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党”父母如何培养出积极主动的孩子

2018-02-27 09:19袁坚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8年2期
关键词:尝试家长孩子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有多少是下意识地延续了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影响的?其实,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热点,那些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我经常遇到爱提问的家长。有时候是提到某本书,就有家长问:能不能给个购买链接?有时候是说到某个概念、某个事物,也有家长问:这是什么?去年夏天的上海书展,第一天上午我就带孩子去了,那种“图书赶集”般的氛围很好,回来后我就在朋友圈里给大家推荐,然后就有家长问:具体地点是哪里?这可是只需要打开搜索引擎,输入“上海书展”,就能得到答案的啊!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头大——家长的这种做事方式映射到孩子那里会是怎样?更要命是,会提出这些问题的家长,很可能还觉得自己很用心:你看,我好学不倦,遇到不懂的事情、不清楚的地方,马上就会向老师提问!这简直是对“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提问”的最大误读。

什么事情该提问,什么事情该自己思考、或自己设法获知答案?

其实要分辨真的不难:

?从获取答案的渠道、方式的角度来说,通过公开资料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答案的,比如能借助搜索引擎简单查找到的,那么自行解决就好了。

?从问题的类型来说,如果是“事实类”的问题,比如地点在哪里、某本书的作者是谁,有非常明确的答案,自己去找就好了。

?从问题的性质来说,如果是“大众化”问题,就是其他人也在提出的(更别说你自己曾经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了),先自己去找已经给出过的答案。

?还是从问题的类型来说,如果是“开放式”的问题,比如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办(其中,固定流程仍然属于“事实类”),可以自己先思考和尝试!拿出一个初步方案来,哪怕不成熟。一方面,在尝试过程中可以不断改进;另一方面,哪怕再去咨询别人,因为有过自己的思考,就会有更好的理解力。要不然就算别人指点你,那些关键点、要领你很有可能就是体会不到。

以上就是我觉得应该自行解决、至少自己可以先尝试自行解决的问题。但现实呢?很多人都太习惯一遇到事儿直接开问。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可能是被“提问是件好事儿”误导了吧。这句话其实说的是“能提出有效问题”,但怎么理解有效问题呢?首先自己必须先把已有的内容了解到位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所提出的问题才真正有价值。

另一方面原因真的很简单,就是懒惰。随口问一句多方便啊!要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辨信息,就麻烦多了。哪怕就是我前面说到的,只需要最简单搜索就可以,这一步懒惰的人也是不愿意做的。但是,我不认为“懒惰”是性格问题,实际上仍然是行为习惯。因为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应该自己寻找答案”,才会习惯性地伸手要答案。

再加上错误理解“提问”,如果对方不给答案,好像反而应该被问责。可是,有没有想过,谁有义务给到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呢?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我总觉得他们还处于孩童状态。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处于孩童状态的家长,怎么引导孩子长大成人呢?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偷懒,他问什么,就回答什么,感觉自己英明神武,并且,多么地关照到孩子的要求呀!而等到孩子长大一些了,孩子的功课做父母的已经跟不住了,就转而跟其他人要答案。而且,还是打着孩子的旗号:我想要好好教育孩子,才问你问题的!

这时,孩子会怎样呢?因为小時候家长就没有花力气去引导他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通常也都没意识到需要这样去做,再加上家长的行为榜样,就同样养成了孩子伸手要答案的坏习惯。更糟糕的是,学校里那种“标准答案”式的教育,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孩子们就是想知道答案是什么,写上去,万事大吉。答案反正是设定好的。

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强。我就想问:你有没有思考过,主动性体现在哪里,又是怎样培养起来的?要我来说的话,主动性就是,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会自己设法去探究、去尝试,去找到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去分辨、去思考。这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遇到一个眼生的内容,就直接提问:“老师,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下……”

对于简单的问题,我是拒绝回答的。这种拒绝并不是说我不负责任,恰恰相反,我觉得不厌其烦地拒绝、然后要求学生(包括家长)自己设法去寻找答案,很多时候还要不厌其烦地给出“如何寻找答案”的路径和方法指引,是更负责任的方式。

我不想培养懒惰的人。就像孩子一旦有能力握勺子了,我们就不应该再喂他吃饭,而是要鼓励他自己吃,道理是一样的。我想对这件事,家长们应该都有体会吧:要鼓励孩子自己吃饭,可比家长直接喂要麻烦多了!不仅耗时很漫长,而且还会弄得餐桌上、孩子身上都脏兮兮。但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也是一样的。

但是首先,家长自己要建立起这个意识。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永远是:身教。孩子会观察并模仿家长的做法。这里的“身教”有两层意思:

?家长自己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做。具体如何做,相信看到这里,家长都应该明白了。

?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该如何做。一种情况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家长知道答案。这时请别忙着直接说出来。直接告诉孩子,是很省劲儿,马上就可以把孩子打发掉,但对他没太多好处。更应该做的是,反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呢?你猜想可能会是怎么样的?你觉得我们从哪些地方有可能找到答案?然后沿着孩子提出的想法,陪伴他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家长就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加以引导。另一种情况,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知道答案,这也是个不错的状况嘛——刚好可以体验一下真正的“陪伴孩子探索”。两个同样面对未知的人,以积极的姿态,彼此鼓励、互相激发、协同工作,多棒的场景啊!很快,孩子就会习惯于这样的学习方式。

这其实算是老生常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身为家长,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是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帮他把问题解决掉。在这篇文章里我想重点强调的就是:要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家长自己就要放弃直接获得“鱼”的想法。相信我,这没多难。只不过需要克服一点点的惰性,以及面对未知的一点点的恐惧感而已。

作者简介:

袁坚,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多年媒体人,儿子8岁,现为多家媒体专栏作者、“喜阅馆”课程总监、“沪江网”在线课程讲师,推出面向孩子们的《思维导图》系列、《绘本阅读》系列在线课程,已出版《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及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

微信公众号:猫博士创意课程

猜你喜欢
尝试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