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产业在原产地苏州西部三镇的发展状况比较

2018-03-11 01:30陆信义徐世清
江苏丝绸 2018年6期
关键词:绣娘绣品苏绣

陆信义,徐世清

(1.苏州大学农业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院 江苏苏州 215123;2.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办事处 江苏苏州215163)

苏绣原指苏州地区的刺绣产品,现特指该地区的蚕丝刺绣产品(绣品),以及绣品的创作与生产。乾隆《吴县志》记载,苏州吴地素有“断发文身”的剃头和在身体上刺画花纹的风俗。周朝仲雍(公元前1161年—公元前1070年)用绣有图纹的衣服来代替文身,这种使用针线绣制图案的工艺就是苏绣的源头[1-3]。

1 苏绣的发展历史

苏绣具有构思巧妙、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4-5]。早在三国时代,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晋代王嘉的《拾遗记·吴》中,记有吴丞相赵达之妹将手绣的山川地形军阵《列国图》进献吴王孙权一事,时人谓之‘针绝’。

到了明朝,苏州的丝织业日趋发达,苏绣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同时形成了生产行业,逐渐有了管理、销售苏绣产品的绣庄。《列朝诗集》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在苏州天心桥东复建织造局;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在苏州水利分司西设制造府,总管采办丝织刺绣宫货;在西冠子桥西设制造馆,集中机户、绣工进行专业生产。与此同时,刺绣也随之兴盛,民间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豪门贵族小姐专“女红”(刺绣),陶冶性情、消磨时光,甚至演绎为上流社会女人有教养的表现。苏绣艺人以针作画,对唐寅(唐伯虎)等吴门画派名画的再创作巧夺天工。自此,苏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形成了备受关注的独自艺术风格。此时,苏州地区所在的江南已成为中国的丝织手工业中心,苏州城东则是苏州丝织业的集中地[6-7]。明清时期,苏绣进入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并在清末有了由绣庄组织的行业同业公所[8]。

苏绣起源于苏州原吴县(现苏州吴中区、相城区和虎丘区),地方特色浓郁,素有“古今中华第一绣”之称[9],后遍衍苏锡常和通扬盐等地。新中国成立后,苏绣作为丝绸出口的重要产品,生产规模在1950s-1970s得到了长足发展,遍布农村的10多万绣娘,让苏州回到了处处桑田、家家养蚕的明清盛景。早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绣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苏绣文化产业群”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

历史上,太湖之滨的苏州镇湖、东渚、光福和通安一带就聚集了3万名技艺出众的绣女。刺绣深深地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这一带农家的真实写照[12]。进入1990s以后,苏绣原产地快速萎缩,目前只在苏州虎丘区镇湖街道得到整体保留和发展。本文以地理环境相似,刺绣传统历史相同的镇湖街道(镇)周边的东渚街道和通安镇进行观察,由于各街道(镇)采取的应对方式差异,苏绣在这三个街道(镇)的境遇出现了很大差异。

2 苏绣产业在苏州东渚街道的发展情况

东渚镇是中国国家级中心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省级卫生城市,2017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更名为苏州虎丘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苏州高新区)东渚街道,目前是区政府所在地。东渚位于镇湖以东,北与通安接壤,距苏州市中心25km,相距无锡市中心也只有35km。辖区面积55.8km2,人口9.8万。

东渚镇传统工艺生产发达,曾经是太湖沿线的苏绣主要产地,刺绣品种繁多,缂丝、苏绣与香山帮古建营造技艺等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玉雕、石雕等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工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仿古青铜器、玉石雕刻、红木雕刻艺人众多,作品曾远销海内外[13-15]。

