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之初探
——以红、白、黑为例

2018-03-05 21:55田春霞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英汉黑色白色

田春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一、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

Berlin和Kay的理论认为,red与红,white与白,black与黑,green与绿,yellow与黄,blue与蓝,purple与紫,brown与棕,pink与粉,orange与橙,gray与灰是构成色彩词汇的11对基本颜色词。英汉两种文化对这11种颜色的理性概念及其物理学反映没有根本性差异,本质上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反映。英汉颜色词的内涵意义也存在相同或相近之处。譬如,中西方都将黑与白视为黑暗与光明的象征,因此英语中的black market与汉语的“黑市”表示相同的概念,它们都意味着在暗中进行政府禁止买卖的商品或外汇交易的行为。英语中的white蕴含着纯洁、美丽、善良之意,英语文学中常用a white soul赞美一个人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汉语中“白色”也使人联想到“纯洁”,故而有“白玉微瑕”之说[1]。汉语中“红色”是吉庆、繁荣的象征,因而常用“红红火火”形容幸福、安康的生活;英语中也常常将像圣诞节、感恩节这种充满喜庆、团圆的节日统称为red-letter days。汉语中的“紫色”是“祥瑞、高贵”的象征,它与封建帝王和道教联系甚密,譬如:人们将吉瑞之气称为“紫气”,明清时期民间将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英语中purple的象征意义也与统治者和宗教有密切联系,例如:the purple在英语中指代统治者、帝位或王权,marry in the purple指女子嫁进名门贵族。

二、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差异

中西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导致汉英颜色词表现出独特的民族个性、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烙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严重束缚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在中国文化里颜色的生成被蒙上一层具有神秘色彩的面纱,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2]。自古以来,颜色词的内涵意义就与国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甚至政治有密切联系。相对而言,西方文明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发现。因此,西方文化中常常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象征某些抽象的含义,故而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较为直接,更易于理解。

1.红与red。自古以来,红色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着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越来越高的追求。“红”是美丽、漂亮、吉祥、喜庆、顺利、成功、兴旺、发达的象征。例如,“红颜”常常用来指代面容姣好、美艳动人的女子,“红娘”指为他人促成美好姻缘的人,“走红”或“红极一时”意味着人的境遇良好并且在事业上取得成功[3]。此外,“红”也是革命、进步与社会主义的象征。此外,民间百姓常给孩子穿戴的红肚兜、逢年过节时悬挂的大红灯笼、红色的春联、窗花、传统婚礼上新娘披着的红盖头、恭贺新春的贺卡以及开张大吉的剪彩无不与“红”有关。

然而西方人则与中国人持有不同的“红色观”。英语中的red是暴力与危险的象征,具有极强的贬义性。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意味着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flag, a red adventure story, red revenge, red alert等词常常使人联想到紧张,甚至危险。另外,英语中的red也有放荡与淫秽之意。

2.白与white。与红色相反,白色是汉文化里一种禁忌色、一个基本禁忌词。白色常常使人联想到死亡和凶兆,因此受到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厌恶和摈弃。首先,白色是死亡和不详的预兆。民间常把给丈夫带来厄运的女子称为“白虎星”;亲人去世后,家属要穿白衣、戴百花、打白幡、设白色灵堂为其办“白喜事”,以此来告慰逝者。其次,白色意味着愚蠢、失败。“白痴”指代智力低下的人;打仗时举白旗表示主动投降。第三,白色象征着阴险、奸诈。在国粹京剧里,戴白色脸谱的角儿通常是奸佞、阴险的大恶人,如曹操、严嵩、潘仁美。最后,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白色隐含着反动、腐朽和落后之意。内战时期将国民党的军队称为“白军”,将国民党的统治区称为“白区”。

白色则是西方人士的基本崇尚色。英语中的white是吉祥之色,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婚礼上,新娘必须穿白婚纱,它是西方文明以来新娘所有的唯一颜色,因此有white wedding 之说[4]。White也有耿直与诚实的意思。A white spirit/man说明一个人精神正直,品格高尚。White hand 则常常用来赞美廉洁诚实的品德。White还有幸运、吉利之意。如,the white days of her life译为“她人生中幸运的日子”。white list(经批准的合法名单)、white market(合法市场)等词说明white也蕴含着合法、合理之意。西方文化中的这种“白色观”主要源于white的自身色彩,容易使人联想到美丽、纯洁、善良之意。

3.黑与black。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色是一种既庄重又严肃的色调,具有沉重的神秘感。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深入,黑色的文化内涵趋向于复杂化。一方面,黑色是严肃、正义的象征。例如,在传统京剧中,净角黑色脸代表正直、威严、豪爽的人物,如张飞、李逵、张奎;民间故事里的“黑脸”包公则是刚正不阿、正义凛然、秉公执法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黑色是阴险、邪恶、非法,甚至反动的象征。黑色由于其自身的黑暗无光而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容易使人联想到罪恶、阴暗等贬义词。例如,“黑心肠”指人阴险、毒辣的性格,“黑幕”指丑恶而不可告人的内情。

一般而言,英语中的black是西方文化里的一种禁忌色、一个基本禁忌词。Black易使西方人联想到悲伤、绝望、甚至死亡,因此常常受到他们的厌恶和摈弃。首先,black是死亡、灾难的象征。如,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Black Mass(安灵弥撒)、black day(凶日)。其次,black含有沮丧、愤怒的意思。例如,be in a black mood(心情沮丧)、the old man was black with anger。第三,black代表耻辱、不光彩的人或事。如,black sheep(不良分子、害群之马)、black eyes(丢人现眼)。第四,black蕴含邪恶与犯罪之意。如,black mail(讹诈)、black art(巫蛊之术)。

尽管black一词常使人联想到它的贬义性和负面含义,但随着西方黑人文学力量的崛起,black的文化内涵和语用价值在英美一些特殊的文学作品——黑人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升华。黑人文学作品中的black褪去了贬义的外衣,它象征着力量与身份,更象征着完美与健康。因此black也成功塑造了自己的新形象—black power[5]。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异同并存的现象,其中“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比较易于理解的。两者的差异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更是造成跨文化交流不通畅的最大障碍。因此,语言学习者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英汉颜色词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才能有效克服文化沟壑,在跨文化交际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Berlin, B &Kay P.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2]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Inc, 1988.

[3]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英汉黑色白色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黑色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漆黑一片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那个黑色的夜晚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