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常规护理与康复护理对基层医院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疗效

2018-03-03 11:47王美道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脑梗死常规康复

王美道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中心卫生院,吉林 敦化 133704)

引言

脑梗死发病、起病较急,病死率较高,患者会发生生活自理障碍,部分患者会伴发心理障碍[1]。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对治疗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疗效,现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 年4 月至2018 年5 月间收治的54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选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常规组27例和试验组27例。本次实验研究中常规组男15例,女12 例,年龄44-83 岁,平均(61.2±3.11)周岁。试验组男14 例,女13 例,年龄43-85 岁,平均(60.9±3.07)周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标准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肢体活动;严控溶栓药物剂量,观察患者血压变化与意识状况,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活动出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是否有发生脑疝的先兆;对患者肢体瘫痪程度进行评估;给予患者食用低脂低盐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压疮、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等并发症。试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流程如下:①心理护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理解脑梗死发病原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解答患者家属的相关疑问,同时应鼓励患者、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脑梗死病症的信心。②按摩与被动运动护理:待患者体征平稳后应为患者实施按摩与被动运动护理,由患者健侧至患侧进行按摩,按摩手法应温柔,保证力度由轻至重,选用轻柔捏拿、安抚推拿等手法。频率:20-25 min/次,1-2 次/1 d。③平衡活动:鼓励患者慢慢适应坐位,逐渐提高病床床头高度,待患者适应坐起后,指导患者进行由坐到站的运动专业训练,待患者能够平衡站立后训练患者步行能力,辅助患者缓慢步行。训练频率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针对不同病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平衡活动方案[2]。此外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对于语言障碍患者给予言语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观察。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包括日常活动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证明护理效果越好。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将54 例脑梗死患者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 中,其中使用()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计量资料对比,用t 进行结果检验,如P<0.05 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分别实施不同护理路径后,常规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较于试验组明显更低,予以统计学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表1 组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析()

表1 组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析()

3 讨论

为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与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前应总结护理经验,不断加强自身护理责任心,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注重记录每项护理细节,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定制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进行护理时应保持病房整洁、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过大,给予脑梗死患者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为患者讲解脑梗死疾病相关专业知识,安抚患者情绪,辅助患者完成专业的运动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能力,达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的目的[3]。本次研究表明,常规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较于试验组明显更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比常规护理对基层医院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疗效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脑梗死常规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常规之外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