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诗集传》的形成与版本流变

2018-03-08 03:34盛玉霞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序诗序朱熹

盛玉霞

(武夷学院 图书馆,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收作品的年代,起于西周初期,晚至春秋中叶,约编成于春秋时期,经由孔子的整理,存诗三百零五篇,按诗的性质、体制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属十五国之风者一百六十篇;属雅者一百零五篇,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属于颂者四十篇,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先秦时称《诗》,自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后,便称《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既有帝王、士大夫所撰,也有贵妇与普通百姓感触之作,内容丰富,格调不一,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富于艺术感染力,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间习俗,以及政治、经济生活和时代思想的情形,因此,历代儒家都重视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后仅毛诗流行。宋之前注释《诗经》者,影响最大的为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至宋则多推朱熹的《诗集传》,此后则无出其右者,遂成为后世的基本国学典籍。

一、著述过程

朱熹对《诗经》的注释,大致以淳熙四年(1177)来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实际上是朱熹从尊序到反序的解诗过程,所成者分别为 《诗集解》《诗集传》。朱熹在向门人讲授时说:

某向作《诗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处,亦曲为之说。后来觉得不安,第二次解者,虽存《小序》,间为辨破,然终是不见诗人本意。后来方知,只尽去《小序》,便自可通。于是尽涤旧说,诗意方活。[1]

这段话告诉我们,朱熹解诗有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朱熹欲解诗,绍兴二十九年(1159),已卯,三十岁。春正月,朱熹有书信给刘玶,劝其读书讲学,并抄寄“二南说”商讨《诗》学,始作《诗集解》。[2]至隆兴元年(1163)六月《毛诗集解》稿成。[2]乾道九年(1173)始成《诗集解》。尽管朱熹在淳熙四年冬十月二十二日对《诗集解》进行了修订[2],仍觉有些诗解说不通畅,对此仍不满意。朱熹进行好长时间的反思,看到自己早期尊《小序》解释《诗经》有“曲说”之处、有“不见诗人本意”,而勇敢地否定了所得的《诗集解》。

朱熹于淳熙七年(1180)始悟雅、郑之辨,便抛开诗序的束缚,努力从诗作中寻找答案,且有可喜的进步。淳熙九年九月十一日,朱熹在常山受吕祖俭之请作《吕氏家塾读诗记后序》,序中说自己早年所作诗解乃“少时浅陋之说”,也就是宗毛氏《诗序》所作《诗集解》不可取。[3]后来尊从郑樵弃序之说,脱离小序的束缚而解诗,结果与尊序解诗大不一样。朱熹作《读吕氏诗记桑中篇》,系统论述黜毛序之诗学思想。[2]朱熹只从诗作品中挖掘诗人创作本意,重新解诗,荡涤旧说,所解之诗,流畅许多,至淳熙十三年(1186)十月,终于有了新结果——《诗集传》的诞生。

从绍兴二十九年(1159)到淳熙十三年(1186),前后二十七年里,朱熹解《诗》经历了从尊序到黜序的过程,尊序得《诗集解》,黜序得《诗集传》,而后者才是朱熹诗经学的真正代表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成就与异议

朱熹作《诗集传》,引本朝人《诗》说则有二十余家,如欧阳修、苏辙、刘敞、王安石、张载、程颐、郑樵、王质、吴棫、吕祖谦等诸多名家,可知朱熹重视学术传统,善于批判与扬弃,敢于超越旧说,解诗惟求本义,最终成为当代《诗经》学集大成者。与前代诸多解诗相比,朱熹创作《诗集传》有三大显著特点,其一是弃序就文,直解以求其义;其二是分判诗体,道破郑卫淫声;其三是删繁就简,力求简约易读。

宋代黜序派解诗,直承唐代成伯玙和韩愈的怀疑精神,欧阳修作《诗本义》,对二《南》的排列次序提出怀疑,苏辙作《诗集传》,略后序而不观。欧、苏首开宋人疑序之端,郑樵、王质踵其后,而朱熹乃集黜序成果之大成,成为该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朱熹之后,说《诗》者多以《诗集传》为宗,也就是黜序派《诗》说成为宋代诗经学的主流。元明以后科举取士也以朱熹《诗集传》为准,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后代多数学者认为朱熹于诗,去小序之乱经,得诗人吟咏性情之意,给予积极的肯定。

元初文学家郝经说:

“故《诗》之为义,根于天道,著于人心,膏于肌肤,藏于骨髓,厖泽渥浸,浃于万世。虽火于秦,而在人心者,未尝火也。顾岂崎岖训辞,鸟兽虫鱼草木之名,拘拘屑屑而得尽之哉!而有司设规,父师垂训,莫敢谁何。以及于宋,欧阳子始为图说,出二氏之区域。苏氏、王氏父子继蹱驰说。河南程氏、横渠张氏、西都邵氏,远探力穷而张皇之。逮夫东莱吕伯恭父集诸家之说,为《读诗记》,未成而卒。时晦庵先生方收伊洛之横澜,折圣学而归衷,集传注之大成,乃为《诗》作《传》,近出己意,远规汉唐,复风、雅之正,端刺美之本,粪训诂之弊,定章句音韵之短长差舛,辨大小序之重复,而三百篇之微意,思无邪之一言,焕乎白日之正中也。其《自序》则孔孟宋诸公格言具载之,毛、郑以下不论,其旨微矣。”[4]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指出《诗集传》中“指以男女淫泆奔诱而自制作诗而述其事者,凡二十有四。”且责“文公之于诗不得其说,则一举而归之淫谑。”对朱熹尽弃小序之举持有异议者,认为朱熹不满吕祖谦太尊《小序》而提出淫诗说,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将之归于“矫吕东莱之弊,一时气信之偏,非公心也”。又如清人朱鹤龄在《诗经通义序》中说“朱子以其(吕祖谦)祖述《小序》,多所不满,郑卫淫奔之说,独采渔仲。”因此,褒贬之声各有之。