2000s以来,伴随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建设,苏州在东渚地区进行着苏州科技城与原东渚镇“区镇合一”的探索实践,不断尝试产业转型,产业调整,东渚的发展重心从原先的刺绣、工艺品生产转型为高科技产品生产,引进了70多家大院大所,域内已经建有苏州科技城、龙山科技园、科技工业坊、微系统科技园、协新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东西区。工业生产也全面转到机械、电子、轻纺、医疗和新型建材等行业。东渚的现代工业载体已经比较健全,新近开发的机械和电子类标准厂房达100000m2,已经入驻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苏州技术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14研究所苏州研发中心,中国赛宝(华东)实验室(赛宝苏州)/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联想和东菱科技等一批高水平研究院所和著名企业。借助科技城这一全国首家由科技部、江苏省政府和苏州市政府共建的大型研发创新基地发展动力,在“区镇合一”融合发展带动下,东渚实现了华丽转身,已经完成从传统手工产业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型,201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近100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长。然而,曾经辉煌的东渚刺绣生产在短短20年间已经消失殆尽。

3 苏绣产业在通安镇的发展情况

通安镇是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镇,隶属苏州市虎丘区(苏州高新区),位于苏州西北、西临太湖,东枕京杭运河,南依阳山紧接苏州科技城(东渚街道),距离距苏州市中心15km,距离镇湖不足10km,全镇总面积38km2,户籍人口约48000人[16-17]。

通安镇拥有4.1km太湖岸线和万亩良田,是沿太湖农业大镇、旅游名镇,农业人口逾40000人。通安曾经也是家家有绣女,户户架绣绷,刺绣是当地农民的传统副业。除了刺绣,织席、种茶和果树种植也很有名气。2007年开始,通安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掘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完成了沿太湖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的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园获批首个苏州市级现代农业园,依托农业园又着力打造了优质农产品品牌“通安良仓”,创出了不小的名气。通安镇内山林休闲观光资源丰富,茶叶和水果生产闻名苏州,种植有杨梅、茶叶、翠冠梨、水蜜桃、葡萄、枇杷等果树5000亩。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通安镇充分发挥了乡村资源特色,投资4500万元,用了两年时间提升“现代农业园示范区”景观,推进了以“树山+”模式为主导的全域旅游项目,引领了苏州乡村旅游新风潮。逐步形成了以杨梅、茶叶和翠冠梨为主的生态旅游农业,和以观光、养生、乐活为主的休闲度假产业,通过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的三产融合,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优美的和谐发展之路[18-21]。当然,曾经辉煌的通安刺绣生产也在通安已经消失。

4 苏绣产业在镇湖街道的发展情况

4.1 镇湖苏绣的发展历程

镇湖古称西华,位于苏州市城西,与东渚街道和光福镇接壤,地形狭长,东西全长9.3km,南北最宽处5.9km,是深入太湖的一个半岛,。环太湖沿线周长20.86km。镇湖境内河道众多,共有大小河道104条,纵横交错,水面宽广,风光旖旎,环境幽雅,素有“江南水乡”美誉。至2017年底,镇湖共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人口23134人,总面积为20.1km2。

镇湖有史以来,一直以生产粮食为主,农闲期间男人从事水产捕捞,女人以刺绣为业,刺绣是镇湖农家主要传统副业。镇湖刺绣有着悠久历史,早在战国时期,这一带的刺绣已很普遍,“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非常形象地描写出当时刺绣的兴旺景象[22]。镇湖作为苏绣的传统生产基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苏绣之乡”的美誉。作为镇湖地区的一种文化符号,镇湖刺绣密切与丝绸产品相结合,并作为奢侈品用来区分贵贱和等级,并逐渐演变为财富、地位和权力的象征,经历了民间绣、闺阁绣和宫廷绣三个历史发展过程[23]。

镇湖街道现隶属于苏州市虎丘区(苏州高新区),虽距苏州市区只有26km,但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在虎丘区政府落户紧邻的东渚前,交通条件比较落后。直到1980s-2000s,虽然苏州市郊其它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镇湖还仿佛是一个被遗忘的世外桃源。镇湖镇区域规划并入虎丘区(苏州高新区)后,作为生态保护区严格控制工业开发,成为苏州市郊仅剩的极少数未受工业化影响的原生态地区。目前,镇湖是苏州生态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被确定为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伴随镇湖的区域定位改变和苏州市的整体发展,镇湖周边交通得到快速改善,苏州绕城西线高速S58和苏绍高速S9出口仅距离镇湖街道12km,沪宁高速公路出口和苏南硕放机场距离镇湖街道不足30km。闭塞的镇湖变得交通发达,运输便利。然而,镇湖在为社会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江南自然村落的同时,又面临着自身经济如何发展、两万农民如何致富的问题。多年来镇湖的经济总量(GDP)在苏州市所有乡镇中排名落后。由于不能搞工业,镇湖另辟蹊径,大力发展了刺绣。经过代代相传,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在镇湖已成长为一个完整产业。

