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多元化高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构建研究

2018-02-25 07:59陈金莲
新课程(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法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陈金莲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盐池高级中学,宁夏 吴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采用原始、固化的方法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这种落后的方法不仅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于英语学科的兴趣,还阻碍了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效果,构建科学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故事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具体做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个相关故事,然后利用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帮助他们加深对故事中英语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在教授学生必修2 The Olympic Games的相关英语知识的时候,我在上课之初,没有直接讲授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而是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亚特兰大的故事吗?”学生都摇摇头。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将教材合上,将桌子上的板擦一拍,大声说道:“各位客官,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古希腊公主的故事,话说在很早很早以前……”高低起伏的语调和不时出现的夸张动作,很快就将大家的目光吸引了过来,他们很快就投入到了故事中去。故事很快讲完,学生的目光也慢慢回到了课堂之上,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打开教材,开始了教材中英语知识的教学。

二、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图片、音乐或者动画、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特殊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里完成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进行高中知识讲述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质量。

例如在教授学生Music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先为大家出示了甲壳虫乐队和门基乐队的图片,接着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这两个乐队的历史和演唱风格,之后又为大家播放了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接着便在音乐声中,开始为大家讲授课文中的英语知识。大家对他们的歌曲很感兴趣,学习热情特别高,学习效果也特别好。在知识讲解结束后,我还为大家留下了这样一个作业:仔细听一首甲壳虫乐队的歌曲,并将其歌词背诵下来,并写出自己的音乐感受。通过这样的做法,学生不仅学到了英语知识,还让他们对英语知识产生了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英语素养。

三、合作学习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英语教学要在让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达到其标准,还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授学生高一必修Cultural relice这节课的时候,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先按照两个好学生辅助两个学困生以及两个一般学生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了很多个六人小组,让他们在组内初步预习一下课文,并解决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有的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和研究依旧不能解决,那么就将其总结起来,统一交给我,我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讲述。相关英语知识教授完毕后,受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影响,学生肯定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单纯靠教师一一讲述,那么教学时间不够,效果也不一定好,还浪费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练习时间。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让组内的学生互相帮助,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四、微课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教学法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要求和目标,将学生所需知识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并将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制成一些较短的视频,发送给学生,学生在接收到视频之后,再通过研读视频的方式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获得相关技能。

例如在教授学生Wildlife protection的时候,我就采用了这样的办法。我先研究了本课的教材,接着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教学视频,之后就将这几个短小的视频发送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我只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练习就可以了。这样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但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教与学双方的时间,还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要想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教师就一定要采取多种类型、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他们的英语素养。

猜你喜欢
教学法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