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研读、品读
——《故都的秋》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

2018-02-25 13: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故都的秋秋景

(海南省海口市灵山中学 海南海口 571126)

从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到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散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阅读、鉴赏中探索文本的丰富意蕴,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以《故都的秋》为例,从通读、研读、品读三环节入手,来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整体意境,感悟散文的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水平。

一、通读:明晰文本主旨,把握教学整体

对于抒情散文的通读指导,要让学生从文本中明释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思想。抒情散文往往以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来打动读者的心灵。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快速领会抒情散文的文本主旨。如何贯穿“通读”指导?首先,教师要确立“阅读意向”,要展现抒情散文的吸引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故都的秋》开篇学习之前,我们引出相关描写秋天的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同作者对秋的理解、对秋的感悟不同,同学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来洞悉郁达夫眼中的秋景、秋意、秋情。由此导入,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致得到启发。同时,在“通读”方法指导上,教师还要明确两点。一是对文中字、词的阅读,把握读音,读出味道。如“唉,天可真凉了”这里的“了”字,要念得稍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要读出北国之秋的所蕴藏地秋味。二是对重要段落进行重点阅读。如在通读中,要对第一段进行重点阅读,整体把握本文的主旨是关于古都的秋色;第三至十一段是关于秋色的描写。通读看似自由,却要求学生能够从通读中全面把握作者写作意向,厘清文本内容,把握好抒情散文的情感基调。

二、研读:调适多种阅读方式,深刻体悟文本意境

对于研读,主要是结合教学目标来展开文本的多重阅读,深入挖掘文本的意蕴,全面解读文本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时,要让学生从自我情感体验入手,来感悟文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研读是在通读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抒情散文的情感意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启发学生从中提升阅读体悟水平。叶圣陶也提出“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读指导,要循序渐进,从文本的研读中,分析问题,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和审美经验,感悟文本的内涵。在《故都的秋》研读教学中,作者首先从五副秋景图来进行描绘,抓住秋景图,来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如有哪几个秋景图,用四个字来概括:小院秋色,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在不同的秋景图中,作者重点描写了那些形象?具体的描写手法或表达方式?从这些具象中,反映了怎样的意境,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比这些秋景图,那些是你最喜欢的,并朗读你喜欢的文句;最后,从“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作者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传递出怎样的感情基调?由此,通过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可以在把握文本整体意境中,启发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语言,提炼对抒情散文的情感领悟,了解不同意境的描写手法,如何运用语言、句式来表达真挚地情感。

三、品读:注重阅读品味,感悟语言之美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我生活经验,斟酌文本的字词句,挖掘艺术审美诉求。教师要对文中的关键词句、生动的语言、段落进行推敲,让学生从中感悟情感,培养阅读语感。在通读指导中,学生基本了解文本的整体情感,也把握了整篇的逻辑结构特点;在研读中,对关键字词句、段落的阅读,从中体会抒情散文的丰富意境;在品读中,要从语言阅读中,体会抒情散文的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美内涵。品读教学,既是抒情散文阅读的落脚点,又是挖掘散文文本意蕴的关键点,从抒情散文的品读中,感悟语言、鉴赏语言、运用运用。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的用词、造句,所塑造的意境兼具文学性、艺术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时,要给予启发,适度延伸,让学生字词的洗练中感悟修辞与特色。如“尝”字的多次运用,要联系文本句段,从阅读中赏析“尝”字的妙处。如果换成别的字,与“尝”相比,哪个更有诗情画意?同样,在文中有“向院子里一坐,……听得到青天下驯鸽飞声,……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请学生反复阅读该段句式,从中体会绝妙点。然后,就句子中所用的“飞声”,为什么不用“叫声”?对于阳光用“一丝一缕”来形容贴切吗?从中反思作者的写作心态?还有,在写到“南国之秋”时,所列的景点都是大家熟悉的,但在突出古都秋景特色时,为什么要从“芦花”、“柳影”、“虫唱”写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换做你,又会怎样来选择素材,请分组讨论。在秋景图中,关于秋色的刻画,可以有很多。如牵牛花、秋蝉、秋枣、槐蕊、秋雨等。但对于这些素材,因太具代表性而无法写出不平凡的意蕴。所以说,作者在选择秋的细节上,从细小的东西入手,来激发读者的阅读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同样,对于游人如织的景点,折射出秋景是热闹的,而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更显得秋景“静、清、悲凉”。所以,作者在选择景点上,抛却熟悉的、知名的景区,而是单写古都的街巷、院落,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理解与情绪进行紧密关联。另外,在语言句式交错运用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不同的句式。如郁达夫多用短句,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善用排比,整散融合,增强了文本的洒脱与典雅。在后半部分,对“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等情感的寄托,展现出北方中国的秋味。再与“南国之秋”进行映衬,升华了抒情散文的语言特色。

结语

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关键在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味语言特色。从“通读”、“研读”、“品读”三环节,以《故都的秋》意境的提炼与描写中,让学生从中感知、揣度抒情散文的“真善美”,从中获得语言的熏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故都的秋秋景
摄影·美好安徽
秋景
画秋天,写秋景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羊艾茶园秋景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