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力生活垃圾分类落实落效

2018-03-01 01:45冯为为
节能与环保 2018年1期
关键词:江波计量垃圾

文 本刊记者 冯为为

受北京实施垃圾源头计量收费影响,生活垃圾分类这个经常性话题再度被热议。如何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及回收,把它当作资源再利用,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第二届中国智慧环卫高峰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倪江波在致辞中道出了他的观点。

全面实施分类已刻不容缓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产生的各种垃圾也在成倍增长,垃圾围城现象触目惊心。特别是,垃圾生产者不注重实施垃圾分类,乱七八糟的垃圾随便打包就往垃圾箱一扔了之,无形中给垃圾的后续处理增加了难度。生活垃圾得不到恰当地处置不但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还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危害农业生态,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人口众多,是垃圾产生大国。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2亿吨;1500多个县城产生的垃圾接近0.7亿吨;至于村镇垃圾方面,由于村镇数量太分散,暂无准确统计数据。总体来看,我国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在4亿吨以上。因此,在我国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已刻不容缓。

倪江波表示,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非常重要。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如何才能切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倪江波说,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这表明国家已经吹响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号角。

信息化支撑落实分类实效

都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在我国对于合理利用生活垃圾,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已经推进了20年,但取得的效果却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会如此?缺少相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完善且成套的智慧化体系成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一大硬伤。

众所周知,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是非常典型的需要将产业打通形成整套业务链的工程。它在中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不是因为前端分的不详细,也不是后端处理机制跟不上,而是前端后端没有梳理,导致所有垃圾分好后还是会被混运。如何打通“前端分”与“后端处理”,让生活垃圾分类整个业务链互联互通?倪江波认为,这就需要智慧的信息化技术作支撑。

信息化可以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贯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产业链,将生活垃圾分类的上中下游进行整合,在信息层面实现“两网融合”,让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智能化。倪江波表示,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让把关责任人清楚地知道他该承担的责任、履行的责任以及履责奖励和未履责的处罚,并时时掌握生活垃圾的成分、投放、运输、处理的动态,及时把握各个环节的情况,作出统筹安排,解决全产业链上的相关问题。

目前来看,利用信息化手段是助力生活垃圾分类落实落效的最佳路径。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避免垃圾分类投放后重新混合收运,可以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的衔接,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目标。

计量收费开启分类新征程

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倪江波说,这给生活垃圾分类带了新机会。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把生活垃圾分类这件事情做好?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的生活垃圾分类新征程?也是靠信息化作支撑。

以北京为例。北京作为国内最早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在由政府主导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致开始于2002年,基于北京“绿色奥运”中对奥委组的一个承诺。但十多年过去了,成效却显得差强人意,政策和制度呼啸着冲在前头,落地工作却被远远地甩在最后,生活垃圾分类期待强有力的变革。于是,2017年10月30日,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规范垃圾分类计量统计方法,结合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开展垃圾产生量调查和垃圾分类基础信息普查,夯实垃圾分类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基础。研究出台垃圾排放登记技术标准,逐步构建覆盖垃圾分类全过程的垃圾排放登记管理系统。鼓励采用“互联网+”智慧分类模式,倡导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垃圾分类流程和运行组织方式,提高垃圾分类管理效能。计划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

2017年11月28日,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垃圾先计量登记,再压缩转运,根据垃圾产生量按比例收取处理费用——北京西站地区垃圾实现源头计量收费。该地区对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再生资源、有害垃圾、装修垃圾清运处理分别实行合同制,采取“一户一张称重卡”模式,垃圾量精确计量,借助信息化技术让整个系统可以自动化运行,24小时记录所有投放垃圾的数量和来源,对各类垃圾清运进行分类投放、收运、管理。同时,该地区还实现了时时精确掌握垃圾分类责任单位及产生的垃圾量、垃圾去向。未来,在北京垃圾源头排放登记将随着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推进而逐步推进。

截至目前,除北京外,国内还有些城市也在摸索以“互联网+”智慧的垃圾计量收费分类模式,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现源头管控,掌握生活垃圾的投放、收运、处置等,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科学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江波计量垃圾
本期作者介绍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倒垃圾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计量与测试
想要不同的生活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