融入,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四五拍的韵律,主动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

又比如欣赏乐曲《苗岭的早晨》,聆听、记忆乐曲的主题是欣赏这首乐曲的重点,而主题的记忆并不如孩子们想象中那么容易。我发现用旋律线来记忆主题的方法是孩子们容易接受,且又十分有效的。因此,我采用了让学生根据自己聆听时的记忆画旋律线条的方式,当音乐播放三次后,我将学生画的旋律线条挑选部分拍照上传到屏幕中,再次播放音乐,并把我事先画在课件中的旋律线条,通过蒙层的方式,一点点地擦除出旋律线。这样的方式,增加了神秘感和期待感,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力,对于音乐的形象和记忆又在多次播放的音乐中加深了。

四、随身钢琴助力,提升合唱水平

童声合唱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在合唱训练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在分声部时,学生容易被其他声部影响,音准上出现偏差,而老师又不可能让学生逐个站在钢琴前面唱,那么此时,随身携带的钢琴就成为合唱训练中的法宝了。钢琴怎么可能随身携带?那就要靠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了,它就是手机和“完美钢琴”软件的结合,我称之为我的随身钢琴。通过软件中的双排键盘模式,将音色调节成相似但能轻易分辨的音色,不同音色代表不同的声部。老师逐一来到学生面前,当发现音准出现偏差的学生时,直接在其耳边弹奏正确的音,由于我的随身钢琴音量并不大,不会影响其他学生,又能让走调的学生马上找到自己的音高,在日常的合唱训练中有很好的效果,而学生在合唱训练中又充分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

五、人机互动方式,助力编创教学

在音乐课堂上编创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如何让学生在互动编创中提升学习参与能力呢?通过实践,我发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搭配各种软件平台,小组自由合作创编的方式,是学生比较喜欢且又有效的一种方式。学生对于电脑、平板、手机、电子白板的操作比我们想象中要熟练得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即兴创作,再连接授课平台。例如:在节奏创编活动中,我将几种常见的音乐节奏展示在多媒体白板上,由一位学生在白板上自由组合,其余学生在平板上完成,我可以看到学生在平板上的作业,抽样展示学生的作品。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也让音乐课堂摆脱了以往教师一味地说、学生被动接受,创作毫无新意的课堂。而没有得到当场展示的优秀学生作品,也可以通过老师的个人空间中设立的“学生创作小作品”一栏中进行展示分享,让学生对比自己与别人的创作,取长补短。

在旋律创作时,还可以搭配“TT制谱”等软件,将学生的创作“演奏”出来,这样实时展示,让学生马上就能欣赏自己的作品。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来说,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和创作,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参与能力。

六、翻转课堂模式,课后拓展延伸

除了在课堂上可以运用一些软件进行音乐教学外,还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我认为比较有趣又简单的音乐软件,如:节拍器、电子音乐板、Musical Instruments Free等,将学生置身于网络搭建的音乐海洋中。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音乐课堂,而应延伸至课外。以往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艺术社团,如:合唱团、舞蹈队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现在,我们有了另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和拓宽了音乐教育的边界,学生不但能通过信息手段查找音乐资料,还能将自己查到的拓展信息或课后作业通过QQ、个人空间的回复等网络途径发送给教师,课后师生之间在互联网上的交流互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而且,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翻转课堂”,有一些音乐知识完全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到课上进行巩固和提升。

音乐既是善于表现和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又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当今社会,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向音乐教育发出新的挑战。无论是歌曲的演唱、表现,或是节奏、旋律的编创,亦或是音乐要素的准确运用,都要以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参与能力,以学生主动学习音乐为重点。让信息技术为音乐教学所用,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让音乐教学充满趣味性,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师生间的互动学习,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能力和音乐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终身受益,更让音乐成为学生终身喜爱和学习的内容。

猜你喜欢
音色乐器旋律
学乐器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乐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