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适应新课程之我见

2018-02-24 14:41刘建华
新课程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课改课文语文

刘建华

(尖草坪教育局教研室,山西 太原)

小学语文是人才成长的奠基石,小学语文教育则是支撑这座大厦的奠基柱石。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认识到,要想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微”的局面,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要革新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将探讨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上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俗语有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兴趣的重要性,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才会高效。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即使是简单的一个小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也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那么就会渴求新知,求知欲强烈,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所以教师应当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让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首先设置问题激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呢?”学生对这一问题来了兴趣。教师趁热打铁:“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位诗人很出名的一首诗,题目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乡在重阳节这一天的习俗。以自由讨论、探究阶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通过古今重阳节习俗的对比,知道了登高是古时候重阳的一种习俗,人们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都要登到高处辟邪避灾。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

自新课改以来,强调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课堂中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弄清楚课堂上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们左右了课堂,掌握课堂的绝对权,没有还给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和权利,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蜜蜂》这一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探索蜜蜂认路的谜底,让学生思考蜜蜂忙忙碌碌到底在忙些什么。首先要求学生认字、识句,读通顺课文,简单了解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然后分析作者在做什么实验?实验都有哪些环节?学生通过查找课文、概括、分析、总结等,知道了作者在做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实验。通过学生自行去探索、思考、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教学既要注重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语文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致力于每一个学生个性与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方法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包括语文知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内容时,首先要明确听读要求:认真听,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速、语调。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列出生字、生词,如富饶、岛屿、栖息、海参、威武、山崖等。加上音频播放,让学生跟读。熟读生字生词。也可以列一个词语表让学生自己尝试拼读,默写。这样能加强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同时,文中有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关联词,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关联词造句,通过造句的训练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也可以设置如“西沙群岛海底有些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它和所有的新事物一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新改革,用于探索,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探究更多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如此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改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背课文的小偷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背课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