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层级管理在产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8-02-26 05:42王丽君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考核内容产科层级

王丽君

(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濮阳 457000)

产科是医院相对特殊的病房,护理管理质量不仅关系到患者本身,而且直接影响着母婴的身心健康。同时,护理管理也是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障。层级管理是近年来实践于临床的新型管理模式,我院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将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96例产科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提出的相关标准[1],意识良好、生命指标稳定、能够配合完成研究;排除严重妊娠并发症与重大器官功能障碍者。层级管理实施前的48例产妇为对照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7.54±0.32)岁。层级管理实施后的48例产妇为观察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7.87±0.53)岁。两组产妇均由同一批产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0.36±0.42)岁;职称:3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5名护士;学历:中专6名、大专10名、本科及以上4名。两组产科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层级管理小组:制订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产科病房的整体护理计划,分层选拔护理人员。

②岗位分层管理:全面落实小组责任制,将病区分为各个小区块,一个护理小组负责一个区块的护理,并选拔责任组长。根据护理人员的资历、学历、工作经验、技术水平分为4个层级,高层级负责病情较重、症状比较复杂产妇的护理;低层级则负责基础护理,由责任护士对所有产妇患者实施综合管理。

③职责管理:护士长负责监督、管理各病区区块的护理情况,与责任护士共同管理危重患者。护理小组的成员严格按照制订的规范、要求和流程完成护理任务。

④工作分配:根据产科的护理工作现状,合理分配人力资源,集中护理力量做好危重患者的护理;灵活调整排班制度,在工作量较少的情况下,可酌情减少每个班次的人数,反之亦然,给护理人员创造足够的业务时间充实自我,学习护理技能。

⑤层级考核:4个层级的护理人员分别接受不同的考核内容,1级考核健康宣教、生活与饮食护理、卫生清洁等基础护理内容;2级考核内容包括体征监测、用药护理、有创操作,并加上1级考核内容;3级与3级主要考核查房、会诊、抢救、教学指导,并加上1级、2级的考核内容。采用工作表现、教育训练、笔试与书写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1.3 观察评定标准

比较层级管理实施前、后,产科病房护理管理质量,由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组织考核和评分,包括6项内容:文书书写、病房管理、服务态度、健康宣教、护理操作、基础护理,每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健康宣教 文书书写 基础护理 护理操作 服务态度 病房管理观察组(n=48) 89.63±1.24 91.35±2.08 90.82±1.31 87.93±2.06 90.54±2.38 86.67±2.61对照组(n=48) 95.47±2.86 97.54±1.83 97.18±2.55 96.17±2.11 98.32±1.25 95.42±3.58 t 17.4263 16.9615 18.1659 16.3547 18.1062 17.945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多年来,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技术飞速进步、医疗理念逐渐完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层级护理的针对性、灵活性、科学性更强,以护理人员的个人情况为依据,分为4个层级,层级之间相互协调和帮助,各司其职,保证护理任务在各层级护士的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出团队力量,增强了护理团队的向心力[2],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护理工作量大、日常护理琐碎繁杂、缺少人性化管理等弊端。本研究结果显示:层级管理的全面落实,让产科护理质量有了质的提高,是科学、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建议推行。

猜你喜欢
考核内容产科层级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模拟急救演练在产科住院医师综合培养中的应用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制度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