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阈下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2018-02-25 13: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医德医护教育工作者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惠州 516025)

一、自媒体的特征

1.个性化特征

自媒体是一类新型的公众媒体,相比依赖于主流平台发声的传统媒体,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可以是每一个普通的网民。在自媒体平台上,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针对某一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发表个人观点,还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发布有个性、别出心裁的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形式自由的信息。近年来,我国对于网络言论的平等自由的逐渐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推动了自媒体的个性化发展。如,学校在网站上设立特定的窗口,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带有个性化的信息,丰富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同时大大提高了自媒体传播的实际效果。

2.交互性特征

在“自媒体时代”全面到来的背景下,信息流通变为了双向流通,彻底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体现出非常强的交互性。“在网状结构的媒介平台上,每个使用自媒体的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再次传播者。”[1]自媒体模式打破了媒体和受众原先的界限,每个人自由地发言、转发和再创造的权利在自媒体平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实现。例如,医德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自媒体和大学生进行交流,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即时性特征

自媒体平台衍生于信息爆炸式传播的特点。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袭,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典型自媒体平台社交软件得到广泛应用,人们自主获取或发布信息的门槛变得极低:只需要一部手机和基本的上网技能即可。自媒体平台不仅帮助网民打破了信息传播权限层面上的壁垒,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与此同时,信息的受众也可以在接受信息后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如今许多突发事件令人惊诧的传播速度就是自媒体平台传播优势的一个典型体现。将医德教育与自媒体平台结合,可以打破原先存在于医德教育中的时间和空间壁垒,从而形成“医德教育在网络平台上无处不在”的局面。综上,自媒体平台将大大增强医护生医德教育的普遍性和时效性。

二、自媒体对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挑战

1.对医德教育传统理念的冲击

“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就是对医护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灌输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把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医德认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2]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多元化思想,却对医德教育的传统理念产生着不小的冲击,让医护生感到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的困惑。医德教育的初衷和目的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优秀医德品质。所谓优秀的医德品质,不仅包括全面、系统的道德理论知识,还包括坚定的医德信念、真诚的医德情感等等。自媒体时代下,容易发生不明真相的群众针对医患事件发表不公正的个人意见的情况。当这些人群对医务工作者进行与真相相悖的口诛笔伐时,年轻的义务工作者们很容易产生对坚守职业道德的迷茫。自媒体平台上的海量信息有可能与医德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这不断冲击着医德的道德防线,一步步弱化了医德的正面影响。

2.对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主导地位的削弱

在以往,医德教育的惯常范例是: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设立一定的教学情境,从特定的教育目标出发,灌输给医护生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大众所认可的医德规范,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医德和职业素养。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扮演着主导角色,对教育的内容和结果都有着很高的掌握度。然而,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形形色色的自媒体平台提供了极其多样的信息渠道,医护生可以从公众号、微博账号中获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以及关注业界的专家或讨论组。这固然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拓宽了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但同时也削弱了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医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3.对医德教育核心内容的淡化

医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医护生树立正确的从医发展观、从医价值观、从医道德观,从而让医学院校培养的医护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然而,在自媒体平台上多元化的海量信息,却对医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起到了一定的淡化作用。例如,自媒体平台宣扬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对“医护红包”现象进行的过度渲染,以及对医患矛盾的夸大,这些都恶化了社会对医德现状的印象、影响了医德教育的正面作用。

三、运用自媒体构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模式

1.优化医德教育队伍,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针对医护生的医德教育,始终应该由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来主导。一是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自媒体时代,大量的负面信息容易给医护生带来消极的情绪,如网络上“夸大医疗纠纷”等现象。作为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发挥自己在其中的影响力,积极搜集各方意见并参与讨论,不避讳做自媒体时代的 “意见领袖”。二是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养。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新事物秉持开放的态度,尝试掌握自媒体时代的各种媒介技能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引导对信息鉴别能力还不够强的医护生。三是建立分层次、多样化的培训体系。医学院校自身要加强队伍运用自媒体技术的培训,开展自媒体环境下医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医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优化医德教育队伍。

2.完善医德教育内容,拓展自媒体内容资源

医德教育应不断完善相关内容,促进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一是推动医德教育内容的“微课程”化。自媒体时代下,医护生不太情愿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长篇的信息,更青睐简短传播的文化消费内容。对此,我们要积极吸收自媒体蕴含的新活力、新元素,利用自媒体技术改造医德教育传播方式,精心设计开发微视频、微电影、慕课等各类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难点、焦点和热点,逐步构建医德教育内容的“微课程”体系。二是对医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文化扬弃体现了随着社会主义生活实践的变化,人们创造了文化形态,并通过继承、批判和不断创新相统一的方式,推进文化的发展,使之实现新陈代谢的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过程。”[4]相应地,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医德教育有必要、也有需要进行“文化扬弃”,传授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蕴涵医学伦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从而培养医护生的医德品格和职业素质。三是完善医德教育内容的全面性。首先,加强医德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育工作者应将医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特别要注重和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联系起来。

3.整合医德教育方式,搭建自媒体育人平台

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德教育中应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开发和利用自媒体育人平台,加强虚拟空间的医德教育,整合医德教育方式。具体来讲,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校园官方自媒体育人平台,增强医德教育的自媒体话语权。打造校园微杂志、微课程和微讲坛等自媒体精品栏目,选取相关热点素材,培育新时期大学生的医德认同,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理性参与行为。二是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占领医德教育宣传主阵地。以学院、班级、社团、党团组织等为依托建立起师生交流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即时动态,尽早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积极建设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拓宽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渠道、丰富沟通交流的层次,从而占据医德教育的宣传高地,将医德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医护生的自觉意识。三是建立医德教育工作者的个人自媒体空间,形成医德教育合力。自媒体平台能够击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加强校方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自媒体传播主体的“个体性”,还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微直播、微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医护生具备诚挚的医德情感、坚定的医德信仰、高尚的医德行为,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医德医护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