苏绣生产虽然在1960s-1970s遍布苏州市郊,但伴随工业化浪潮的冲击,需要极大耐心和毅力的传统苏绣生产快速衰退,从事苏绣生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苏州周边的苏绣生产原来越少,大量的传统苏绣集中村镇几乎一夜消失。也就在过程中,镇湖刺绣生产经历了徘徊后迅速发展,成为苏绣仅存的传统产地。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镇湖刺绣产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孕育阶段(1978s-1993s):此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一些有刺绣传统的农场妇女,利用劳动空闲时间进行刺绣,主要从乡镇集体的刺绣站领来刺绣活,绣品上交刺绣站,领取加工费贴补家用。此时期,一些手艺较好、胆子更大的绣娘在家里绣好成品,挑着绣品到苏州十全街等地的店铺推销,能够获得比刺绣站更高的利润。

萌芽阶段(1994s-1997s):大量的绣娘们在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空余时间积极从事刺绣副业的生产。此时期虽然绣品的利润空间不大,但随着私营个体户的逐步兴起,刺绣逐渐由家庭副业向个体私营业转变,陆续出现了私人刺绣工厂,进行小规模专业化的生产和销售;

发展壮大阶段(1998s-2006s):随着镇湖当地的绣品街开发建设,镇湖绣娘开店销售有了专业的市场用房和集中固定的经营场所。在绣品街建设初期,镇湖出台了入驻绣品街的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刺绣私营业主购买或者租用店面,集中销售刺绣产品,并获得了国家级的“苏绣产业集群”称号。

快速发展阶段(2007s-至今):镇湖街道扩大载体建设,先后建成了“中国刺绣艺术馆”和“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两大项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绣娘从普通的绣工逐渐成长为农民刺绣艺术家。与此同时,镇湖也因刺绣逐步形成了传统工艺文化的集群效应。

4.2 镇湖苏绣的产业现状

镇湖一直把刺绣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花费大力气进行了刺绣产业载体建设。近400多家绣品店坊入驻的绣品街自1998年第一期建成试运营,至2002年第六期建设结束,边运营边建设提升。除了绣品街的建设,镇湖街道还积极谋求多元化刺绣产业载体发展,投入7亿多元人民币用于刺绣的创业载体建设。先后建成了中国刺绣艺术馆、江苏省巾帼手工产业(苏南)展洽中心(苏绣天地),形成了一街、一馆、一中心的刺绣载体格局。镇湖很快成为苏州的刺绣生产基地和销售交易中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客商的各种订单纷至沓来。伴随集约化的生产管理,目前镇湖刺绣已经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开设了专卖店或经销点,一些绣娘还走出国门,到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展示技艺。苏绣这一中国闻名世界的传统工艺在镇湖得到了有效保护。由于回避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镇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成为整个苏州市少有的原生态地区。

刺绣生产解决了镇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给镇湖广大农民带来了丰厚收入。经过10多年的发展,镇湖刺绣产业销售产值由2002年的2.7亿元逐年递增,年均增幅达16.5%,刺绣的年产量和销售量在苏州整个刺绣行业均超过70%[24],刺绣已经成为镇湖的支柱产业。镇湖刺绣从以往的农民副业到如今的主业,极大地致富了农民,“绣娘经济”成为镇湖农民创业、就业的平台,农民在这里得到了持续增收。至2017年底,以镇湖街道当地的GDP计算的人均年收入已经高达31856元。

镇湖刺绣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艺术风格也紧跟时代不断进步。面对各种新需求,镇湖刺绣企业纷纷改革,提出了苏绣礼品商务化,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走进了千家万户。与此同时,镇湖刺绣企业还开始了苏绣个性化的量身定做,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融合消费者的思路与理念,通过纯朴的苏州绣娘纯手工刺绣,生产出一大批具有消费者烙印的个性化产品。苏绣已经不仅是艺术,还更多的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时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为了建设低碳、生态和可持续的镇湖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镇湖的特色刺绣产业和产业集群优势,正进一步拓展新的刺绣发展思路,兴建刺绣产业发展新的载体,努力在推动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街道)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力争实现镇湖刺绣产业发展新的跨越。

