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爱”

2018-02-25 13: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小孩大海笔者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宁夏石嘴山 753200)

事实上笔者也是这么做的,至少笔者觉得。每天陪她玩,接送她上幼儿园,洗衣服做饭更是不在话下。除此之外还要督促她养成好习惯。她早上收拾太慢,笔者要说她;挑食不好好吃饭,也要说她;玩具不归类,乱放,还是要说她;见人不打招呼笔者更要说她。“能不能快点呀?”“你是蜗牛吗?”“玩具怎么又乱放了?”诸如此类的话每天都要说好几遍,弄得孩子也不开心,觉得自己很烦。笔者也很焦虑,尽管说了无数遍,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孩子都问我:“妈妈,你是不是更爱妹妹?”一句话,让笔者打了一个寒颤。但却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在哪了?

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兴奋的告诉我老师表扬她了,因为她遵守规则并且有礼貌,边说边换衣服,一件一件叠好,收到柜子里。我突然意识到,家里好几天没见她乱扔衣服鞋子袜子了,我故意问:“衣服不乱扔了?”她说在幼儿园老师夸我被子叠的好,衣服肯定也叠的好,让我回家多练习。原来如此,我的苦口婆心,比不上老师一句夸,当然还有鼓励。我爱孩子,百分之百绝不掺假,可我的爱太功利,看似为了孩子,反而成了她的负担。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都需要陪伴,肯定,鼓励和爱!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你以为自己付出的是全部,可是孩子觉得那是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班里有个小孩,性格内向,寡言少语。有一天因为作业完成得不好,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瞬间他的脸红到脖子根,上课再没抬头。当时觉得他只是太腼腆,我也没多想。可是后来的许多天里,他依然不抬头,叫起来回答问题,目光也是极力躲闪。后来和班主任沟通后才知道这个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最近情绪太低落,敏感自尊,和家长也是很少沟通,整晚睡不着觉。了解了情况后我很内疚,在处理问题时我过于简单粗糙。我以为那是对他好,提醒他端正学习态度。如果换做别的小孩,也许没多大事。可是在他情绪的低谷期我又毫不留情的当众批评了他。十六七岁的孩子看着长得高高大大,但是内心依然需要老师家长的呵护和鼓励。

于是第二天我就找来和他谈话,一米七的个子,一个大男孩,站在我面前一个手指不停拽着衣角,局促不安。我笑着给他搬来椅子,让他坐下,慢慢他才不那么紧张,平静了好多。在和他的聊天中知道,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又组建了新家庭。父亲对他从小寄予厚望,对他要求很严格,稍有懈怠就会惹怒父亲经常动粗。因此也让他从小养成了自尊敏感胆小的性格,特别在意别人的不认可,这个孩子受家庭影响太大了。我说,你今年十七岁了,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父亲之所以那样对你,百分之百是出于爱,只是方式方法不妥当而已。试着打开自己的心扉,多和朋友聊聊天,闲时看看书,跑跑步。人生路上的风雨很多,防不胜防,如果一点小挫折都受不了,那以后怎么面对人生的风雨。他说就这样,我俩聊了两节课,孩子脸上出现了难得的笑容。我想以后找机会和他家长聊聊也是很有必要的。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当学生不好好背课文,我总是不分场合不问原因很严厉地训一顿,然后告诉他,赶着几天后几点以前背不会就罚抄课文,或者如何如何。比如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不好好听课,因为晚上没好好写作业,在语文课堂上赶着抄别科作业,我也总是很生气的没收本子,用眼神警告他不要太过分!还有在课堂上开小差睡觉的,我处理的方式也都是“简单粗暴”。

通过反思自己行为,觉得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问题的。每一条汇入大海的溪流,它都要经历或平坦或曲折的路途,平坦时流的顺畅点,曲折时流的慢一点,但是这个过程是必须的,它不可能从源头就“泄入”或“倒入”大海。这个过程中有喜悦有痛苦,有舒服有艰涩。这种滋味,大概就是成长的味道吧。正如每个小孩,他的也成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那股溪流,他们不断成长,不断前进,终究是要汇入社会这个“大海”。当他们流的顺畅时,我们要及时鼓励;流的艰涩曲折时,也不要总是用粗暴的方式去“堵”,要有耐心,去“导”。就如当学生不好好背课文,先问问原因吧,为什么不背?是课文不理解?还是身体不舒服?如果觉得课文不理解,背起来太吃力,可以给他留足时间,边理解边背,直到背会为止。比如上课总是睡觉的孩子,应该问问他晚上是不是学得太迟还是对最近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先听听孩子怎么说,然后再找处理这件事的方式。

“爱”的方式很多,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就会有不一样的后果。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多道理他们明白,但是毕竟还是孩子,在汇入“大海”的过程也的确是艰辛。所以他的每一次付出与努力,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与鼓励;每一次犯错,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开导。总之,要多“导”,少“堵”。

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对孩子的爱都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我们苦口婆心,我们谆谆教导,都是希望孩子们在本该好好学习的年龄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而不是浪费时间蹉跎岁月,留给以后遗憾。我们软硬兼施,精疲力竭,也都是希望孩子们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以为那是“爱”,没错,就是“爱”。可是,在“爱”的幌子下,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和期待太多了,我们忘了初衷,失去了原则,让师生关系,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变得面目全非。“爱”要适可为止,“爱”更要有方式方法,否则,那不是爱,是枷锁。

猜你喜欢
小孩大海笔者
大海捞金
老师,别走……
问大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云小孩(上)
懒小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冬日的大海
令人兴奋的大海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