三、主要版本

朱熹所作《诗集传》二十卷,今所见主流本前有《诗传纲领》《诗集传序》《诗序辨说》,正文分诗卷一至卷二十,书末附录。实际上,现存《诗集传》主要有宋元二十卷本与明清八卷本两个不同的版本系统。

宋刻本:朱熹作《诗集传》二十卷,有《诗序辨说》附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由蔡元定负责首次刻于建安麻沙。因此版音训间有未备,朱熹做了修补,淳熙十六年由吴必大刻于豫章。嘉定年间,赵崇宪任转运判官时有刻本。按朱鉴《诗传遗说后跋》称:“朱文公《诗集传》,豫章、长沙、后山皆有本,而后山雠校为最精。”所提到后山本即由指居住在建阳莒口后山的蔡元定再版本,长沙本由谁刊刻则未详。端平乙未年(1235),承议郎权知兴国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节制屯戍军马的朱鉴“取家本亲加是正”而刻于富川郡学(兴国军,治所在永兴),其所校正本,最晚出,亦有流传。

宋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

《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说》一卷,右晦庵先生所定也。江西漕赵崇宪刻于计台而识其后。[5]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

《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说》一卷,朱熹撰。以大、小序自为一编,而辨其是非。其序《吕氏读诗记》,自谓少年浅陋之说,久而知其有所未安,或不免有所更定。今江西所刻晚年本,得于南康胡泳伯量,校之建安本,更定者几什一云。[6]

《宋史·艺文志》著录:

朱熹《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一卷。[7]

南京图书馆藏朱熹《诗集传》二十卷。是书为南宋刻大字本,每半页七行,行十五字,注同。白口,上有大小字数,下有刻工姓名,白麻纸印,纸白版新,大字悦目,为海宁吴骞旧藏,后有吴骞拜经楼识。

元刻本:元至正刻《诗集传》二十卷本,版式为十一行,台湾台北中央图书馆藏。元泰定四年(1327)翠岩精舍刻《诗集传》二十卷本,国家图书馆藏。

明刻本:明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二十卷本,内有诗图、诗传纲领、诗序辨说。嘉靖三十五年(1556)崇正堂刻二十卷本。它们与宋元二十卷本略有差异。

明代还有一个《诗集传》系统,即坊间删节后刻印的《诗集传》八卷本系统。今所见最早者为嘉靖年间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吉澄校刊本《诗集传》八卷。

清刻本:清武英殿刻本、光绪间浙江书局本,与吉澄校刊本《诗集传》八卷同源。

《诗集传音释》二十卷,为清咸丰七年(1857)海昌蒋氏衍芬草堂刻。许谦音释、罗复纂辑本。此本卷前附诗图一卷、诗传纲领一卷,卷末附诗序辨说一卷,清蒋光煦撰校刻诗集传音释札记。

民国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乃影印宋刊本《诗集传》二十卷,可见原书面貌。

今刊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武英殿本。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元泰定四年翠岩精舍刻本。朱杰人先生校点本《诗集传》二十卷,收入《朱子全书》,200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上述存世的不同版本互参,可以补阙正误。诸如解释《子衿》中“青青”者,一有“纯绿之色”,一有“纯缘之色”。多个版本皆以“绿”为是,实属错误,当予纠正[8],以免一再讹传,致读者于茫昧。

朱熹《诗集传》,将文学、训诂、音韵、考学、理学与教化等有机融为一体,呈现多元化的特色。要全面理解与把握朱熹的诗经学思想,除对《诗集传》《诗序辨说》解读外,还可以参看黎靖德所编辑的《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卷第八十、第八十一就是朱熹向门生讲授《诗经》的记录,既有纲领性的引导,也有具体诗篇的解读,可以反映出朱熹晚年对《诗经》解读的态度与思想。

朱熹《诗集传》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删增与刊刻,不仅仅是版本版式不同,重要的是卷本差异所包含的内容的差异问题。八卷本由于是将二十卷本的经文夹注大量删改,造成错误百出,已失朱子原帙之貌,后世读者当慎选。

[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85.

[2]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0,299,591,791.

[3]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655.

[4]郝经.陵川集[M].文渊阁四库本(第11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32.

[5]赵希弁.读书附志[M]//经解类(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

[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237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237-27.

[7]脱脱.宋史·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5046.

[8]常森.“纯绿”还是“纯缘”:一个《诗经》学的误读[J].文献,2010(1):104-107.

猜你喜欢
小序诗序朱熹
胡安国《春秋传》征引诗小序考
伦理与自适:《归去来兮辞》小序中所揭示的陶渊明归隐原因分析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论梁肃的诗序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论唐代燕赵诗人的诗序创作
王夫之、朱熹《诗经》经文评论比较
“朱子深衣”与朱熹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如何写好志书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