进入21世纪后,镇湖刺绣文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镇湖街道从因苏绣而名声大噪,如今已成为“苏绣”的代名词。镇湖因保护和发展苏绣产业获得了很多荣誉,成为江苏省和国家级的刺绣艺术之乡,江苏省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镇湖苏绣艺术馆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表1)。

表1 镇湖苏绣技艺保护传承和生产相关工作获得的荣誉或奖励

4.3 镇湖苏绣的产业队伍

早在1950s-1970s,镇湖就有八千绣娘地之称。伴随着改革开放后镇湖刺绣生产的快速发展,镇湖绣娘的队伍更加壮大,人员素质和水平也显著提高。自1998年成立了“吴县市镇湖刺绣协会”,绣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得到有组织的落实,绣娘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0年统计,镇湖持有初、中、高级职称的刺绣技术人才已达数十人,成为八千绣娘中的精英。

进入21世纪,镇湖不仅保留了绣娘队伍的数量,绣娘的专业素质还得到进一步显著提升。2005年统计,镇湖刺绣相关从业人员达12000人,占镇湖全部劳动力的75%。其中绣娘8000多人,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者达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另外有3000多人从事刺绣品的销售、设计、装裱、镜框制作、运输以及面料和丝线供应等配套产业。镇湖刺绣生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近几年,随着手绣市场需求的下降,以及区域规划的影响,镇湖辖区内多个自然村拆迁,部分原先从事刺绣的人员改行,刺绣生产相关人员逐年减少,设计人员也增长缓慢。2017年的不完全统计,镇湖的绣娘仍然接近8000人,但配套产业由于效率提高,产业人员只有不足600人(图1)。

图1 2015-2017年绣品街周边行政村刺绣配套作坊情况统计

在工业发达,各类企业蓬勃发展的苏州,镇湖大量发展了从事刺绣生产的前店后坊式小规模刺绣作坊。以镇湖刺绣协会注册会员分析,181家成员企业类型包括刺绣艺术公司、刺绣绣庄、刺绣艺术馆、刺绣工作室等,大多是集中在绣品街的商铺,基本是前店后坊式的经营生产模式。目前街道辖区内,年销售产值超过150万元、具有一定规模的刺绣企业有35家。在绣品街周边村落遍布着160多家从事刺绣设计、刺绣装裱和产品销售与运输等配套的企业和家庭作坊(图1)。

伴随着镇湖刺绣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事刺绣的农民也已经从过去刺绣被面等日用品和旅游纪念品,发展到能够专业创作和生产刺绣艺术品。伴随着这一刺绣产业转型升级与艺术升华进程,昔日忙碌于田间的农家女成为了新时代的绣娘,其中一批绣娘已经从刺绣工匠成为农民刺绣艺术家,涌现了卢福英、姚建萍、姚惠芬、周海云、卢梅红、蔡梅英、濮惠菊等30多位著名绣娘,其中6位绣娘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6人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至2017年底,镇湖已有31人成为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150多人获得中、初级技术职称。我们根据2017年镇湖刺绣协会注册会员,分析了镇湖绣娘队伍的整体情况。从性别、职称、学历、年龄等几个方面分析,可见镇湖绣娘以女性是占绝大多数,并且平均年龄较大(图2)。

图2 2017年镇湖刺绣协会注册会员抽样分析数据

绣娘区别与其他手工艺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眼要求极高,50岁以上的绣娘虽然技艺更加成熟,创作水平也更高,但由于视力退化,大多无法很好地胜任一线绣娘工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镇湖绣娘队伍迫切大力需要培养年轻一代接班人。为此,镇湖充分注重了培养刺绣人才队伍。近年来,镇湖街道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在辖区内中小学开设了刺绣劳技培训班,进行刺绣技能现场教学,激发学生们对刺绣技艺的兴趣和爱好,刺绣人才从娃娃抓起。另一方面,街道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开设了定向招生的“刺绣专业大专班”,由街道出资提供学费补贴,并设立“镇湖苏绣新人才”奖学金,鼓励刺绣人才加强文化素质修养。第三项措施是常抓绣娘素质提升。街道根据绣娘的实际情况,积极与省、市职称评定单位联系,相对调整评职标准,充分发挥刺绣协会的功能,帮助绣娘申报工艺美术职称,以此激发绣娘争先创优的意识,打造镇湖苏绣的品牌。

