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因材施教之我见

2018-02-25 13: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特长因材施教

(抚顺市第十中学 辽宁抚顺 113000)

而在历代教育工作者苦心探索的教学方法中,因材施教无疑是最具历史价值、最具时代意义、最具生命力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它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为历代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因材施教”可谓渊源深远,有史可考的历史记载中因材施教的鼻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是中国私学教育第一人,他弟子众多,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了解学生的个性,善于区别对待他们。《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孔子的实例。如:子路问:“温斯行诸?”子曰:“有父有兄,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孔子有不同的答案。孔子的解释是:冉有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以上事例只是孔子众多因材施教事例中普通例子,但寥寥数语却体现出孔子高超的教学手法和过人的教育智慧。

孔子的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理解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已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和优良的教育传统之一。

因此,在现代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才能来教育他们呢?

一、因性别而教

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确实存在差异:在生理发展方面,女孩一般比男孩早一年或两年成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普遍优于男生。此外,在初中和小学本身的学习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相对较少。很多知识都是感性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女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男生高。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机械识记成分的减少,对抽象思维的需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看到男孩和女孩有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克服和避免各自的劣势,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因年龄而教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出生到童年末期,个人的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两岁),而个体通过感觉和行动来认识世界;

2.在运算前阶段(二到七岁),个体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符号进行思考,具有表面上的思考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在具体操作阶段(七岁到12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分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运算特定的事物或图像;

4.正式操作阶段(十二岁至十四五岁),可以将头脑中的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越过所感知的特定事物或形象,以及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操作。

皮亚杰在划分上述年龄阶段时提出了以下重要原则:

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组织和重组的过程,过程是连续的。但是,它的后果是不连续的,因此有发展的阶段;

2.发展的阶段按固定的顺序出现,发生的时间可能因个人或社会的变化而不同,但是发展的顺序是不会改变的;

3.发展的阶段是基于认知方法的不同,而不是个人的年龄。因此,阶段的上升并不代表个人知识的增加,而是认知模式或思维过程质量的变化。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教。

三、因能力而教

学生的能力大小不同,基本正常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发挥能力有早有晚,有的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也有差异,有的比想象的长,有的比记忆的长;等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来进行教学。

四、因特长而教

现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素质教育搞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这种应试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同质化教育,它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特点、需求、发展愿景,而是一味地通过强化学习试图让每个学生通过高考升学这唯一途径来实现自我理想,来实现自身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这种教育的诟病已经不单单局限在体制层面,愈来愈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抗这种权威的体制,比如愈来愈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就读,愈来愈多的高中生放弃高考,尤其是愈来愈多的学生从小就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专攻奥数、体育、美术、音乐等特长,最后通过特长的方式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这正是受教育者对因特长而教的需要。而我国现在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受教育者的这种需要就是时代的需要。著名的基础教育专家王金战所著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书中列举很多因特长而教的事例,帮助学生升入理想大学。

五、因性格施教

每个人有不同性格,一些人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所以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就应注意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发生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身上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就是教育要因性格而教的最好说明。

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想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要学会“看人下菜”,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能力、特长、性格等因素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将为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受挑战、承担重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特长因材施教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老板的特长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