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益肾活血方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

2018-02-24 13:50张荣东林应华林莺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34期
关键词:肾性贫血慢性肾脏病

张荣东 林应华 林莺

[摘要] 目的 观察补脾益肾活血方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中医科就诊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上加用补脾益肾活血方,疗程2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RBC、Hb、HC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BUN、Sc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补脾益肾活血方可有效纠正肾性贫血,改善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脾肾两虚夹瘀证;补脾益肾活血方

[中图分类号] R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2(a)-0127-04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多见于CKD中晚期患者。国内CKD患者贫血的患病现状的调查报告[1-2]显示,在非透析患者中贫血的发病率约为50%,其中在非透析的CKD 5期的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90%,而进入透析的CKD患者的贫血发生率甚至达到98.2%,由此可见肾性贫血的发病率非常高。贫血可加速CKD患者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是CKD患者合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CKD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3]。因此,积极有效的改善CKD患者的贫血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中医科(以下简称“我科”)一直致力于肾脏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CKD具有显著的优势。我科运用协定处方——补脾益肾活血方治疗肾性贫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在我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肾性贫血治疗指南,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 < 135 g/L,成年女性:Hb < 120 g/L[4]。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脾肾两虚证:主症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次症有舌淡有齿痕、脉沉细。血瘀证:主证有面色晦暗、腰痛;次症有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1.2.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65岁;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的肾性贫血患者,并且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肾两虚夹瘀型;③患者或其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①非CKD引起的贫血患者;②重度贫血患者;③透析或血肌酐(Scr)>707 μmol/L的患者;④合并心、脑、肺、肝、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肿瘤患者;⑤有精神疾病或妊娠、哺乳期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嘱患者低盐、低脂、低磷、优质低蛋白饮食,避免劳累,预防感染;口服三维亚铁咀嚼片(24片/盒,厦门星鲨制药有限公司,批号:898302-2),2片/次,3次/d;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2000 U/支,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批号:201705086),50~100 U/kg,皮下注射,2次/周,根据患者的Hb和红细胞比容(HCT)每2周调整1次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量,使Hb量维持在110~120 g/L,≤130 g/L。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20~130/70~80 mmHg,1 mmHg=0.133 kPa),控制总胆固醇<5.72 mmol/L,三酰甘油<2.26 mmol/L,空腹血糖控制在约7.0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约10 mmol/L。

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脾益肾活血方,2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

补脾益肾活血方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15 g、山药20 g、白术15 g、甘草6 g、升麻6 g、当归6 g、补骨脂10 g、骨碎补10 g、菟丝子15 g、制首乌15 g、三棱10 g、莪术10 g。加减运用:水肿者加大腹皮15 g、车前草15 g;湿甚加土茯苓15 g、六月雪20 g;便秘加大黄6 g;腰酸加桑寄生15 g、续断15 g;夜寐不佳者加合欢皮15 g、夜交藤15 g;偏阴虚者加生地15 g、山茱萸15 g;偏阳虚者加制附子6 g。煎服方法:上方用水煎煮2次,共煎煮药汁400 mL,分2次早晚分服。

1.4 疗效判定

1.4.1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症状分级量化表[5]。根据症状的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分别记录患者刚入组和满疗程后的症候积分变化。

1.4.2 实验室指标 用血液分析仪法检测红细胞(RBC)计数、HCT,用比色法测定Hb,用酶速率法测定血尿素氮(BUN),用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SCr)。

1.4.3 安全性指标 监测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观察并记录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 < 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 < 0.05)。

2.2 两组RBC、Hb、HCT比较

治疗前,两组RBC、Hb、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RBC、Hb、HCT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 < 0.05),治疗后治疗组的RBC、Hb、HCT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

2.3 两组BUN、SCr比较

治疗前,两组BUN、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BUN、SCr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治疗组的BUN、SCr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

2.4 两组安全性比较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肾性贫血是中晚期CKD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通常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微量元素铁缺乏、铁代谢异常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或破坏增多而继发贫血[6-8]。在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用于改善贫血的药物主要为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及铁剂。另外,改善炎症状态及控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等手段均有助于贫血的改善[9-11]。然而,部分CKD患者对这类药物存在一定范围的禁忌和一定程度的抵抗,这类患者需要寻找其他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本无肾性贫血一说,辨病多属中医学之“血虚”“虚劳”“肾劳”等范畴。近年来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各家思想基本统一,认为其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多责之于脾肾,标实多责之于瘀浊。著名中医肾病学家叶景华教授[12]认为肾性贫血的病理基础是脾肾亏虚,湿浊瘀血则是其病理产物。邵朝第[13]认为,肾性贫血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主要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血等邪实为标。叶任高教授[14]认为中晚期CKD患者由于脾肾衰败、瘀血浊滞,一方面脾伤则气血生化不足,后天不能濡养先天,从而造成肾精亏耗,精不化血,血虚更甚;另一方面为瘀浊阻滞不去、新血不生而致血虚。由此可见补脾肾、祛瘀浊为肾性贫血的基本治疗大法。