4.4 镇湖苏绣产品品种演变与经典保护

手工刺绣是苏绣的传统刺绣生产方式,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发展,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顾绣、仿真绣和乱针绣为代表的苏绣主要流派针法。传统顾绣作品大多是以古代名师山水、花鸟、飞禽等等画稿为主,而仿真绣、乱针绣又以西方油画、绘画、摄影等作品为主要绣制的品种,产品品种不免给人一种单一、重复度高的印象。随着苏绣产业在镇湖的不断发展,镇湖在继承传统经典针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创新针法技艺,绣品种类也从单一的仿绣名人画稿、摄影作品等等品类中突破,创造出诸滴滴针法等多项创新针法,并先后获得了发明专利(表2),针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使得镇湖苏绣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产品也日趋多样化。为此,苏绣流派针法和经典作品的传承与保护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表2 近10年镇湖绣娘发明的刺绣针法

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速度不断加快,以及苏绣针法、技艺的不断演变与创新,镇湖苏绣在传承和提升经典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产品,苏绣产品品种不断丰富,日趋多样化,绣品种类范围不断扩大,名人肖像、世界名画、自然风光、宇宙星空、佛教唐卡、抽象艺术等等过去鲜见于苏绣的作品称出不穷。有的刺绣工坊还突破传统,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推出刺绣手包、刺绣文化衫,以刺绣为表盘的手表、刺绣靠垫抱枕等等新产品。苏绣从殿堂级精致工艺品进入了日常生活用品,大大丰富了苏绣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了苏绣产品的销量。

伴随苏绣产品的多样化,特别是低端苏绣产品的快速生产需要,镇湖也从传统的手绣苏绣发展出机绣苏绣产品。机绣苏绣产品是近些年出现的生产工艺,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其批量化、规模化、人工成本低等优点很好地填补了低端市场对刺绣产品的需求。早期的机绣产品,由于电脑识别和绘制图案的能力不够,机绣绣品只是绣制简单的线条或者图案,作为手工刺绣的底稿。随着刺绣机器的智能化程度提高,目前的刺绣机器已经能够与电脑设计无缝对接,设计电脑扫描的图案,或者编辑好的程序,刺绣机器能够大批量的绣制出复杂、大幅面的绣品。但图案复杂的高端市场作品,机绣的编制程序周期很长,编制完成后有不能大批量生产,因此机绣还局限在少数题材。另一方面,由于机绣使用的色线难以做到像手绣那样频繁环线,往往只有很少几种色线,大大影响产品的色彩丰富度。由于刺绣机器的行针速度和力度难以像手绣那样灵活控制,往往需要使用较粗的丝线或者化学纤维(丝光线),画面上的绣线没有粗细变化,绣线拉扯较紧、力度没有变化,作品图案呆板,细腻度、逼真度都无法与手绣产品相提并论;机绣过程中要求不能断线,所以绣品背面整幅画全是连线,绣品重量往往是手绣品的数倍。因此,机绣产品大多只适合宾馆、酒店、公共场所等装饰使用低端绣品市场,以及大批量生产需要的廉价日常生活用品市场。目前,机绣市场的需求还无法与手绣市场相比。镇湖从事机绣生产的企业不满10家,其中只有位于镇湖工业小区内的镇湖蕴丽轩绣花厂规模稍大,其余均为家庭式小作坊,产品还局限在低端市场,没有对传统手绣生产形成很大冲击。

结束语

虽然镇湖的刺绣产业发展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帮助和支持下,特别是在镇湖人的坚持下,苏绣这朵丝绸艺术瑰宝,在其原产地的太湖之滨镇湖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绣娘绣品苏绣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