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热内冷,文化综艺类节目如何破局

2018-03-01 07:19寇飞
视听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类节目综艺文化

寇飞

一、文化类节目的溯源与现状

以历史、典故、古代文学、民间风俗等为载体,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电视行业高速发展的近三十年里,经历过数个“黄金时期”。上世纪90年代,以《正大综艺》为代表,出现了一批文化益智类节目,延续到2000年《开心辞典》横空出世,把文化益智类节目的热潮推向了高峰。2001年,央视推出了现象级的历史演讲节目《百家讲坛》,引发全民观看热潮,捧红了易中天、纪连海、袁腾飞、于丹等一批文化明星。央视将文化类节目推向了第一个“黄金时期”。但因为节目形式老化等问题,这些节目逐步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2013年,河南卫视一档主打竞技的节目《汉字英雄》开播,它借鉴了娱乐综艺节目的制作手法,引入竞技环节,大大提高了文化类节目可看性。《汉字英雄》收视率曾一度飙升至全国第四,之后,《唐宋风云会》《中华好故事》《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歌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一大批竞技类文化综艺节目横扫荧屏,带来了文化类节目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文化节目,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电视综艺制作手段,节目在制作水准和整体呈现上都获得了全面提升,赢得了好口碑,特别是央视的“文化大会”系列,豆瓣评分均在8.5以上。如果说第一个“黄金时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枝独秀,那第二个“黄金时期”就迎来了各家电视台的百花齐放。不过,节目质量和观众口碑飙升的背后,这一时期,大部分文化综艺节目的收视却有些波澜不惊。同一时期,大量国外优秀模式类综艺节目被引进,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丰富了电视荧屏,给本土原创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016年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相关政策,严格限制外购模式真人秀节目的数量,大力鼓励原创高质量文化类节目。2016年底,黑龙江卫视播出一档全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节目用精选的名人书信、明星读信人具有感染力的朗读和表演,为受众构筑起审美的氛围,被网友评为“众声喧哗、娱乐霸屏时代的一股清流”。2017年初,央视又推出了《朗读者》,播出后好评如潮,从节目样态创新,到制作的高水准,再到嘉宾阵容和节目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核,都有了明显的突破。《朗读者》全网视频播放量9.7亿次,微信公号10万+文章312篇,朗读亭分布在全国13个城市81个人文景观,并有2万人参加提供了2400个小时的素材,这些惊人的数字也让《朗读者》一跃成为中国原创文化类节目的标杆。它带动的文化热潮,也让“文化综艺”这个节目样态成为炙手可热的节目模式,各家卫视紧随其后,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各卫视已经播出和正在播出的文化综艺类节目超过20档。更多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正在策划和研发中。

二、文化综艺类节目何以走红?

▲2017年文化综艺类节目代表

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朱传欣认为,文化类节目的“回归”其实对应着国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升级。在各式明星真人秀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再度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内容和信息量的诉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

(一)“文化唤醒”:传统文化引发国人共鸣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到风俗习惯、艺术创作,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无时无刻都在汲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华传统文化和我们有着一种血脉相连的天然亲近感,但正因为太过平常,往往会“用而不知”,比如成语,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地使用,让交流的双方都会觉得恰如其分,再合适不过,但却很少去探究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核。

相比较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文化类节目是一个有趣的载体、介质,满足了国人的文化需求,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类节目爆发式的发展,发生在中国国力突飞猛进,重树国际地位,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点。国家的强大,带动了国人自信心的巨大提升,特别是对传统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类节目的风潮出现在这一时点并非偶然,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二)视听手段与综艺化的包装让文化节目焕发活力

文化类节目三个“黄金时期”的出现,和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手段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演播室制播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演播室答题节目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正大综艺》《开心辞典》也是这一潮流下的产物。

进入新千年,更高水准的舞美、灯光、音效加入到演播室的氛围营造中,综艺节目高度模式化,现场竞技节目成为主流,《汉字英雄》《中华成语大会》等,都借鉴了当时主流的制作手段。虽然内核还是答题,但新的环节设置,加上声光电的配合,让竞赛过程更紧张,可看性大大提升。

近年来,众多国外真人秀节目模式被引进,开阔了电视人的眼界,将真人秀的元素融入文化节目中。借用朗读经典、美文、书信来讲故事,比如《朗读者》《见字如面》《儿行千里》《阅读阅美》,通过感染力十足的舞台朗读,实现文字、人物、故事的充分释放。这些节目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们在讲述上很走心,主持、嘉宾的感情得到充分表达,节目与观众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共鸣。

丰富、生动的大众电视语言,和静态、注重个人体验的文学、文化作品,看似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矛盾面,却通过巧妙的包装得以融合。

从呈现效果来说,目前的文化综艺节目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但从它们承载的文化内核来说,却只做了一锅“夹生饭”。

纯文化节目难做,所以大部分节目选择绕过了那个最难的核心点,用其他节目形式的骨架,包上一层文化的皮。比如竞技类节目,如果不问诗词知识,那就可能是一档《开心辞典》或者《一站到底》;朗读类节目,如果不读经典和美文,情感故事线依然成立,最后也可以是《鲁豫有约》《人间》。

在起步阶段,为了节目效果做出这样的妥协是可以理解的。但本文希望通过讨论,让节目碰触传统文化核心,让优秀文化的基因从节目表面逐步渗透到骨子里,在不久的将来,能寻找到文化和电视相互融合的更佳模式。

