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轨现象的反思

2018-03-07 05:11刘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双师教材

刘芹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高等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教育,高校录取率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投入社会工作岗位。随着而来的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很多单位对于大学生的工作表现评价并不高,而很多大学生也很难很快适应工作。社会上对高校教育的实际性有了越来越多的争议,民众指出高校教育应该与时俱进,输送适应社会当前需求的人才。

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轨的现象并不少见,也不是中国特有。之前澳大利亚就有新闻,说教育部要重新审核并淘汰大部分过时专业。高校与社会的脱轨有很多表现方面,常见的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用人单位不认同,觉得学生工作技能太少。企业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培训才能使应届生适应工作、承担职责。同时,学生本人也很疑惑,为什么大学四年学的知识在工作中都用不上?脱轨的另外一种体现就是社会单位跟高校之间有很多沟通上的障碍。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都难以转化成现实,难以投入市场。高校教师觉得自己的研究花费了很多心思,但是很多时候企业却不认可,觉得不符合市场需求,即使勉强转化为产品也难以盈利。

1 脱节原因

为什么高校教育会与社会脱轨?其实想想也很正常。人们一说到大学,脑海中就会浮现“象牙塔”,一说到高校教师,就会想到“避世、教书育人”。都避世了还能不脱轨吗?当然,这个这是轻松一谈。细究起来,笔者觉得导致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如下。

1.1 高校专业的职业/就业指导缺乏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流入社会、竞争岗位,但是很多大学生直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而是漫无目的地海投,这导致应届生在毕业一年内跳槽的人非常多,对企业和个人都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浪费。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意识的缺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部分高校没有专业的职业指导,很多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太久,本身社会经验可能也不足,也难以给学生给出实际的建议。

1.2 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不够科学

高校设置课程和选用教材考虑的方面比较多,高校毕竟是一个教育科研机构,要承担一定的理论科研任务,所以肯定会有一些比较理论的课程。教育管理者也会设置一些国家教学评估必需的专业,以获得更高的分数。另外,很多课程和专业的设置也是会考虑一些财政方面的因素。毕竟高校,特别是私立高校,自身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有些专业不好就业,但是在学生、学生家长中特别热门,所以高校有时候也会为了迎合学生、学生家长的需求。教材的选用也很重要,每个学校的基本情况不一样,学生素质也有高有低。比如说,三本学校学生的素质不是很好,要是死板地选用211、985院校的教材,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就会太高。职业技术学校选教材就应该更加职业化,实践化。三本学校所选的教材既要体现本科水平,又要与二本和职专有所区别。选用教材也会有出版社和关系户的干扰因素在。一些高校为了照顾校内教师,选用校内教师编撰的教材,而不是从市场上挑选最适合学校专业和学生的教材。社会上曾有多名学生反映学校征订的自编教材出现多处错误,认为学校和教师重视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课堂上使用劣质、不适合课程的教材不仅影响授课效果,也会起到不良的带头作用,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出版社也会有针对性地与高校采购人脉结交,影响高校选教材的客观性。

1.3 历史原因

从古至今,教育与社会脱轨的例子并不少见。古人有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代人说:“高校就是象牙塔。”都两耳不闻天下事了,都避世了,还能不跟社会脱轨?!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一辈子啥也没干,就是死读书考科举,随后终于在快六十岁时中了个举人。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过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在早期的时候,科举制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打破了门第偏见,为封建王朝遴选了文官武官,储备了政治人才。但是到了封建王朝后期——明清朝,以明清朝以八股取士,科举制日益僵化,社会的各阶层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人们的思想受到了限制,社会上的读书人都成了庸才腐儒,只知道死读书,不知道灵活运用,没有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教育制度的陈旧腐败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

2 接轨方法

如何与社会接轨,建成一个学生喜欢、家长认同、社会认可的高质量高校,相关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设立专门专业的职业指导中心

有一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职业指导中心,但是普遍影响不大,可以考虑把职业指导列入基础课,扩大课程影响范围。建议聘用社会职场人士来进行职业指导授课。社会人士实践经验足,紧跟时代步伐,能够实事求是地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高校也可以多和社会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现在很多单位招兼职难,因为成本低不稳定,很多人都不去应聘。但是在学校,很多学生想去社会兼职锻炼,但是苦于没有应聘的渠道。如果学校就业办可以发挥社会网络多签订些实习协议,这对双方将会是一个互利共赢的选择。

2.2 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

近些年来,双师型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想。也成了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指导职业教育重点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1]。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建设“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2]。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教师,积极从社会引进先进人才,并且给以双师型教师更多的政策和经济鼓励。双师型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社会实践多,必定会给教学带来新思路,把学生的教育引向实践。

2.3 多样化选修课

高校可以多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来选课,制订学习计划。现在有一些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或者选修课开设门数很少,或者仅开设非专业课选修课。这样学生根本就参与不到学习计划的制定,他们的学习没有自主性,而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或者是学生可以选修课,但是选修的选择很少,或者选修的都是一些非专业课程。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规划参与度也并不高。设想高校能大范围开设选修课,学生不仅能决定自己所学专业下的具体学习方向,甚至还能去参加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扩大自己的眼界,培养第二专业,这些经历都会为他们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学校一定多给学生选择权,学生有了选择权才能了解了各个课程的特点,各个选项的优劣,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职业发展之路。

2.4 尽量避免干扰因素,科学选用教材

教学源于教材,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部分,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素质和教材的水平作为选用教材的最重要的依据,要高度重视教材选用工作,严格监督教材选用情况。选用的教材必须与时俱进、符合该校学生实际情况,并且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高校作为高等学府,还是要保持一方净土的纯粹,要少沾些社会的俗气,少受不良作风的影响。

2.5 重点发展优势专业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工作之一,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树立职业院校品牌和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与主要途径[3]。其实不仅是职业院校,本科院校也需要发展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有限的,重点发展优势专业,可以把已有优势细化深化,当然,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的开创新专业。现在社会发展迅猛,科技更新速度快,十年前,MP3、MP4很流行,现在都快销声匿迹了。学校也要跟上形势,建立一些紧跟社会需求的专业。发展优势专业其实就是强化每个高校自己的优势。高校之间的竞争现在也很激烈,一定要在某些专业上做到无可替代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像该校的旅游相关专业,现在已经基本做到了吉林省的龙头地位。立志从事旅游相关行业职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学习。该校接下来可以继续细化旅游相关专业,巩固这个优势,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建立一些新的专业。

3 结语

成功的高校教育肯定是要与社会接轨,并为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高校能完全脱离理论教育。教育有很多层次,既要负责理论教学,也要负责实践教学,既要让学生了解阳春白雪,也要知道下里巴人。教育的本质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说高校是教授内容,不如说是培养人学习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人们说 “某某大学出来的,这素质就是不一样。”成功的高校一定注重的不只是关注教学内容,而是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双师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