补脾益肾活血方为我科治疗肾性贫血的协定处方,是针对脾肾两虚夹瘀这一病机特点而拟定。方中黄芪甘、温,具有健脾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含有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酮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调节蛋白质、脂肪代谢,改善CKD患者的造血环境,延长红细胞寿命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抗肾纤维化、肾小球硬化,保护系膜细胞及足细胞等作用[15-17],其对CKD的治疗作用已被学术届肯定。其与党参、山药、白术、甘草、升麻共奏补脾益气、升阳之功效。与当归合用则为当归补血汤,具有益气养血之功,同时当归具有降低氧自由基,避免因拮抗作用对红细胞造成损伤[18-19];制首乌、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补肾填精益髓以生血,现代研究[20-21]表明,制首乌具有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作用,能够调节骨髓细胞和红细胞膜黏附因子的表达,加速骨髓各期细胞的转化、修复受损红细胞的,对改善贫血具有重要作用;三棱、莪术活血化瘀,以利瘀血去而新血生。全方具有补脾、益肾、补血、行血的功效,具有补而不滞,行血不伤血的特点。若伴水肿,加大腹皮、车前草,以利水消肿;湿甚加土茯苓、六月雪,利湿祛浊;便秘加大黄,以通腹泻浊;腰酸加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强腰膝;夜寐不佳加合欢皮、夜交藤,安神助眠;偏阴虚者加生地、山茱萸,滋阴补肾;偏阳虚者加制附子,温阳益肾。

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肾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RBC、Hb、HCT、BUN、Scr各指标在治疗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在各指标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补脾益肾活血方可以有效改善肾性贫血患者的贫血指标,促进RBC、Hb的生成,改善贫血状态,同时能够改善肾功能、保护残存肾单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Li Y,Shi H,Wang W,et al. Prevalence,awarenessand treatment of anemia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ondialysis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Medicine,2016,95(24):e3872.

[2] 林攀,丁小強,袁敏,等.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患病现况调查[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36(5):562-565.

[3] He J,Shlipak M,Anderson A,et al. Risk factors for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the CRIC(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ohort)study [J]. J Am Heart Assoc,2017,6(5):e5336.

[4] Inker LA,Astor BC,Fox CH,et al. KDOQI US Commentary on the 2012 KDIG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KD [J]. Am J Kidney Dis,2014,63(5):713-735.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4.

[6] 余雯枫,余毅.肾性贫血的诊治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3):211-216,219.

[7] Happy C,Abraham RA,Himashree B,et 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with hemoglob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J Lab Physicians,2013,5(1):51-54.

[8] Chen L,Ling Y,Lin C,et al. High dose ESA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iPTH level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end-stage kidney disease: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J]. Front Public Health,2015,3:258-258.

[9] 周麗娜,王玉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贫血的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6,37(4):228-231.

[10] 窦涪琳,王杨威,崔文鹏,等.微炎症状态与肾性贫血[J].中国血液净化,2016,15(3):145-148.

[11] 王莉君,袁伟杰.关于肾性贫血治疗相关指南与共识回顾[J].中国血液净化,2018,17(1):1-5.

[12] 韩海燕,路建饶,王新华,等.叶景华治疗肾性贫血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24):2085-2087.

[13] 罗俊华,巴元明.邵朝弟治疗肾性贫血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109-110.

[14] 赵霞.肾性贫血基本方[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11):676.

[15] 曲晓璐,戴芹,唐咏华,等.黄芪注射液对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55-56.

[16] 宋锦叶,孟立强,李晓玫.黄芪与当归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9):833.

[17] 孙政华,邵晶,郭玫.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22-25.

[18] 谢志芬.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7):42-43.

[19] 董晴,陈明苍.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32-34.

[20] 卓丽红.(制)何首乌对血虚模型大鼠补血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1] 梅雪,余刘勤,陈小云,等.何首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6,39(1):122-131.

(收稿日期:2018-09-03 本文编辑:金 虹)

猜你喜欢
肾性贫血慢性肾脏病
肾衰宁治疗肾性贫血疗效的临床探讨
童安荣主任医师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前列地尔治疗高龄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肾性贫血的网织红细胞参数分析
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护理体会
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食盐的摄入与降压药的关系
静脉注射与口服铁剂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的效果比较
静脉序贯及口服补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己酮可可碱治疗尿毒症患者难治性贫血的研究
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对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