三、文化综艺类节目的问题与挑战

(一)形式和内容同质化严重

在2017年初刮起的文化节目旋风中,既有《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华诗词大会》这样的爆款,也不乏一些制作精良、文化内涵丰富的创新节目,比如: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但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大量文化类节目跟风严重,几乎没有经过像样的研发和论证就仓促上马,重量轻质,抄袭、粗制滥造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创新力缺乏,成为文化节目发展的最大短板。

图1 2017文化类节目核心选题比例

在图1中,可以看到,国学、古诗词和阅读类选题比例最高,占比高达57%,很多节目不光类型相同,形式相似,甚至常常“撞题”,节目样态雷同,严重拖累了观众的收看热情。

(二)收视率与口碑两极分化

翻看豆瓣网上文化类节目的评分,大多不算低,但收视率却常常和投入以及口碑不成正比。号称卫视文化类节目收视最高的《儿行千里》,首期节目全国网收视率不过0.36%。这样的成绩和热门综艺真人秀节目相比,相去甚远。(见图2)

图2 2017年主要文化类节目收视曲线图(索福瑞52城收视率)

收视率情况显示,几档口碑较高的文化类栏目中,只有《中华诗词大会2》逆势上扬,话题热度也依然保持在高位。之前非常火爆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很难再找到新的突破口;而新节目,像《儿行千里》《阅读阅美》这样的大制作,收视率、影响力都和观众期待有不小的差距。文化类节目数量上的暴涨,伴随的却是整体收视呈现出不断下滑的状态,观众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审美疲劳。

目前,文化类节目出现的收视疲软等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市场饱和、观众对文化产品需求降低。应该看到,大量文化节目跟风严重,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打着文化的旗号行选秀娱乐之实,这些问题的累积,最终导致观众注意力的转移。

四、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应让文化节目这股热潮持续下去,实现长久健康的发展,肩负好价值引领的作用,让寥寥几座高峰变成茫茫高原。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档文化节目的播出,可以看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窗口。而观看一期文化节目,则是文化走进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潜移默化、寻找文化认同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节目责任重大。作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旗帜鲜明地传播弘扬优秀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二)植根传统文化的内核

很多文化节目喜欢请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来担当主持,不惜重金请大牌影视明星来担当嘉宾。借助明星提高收视率的想法可以理解,可某些明星对节目涉及的传统文化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兴趣,只是充当一个昂贵的“阅读器”,许多节目把这种“本末倒置”当成“顺理成章”。

董卿主持的多档文化节目都取得了成功,这不是偶然。她在《中华诗词大会》中,不亚于嘉宾和选手的出色表现,正是来自于她较为深厚的文化修养。在2017年上海电视节上,笔者就这一问题和董卿进行了交流,她谈到自己的文化修养,一是来自家庭的熏陶,二是不断的学习。2014年,在事业上升最快的时候,毅然选择回归校园,很多人无法理解,现在来看,这一年多的留学经历,对她后来回归,接手文化节目并取得成功,有着巨大的帮助。而之后《朗读者》的成功,则得益于嘉宾们自己的真实故事和生活感悟,一下子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真情实感接地气的表达,戳中了观众的心。

腹有诗书,才能言之有物。没有文化积累的主持人,靠读稿子,怎能把文化节目主持好;丢掉文化内核的“文化节目”,怎能让观众持续地有所收获,节目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所有参与到文化类节目策划、研发、制作的人,都不该只是节目的旁观者,而应把自己浸润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充当传承和传播的参与者。

(三)注重挖掘新创意新角度

目前有超过20档的文化类节目正在各家卫视热播,文化节目扎堆,不光模式雷同,对优秀文章资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从一开始,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到读世界文学经典,读名人书信,再到最近,很多栏目开始读微信公众号上的10万+美文,寻找适合电视呈现的、没被读过的好文章,已经成为编导们一项越来越艰巨的任务。

与其大家在一个池子里淘珍珠,不如尝试换个思路,另辟蹊径。比如,把文学创作作为节目创新模式点,让作家写手们围绕现当代文化现象,进行创作。这比翻来覆去的唐诗三百首,来得更有看点,也更贴近观众的生活。

当然,文化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何必只局限在文学方面,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吃穿住行,都蕴含着大量值得发掘的文化看点。

(四)融合新科技

每次科技的重大突破,都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进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电视节目的创新,比如彩色电视的发明、直播技术的运用、通过社交媒体和电视节目实时交流互动。

如果传统文化类节目与科技创新企业加强合作,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在与新技术融合中,找到好的突破口,就可能为节目制作手段带来革命性的飞跃。

随着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异军突起,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原创节目相结合的强大生命力。文化类节目能唤起受众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和渴望,也就实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参考资料:

[1]张琦.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打造精品——从《朗读者》和《见字如面》说开去.当代电视,2017(9).

[2]牛角尖.《见字如面》《诗词大会》大热背后的冷思考:文化类综艺“疲态”初现?.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2017-09-20.

[3]孙林林.文字的力量——近期我国文化类节目收视及创新分析.收视中国,2017(5).

[4]耿愿.从大量鸡汤文中捞出珍珠.长江日报,2017-09-16.

猜你喜欢
类节目综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谁远谁近?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