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25 07:59王开江
新课程(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猜想数学知识解题

王开江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贵州 贵阳)

通常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学的创新和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学生往往会感觉数学课程枯燥无趣,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必然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课堂教学氛围,不利于构建高效课堂。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运用“猜想”教学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更注重教学实效性和创造性。针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复杂性、抽象性,对学生难以快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猜想,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思维更灵活,再归纳出不同的结论,提炼归纳猜想出数学问题的知识点,验证自己的想法,积极求解。在解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大胆猜想、归纳知识,对数学公式、概念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既要扎实掌握教学内容,又要达到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目的。

二、“猜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

所谓“猜想”就是提出假设和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是提出数学问题的最活跃、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之一,是人类理性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授课时,可以结合新课程的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引入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之中,有效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讲授“空间几何体”时,可以先提问:棱柱、棱锥、棱台和球体的结构特征有哪些;在讲授“无穷等比递缩数列”求和时,如何将无限化为有限,再转化为无限;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如何用有限步骤解决无限步的问题等。通过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踊跃发言,再加上教师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更加扎实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1]。

2.类比数学知识,提出猜想

“猜想”的作用和目的,即引发学生主动探索、探究、思考、归纳等等,有效增强内在驱动力和调动主动性,对待学习更积极、更主动,进而认真分析数学知识,以此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整个过程中应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类比数学知识,学生将不同的数学知识整理起来,对比分析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学生在类比时积极猜想,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求解,便可总结出不同的数学问题,选用不同的公式、不同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中,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猜想,提出假设后,快速确定解题思路,高效解题。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类比“等差数列”知识;在学习“双曲线”时,可类比“椭圆”知识;在学习“幂函数、指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时,可类比“二次函数”知识;在学习“空间向量”时,可类比“平面向量”知识等。拓展思维,引导学生类比知识提出猜想,有利于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3.通过归纳进行猜想

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和自主总结能力,必须注重运用“猜想”教学法,课堂上先传授知识,而后,预留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猜想和思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深入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构建具有实效性和开放性的课堂。例如:在学习“集合的子集个数、容斥原理和数列通项公式等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猜想,逐渐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理解知识,便可全面掌握教学内容,进而高效学习,不仅加快了教学进度,还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3]。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新课程时,应依据新课改提出的要求,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注重依据教材内容提问,引导学生先猜想和分析,深思熟虑之后,带着问题探究教材中的知识点,一边探究一边猜想数学题中运用了哪些知识,逐渐总结问题中的数学定理、概念等。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并做到一题多解,必然会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效提高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便可高效解题,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故落实“猜想”教学法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猜想数学知识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用“同样多”解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