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研究*

2018-03-05 21:55卢银娟姚建秀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支教大学生活动

卢银娟,姚建秀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近些年来,由高校及学生社团组织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对缓解农村教育困境发挥了一定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积极影响。但随着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外部资源支持不够、支教团队存在临时性与管理松散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从增能理论视角下寻求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对推动其摆脱现有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关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部分学者经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暑期支教的现状、问题和相应对策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罗婧、虞鑫认为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积极服务于志愿行动,进而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1]。在龚莉红、陈筱铓看来,支教群体本身存在支教目的不明确、培训教育练习不足等缺陷[2],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关注与支持不全面,高校应积极规范大学生支教的相关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支教。赵志君、魏纪林认为,社会工作关注服务对象本身,激发其内在潜能,帮助其积极合理利用周围社会资源,来提高服务对象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可以使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更加积极有效[3]。

可见,当前与大学生暑期支教相关的研究较多,在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推动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但还不是很具体,指导性也不强。因此,本文以增能理论为视角,探索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指导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其实践操作性更强。

二、当前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优越。大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个性特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异。如今,大学生暑期义务支教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差异和对自身在支教过程中价值观的实现,个人的功利化倾向以及缺乏科学的筛选机制和系统性的培训体系,使在支教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计划外的问题。

(二)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大学生暑期支教一般源于自我行为或由学校学生社团统一领导和管理,管理模式以“事”为中心,对于大学生没有太多义务与责任约束,在支教方法和模式上没有积极思考创新,容易导致大学生支教活动出现随意化和形式化。支教活动开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高校和支教团队等没有形成合力。

(三)缺乏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一次成功的暑期支教活动除需要大学生加强自身团队建设以外,还离不开外部社会环境的关注与支持。首先,支教地学校以及当地政府对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配合度较低,没有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便利。其次,虽然近年来,社会公益活动以及民间力量较为丰富,但其中关于大学生暑期支教没有进行有效对接。最后,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媒体方面的积极力量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大学生暑期支教中。

三、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可行性分析

(一)增能理论和社会工作方法的界定

增能理论(Empowerment Theory)又称增权、充权、赋权理论,最早于1976年由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Barbara Solomon)在《黑人增权:被压迫社区的社会工作》一书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理论一直是社会工作及其他实践领域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增能,即通过外部干预增强个体的能力及对权力的认知,以削弱无权感,进而提高社会参与度[4]。

增能路径通常涵盖三个层面、两大模式,即个体层面的自我效能和权力感提升、人际关系层面的社会资源及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以及社会层面的社会决策参与、自身诉求表达、社会公平的争取。其对应的模式包括个体主动模式,即提高个体自身增能的主观能动性,以挖掘或激发个体的潜能;外力推动模式,即通过外力促进个体增能,并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持续增能[5]。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是指社会工作方法能否与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相融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连接点。首先需要得到理论上的支撑,增能理论的运用可以使社会工作方法更好地介入大学生暑期支教。

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和社区三种工作方法[6]在定义、内容和形式上是有严格的界定的,而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因时因地,随时都有不同,为大学生暑期支教所面临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困境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两者在促进教育对象成长、促进留守儿童个人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功能以及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等方面存在契合点和融通之处,引进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研究中,从而为有效增强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革新理念等作出有效的指导意见。

实践证明,目前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个的,而是由支教对象以及团队自身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群体性社会问题。支教活动作为暑期实践活动的主力军,而支教对象也就是农村留守儿童是被作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增能视角下关注个性发展,通过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解决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研究是一项新的突破口。

四、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暑期支教的路径分析

(一)把个案工作运用于支教对象的个性化发展服务

目前,支教对象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较普通支教对象,留守儿童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在支教过程中,支教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及教育关爱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支教对象的心理过程,要有清晰的认知。个案工作方法指的是通过专业的知识技巧,联系有效的社会资源帮助个人解决问题,促进其自身能力的成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虽然具有相似性,但是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发展需要却有很大不同,因此把个案工作方法运用到支教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工作内容。重视利用系统论的思想,从不同视角去分析学生面临的困难及需要产生的环境因素和自身的主观原因,着重探索服务对象外部环境因素与内在需要之间的相互影响,挖掘学校、家庭、社区等周围一切可利用资源,实现留守儿童发展的要求。

(二)把小组工作运用于支教组织的统一性管理服务

当今大学生支教组织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同,它们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团队管理现实条件和资源的有限性,依靠个体工作方法开展团队内部建设具有局限性。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管理过程中常见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小组式”的工作服务,改变现有的被动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增强团队内部凝聚力,并通过引导沟通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成员间的互助模式,以实现小组成员的社会性发展和对已形成的偏差纠正。如今大学生的成长生活条件日益优越,个性差异相对较大,在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种类各有不同,可以按类别分为小组,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以及增能理论进行积极管理。

(三)把社区工作运用于支教对象及支教组织的社会化进程服务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运用社会工作中社区工作的方法积极介入大学生群体,加快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也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和政府支持。社会各方面加强对于支教活动及留守儿童问题监管的互补性同时,采取共同行动,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资源和服务,扩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参与团队建设、校园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加快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同时促进支教组织的社会化发展,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支教组织的社会性相融合。

参考文献:

[1]罗婧,虞鑫.志愿行为中的资源动员机制:政策、媒体与社会——以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6(7).

[2]龚莉红,陈筱铓.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3]赵志君,魏纪林.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转换与方法创新——以社会工作介入式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8(1).

[4]张红涛,席娟.增能视角下城市“老漂族”的社会工作介入初探-以济南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5(3).

[5]谢启文.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3(6).

[6]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支教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