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的实用性研究

2018-03-06 10:23史菊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工作者

史菊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无锡 214000)

生态翻译理论属于不同学科交互影响的泛化研究学,其以生态学与翻译学为基础,将翻译这项研究性学科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拓展。生态翻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是基于原作生态环境的一种自带特色的翻译方法。翻译的基本功能就是从语言角度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生态翻译学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会根据原始文本的背景文化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且在翻译过程中会通过循环利用原作生态结构来进行翻译转化工作。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翻译实用性进行研究性探讨。

1 范式概念在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表现

从范式翻译学角度理解生态翻译理论即为以翻译同等于选择适应观念为基础而发展的生态范式与研究范围。范式概念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与选择”理论出发,以其核心理论为应用参考,发展“翻译等同适应与选择”理解意义,围绕翻译工作者的关键作用进行研究,致力于为原始文本翻译出符合其生态文化背景的新内容。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典型工作,其面临的中西方差异往往会更加深刻,对此,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存,以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中西社会的改变与差异,进而保证能够客观准确地翻译文本[1]。西方社会的发展源于其对未来进程的不满足与不确定,他们用最大的努力改变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难以规避一些违反人类道德发展的情况。对此,在逐渐进入正常发展轨迹的同时,西方社会开始认识到无尽争夺的负面影响,进而开始从东方哲学理论中学习促进社会进程稳步发展的价值观。以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为例,其“天下大同”与“中庸之道”相关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中、西方社会可选取相关理论治理高强度发展工业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些时代社会发展背景,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了解此类翻译需求与其具体的意图诉求,同时还需注意从中国文化出发的翻译要求。当代越来越多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书籍的译本开始出版,这些译本的出现并非以模糊中西文化差异为目的,也并非为了提升英语文化意义使其超越中华文化含义价值,而是为了进一步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平台上强化中国文化的实际价值[2]。

2 生态理性在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体现

生态理性指的是生态角度下的道德伦理、客观事实之间的定向需求,生态理性的遵守首先需要重视整体与关联的价值。在对翻译生态系统进行探究分析时,不应将研究范围局限于固定二级生态系统,如翻译工作者或受众的系统,同时也不应只关注单一的受益者,如出版商或者翻译活动的投资人,而是将研究对象落足于翻译相关群落整体。这其中涉及翻译工作者本人、翻译受众、文本作者、翻译投资人、书籍出版商、社会评价等。翻译生态系统的研究的关键,就是整体性考虑翻译相关群体的利益联系。中国有很多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与文学著作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其作品之后的翻译群体就在其文学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在分析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离不开对其时代背景的解读,当前世界政治并不平稳,地缘政治超越西方社会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就有着不同于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意义。这个奖项的获得不仅代表了莫言本身的才华能力,也标志着中国文学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所认可,国际化文学发展进一步成长,中国文学作品足够得到应有的正视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实际价值也逐渐凸显[4]。与莫言不同的是,美国文学家赛珍珠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在中国的长期生活使她的作品中融入了很多关于中国本地的传统特色元素,很多西方民众都可以通过她的文学作品了解中国,其作品也受到了普遍肯定。然而在她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美国文学评论家并未对她给予过多关注,而且她笔名变更问题也导致其在作品出版时出现商业经济型的纠纷。这些情况在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虽然得到了国际文化评委平台的认可,但是美国当代文学史编记者仍然不将其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受此影响,其翻译作品也遭到了相同待遇[5]。通过赛珍珠与莫言二者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得出翻译群落对翻译本身的影响是有着共通性的。当代社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文化建设也在加速推进,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作为文化桥梁的翻译工作者要用专业素养对待整体关联、动态稳定的翻译生态系统。这首先需要翻译工作者客观对待某一具体语言种类或具体文化,规避因为过于强调核心语言与文化背景的思考方式或者过度重视原始语言文化表达、致力于表现其特点文化特色而出现译文缺乏本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现象。其中杨宪益与大卫·霍克斯两种版本的《红楼梦》翻译就形象体现了不同翻译目的、不同翻译背景导致的不同译文成果,杨版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与霍克斯版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关于人名、地名、典故的翻译方法都有所不同,虽然霍克斯的双关译法可使西方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故事本质,但是就文化传播与文化内涵角度而言,杨宪益版本更加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也更加符合中国文学习惯[6]。

3 译有所为在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表现

译有所为强调翻译工作的实际应用功能,可以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实际作用。其关键在三点:第一是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其中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包含了哲学历史、宗教礼法、音美建筑等不同领域。第二是促进语言革新。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交互的词语,这些翻译词语的引进就会促进本国词汇库的拓展,对此我国翻译工作者应致力于将一些中国化的外语向外传播。第三是推动社会变革。根据古代著名哲学家尼采I论,翻译过程就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相互征服。古文与现代文之间的翻译,就是时间层面的征服,不同语种的翻译就是文化层面上的征服。对于中国翻译工作者而言,从单词、短语到段落、篇章都要尽量从中国文化角度对其进行语言文化“征服”,强化中国意识形态在各语种译作中的体现[7]。

4 多维思考选择应用在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体现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多维的应用选择,这不仅需要翻译工作者注意语言的合理选择,同时还需要他们从文化差异上注意不同的应用与选择。首先,从语言的使用效果来看,“禁止停车”如果翻译为“Do not park.”就会显得过于强硬,而“No parking.”则会更加客观理性,同时由于中英语言系统的差别,在翻译时难免会出现语词的顺序调换。其次,文化层面的应用性选择要求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对待,在英汉翻译中,存在很多因语境差异而发生翻译错误的例子,其中“red”在英语文化中通常指带有血腥、残暴意味的红色,因此在翻译时,尽量规避使用“red”表达红色,因为在中国很大程度上红色都代表着正能量、温暖等正面意义。除此之外,从交际方面考虑,此处的应用性选择多指双语交际一项的交流转化,交际思维在翻译作品中具体表现在受众的阅读体验,是否符合其阅读习惯与文化理解能力。从此角度而言,语言、文化、交际等多维度系统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各个译本受各方面影响会有不同的侧重方面,但是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所有翻译工作者需要注意去达到的标准,如此才可保证译作的整体标准性与适用性[8]。

5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各国之间联系日渐密切,不同国家的文化沟通也逐渐强化,翻译作为其交流必需流程,应从各方面保证交流的实用性。生态翻译学作为现代翻译中需参考的重要专业理论,翻译工作者需了解其具体功能概念。本文从范式概念、生态理性、翻译实际目的与多维思考应用等方面出发,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初步探讨与研究,旨在为文学作品研究分析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方向,促进我国翻译作品的语言学、文化性与实用性。对此,我国翻译工作者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也需研究一些具有创新内涵的文化研究方法与理论,拓展未来翻译行业的实用功能与研究空间,进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发展。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工作者
过去的年
关爱工作者之歌
爱如莫言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