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讲评

2018-03-13 19:07凌匡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7年7期
关键词:西塘特立独行芭蕉

凌匡

【作文题】(2016?2017年度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包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

【写作指导】

按所给材料的性质来分类,常见的有故事型和言论型,小众的有漫画型和诗歌型。上述材料不言自明,属于言论型。故事型材料形象表述居多,关键词的提炼难度较大;言论型材料中关键词往往比较浅露,似乎比较容易拿捏得准。初读上面材料,我们觉得“特立独行”“承受压力”“拋弃是非”“归属感”等词都有一定的分量,大有乱花迷眼,相顾茫然之感。由此可知,言论型材料的审题立意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立意的非此即彼,思维模式的机械僵化,前几年流行的“对立型”言论材料作文近年来已渐渐失宠,取而代之的是上面题目中这种“单一材料、复合句型”的言论型材料,2016年高考江苏卷“有话无话”的作文题就是其中典型。

因为是“单一材料”,所以整个语段表达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尽管考生的表述上可能有所差别,但是透过文字的外衣体悟其内涵,应该是比较接近的。因为是“复合句型”,所以尤其应该关注其侧重——在转折、递进等复句类型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在后半部分。

上面题目中“然而”一词语意发生转折,重心便落在了后面三句话上:①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②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③甚至拋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其中,句②表达琐碎,对其进行提炼概括,应该是讲“从众”现象。在审题过程中,多次强调的词语往往就是核心关键词,并且有一种强调叫作“反面强化”,我们发现“从众”的反义词就是“特立独行”,因此句②是在反面强化“特立独行”一词,句③则进一步反面强化。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特立独行”乃是材料所体现的“核心关键词”。

我们不妨把“承受压力”“从众”“归属感”等概念看作“次要关键词”。光“核心关键词”不能立意,不能成为议论文的观点,不妨选择个另IJ“次要关键词”搭配成语意完整的句子。所以,我们可以有以下立意:①承受压力,特立独行;②特立独行,拒绝从众;③特立独行,认清是非;④特立独行,也能找到生命的归属感……

在行文过程中,“核心关键词”要贯穿全部文本,是文章表现的重心,“次要关键词”可以在部分语段提及。在议论文中,“核心关键词”要贯穿中心论点和全部分论点,“次要关键词”在个别分论点中论述一下即可。这种写法相当保险,不容易跑马溜岔。

很多同学立足最后两句话“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拋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得出的正面立意是“坚持自我”“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等,也视作切题。

立足上述立意寻找素材难度不大,因为古今名人一大半都是“特立独行”“坚持自我”者。所以,决定这篇文章高下的重要一点,是选材的独到。不要一味地堆砌人物事例,至少要有一部分轉向文化范畴,比如说戏曲、绘画、建筑、民族、宗教、哲学,这样会提升文章的书卷气。哪怕是人物事例,也有必要用真人真事,一些文学名著、影视戏剧中的艺术形象也可以用来支持观点,尽管人物虚构,但情理真实,同样有说服力。

【作文示例】

亭亭兮雪中

蕉王逸

芭蕉翠叶铺展、枝条柔美,浅碎的晨光跃然其上。澄澈的积雪拥着那几堆灰岩,更衬得石缝中簇生的芭蕉亭亭而立。他微醺着脸,提笔落款,自题为“雪中芭蕉”,啧啧赞叹着将其挂于书斋供友人雅俗共赏。

却不料因这幅醉兴之作,旁人一争执便是几十年。世人皆知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而芭蕉是南方热带的植物,如何与雪共景?友人皆劝他将画收起来,摩诘只拈须浅笑,并不称是。

当争辩的硝烟散去,涌现出一批人开始大肆赞扬王维雪中芭蕉的精妙。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引张彦远的话“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共画一景”褒其随性智慧。

是与非的界限究竟为何?是屈从舆论,还是坚守头顶的星空?王维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与他人同声的归属感不是人生的岸,唯有在特立独行中秉持一颗不易的初心,方可抵达生命的渡口。

你可以说一个人在众议下坚持十天靠的是意气,而张益唐顶着使人不解与悲悯的目光坚持二十年只能凭依一颗不易的初心。从风华正茂的北大才子到因反驳导师而难寻安身之所的潦倒青年,他送过外卖、洗过锅碗,唯独没有放下手中演算的铅笔。二十年辛酸苦楚,这个半生潦倒的天才数学家终于凭“孪生素数猜想”一朝颠覆数学界。

没有人认同、没有归属感是令人空虚难耐的,与时间竞走的二十年里张益唐当然也曾迷惘,想要退却。然而退回人群拥挤着相互取暖,永远不能麻醉自己一颗遭受严寒的鲲鹏之心。所以他要走出去,走到冰封的旷野里去,用滴血的心去悟出真理,用明亮的眼驱散积压在人群上空那片名为蒙昧的阴霾。

有人说时代是包容的,只要静心等待到那一日,世人便会接受他的观点。于是他先学会隐忍,压抑下特立独行的心而做泯于沉默的大多数。却不知没有第一个人尖锐的辩言,如何才能打破定式思维的钦房子?于是有了鲁迅蹙起浓眉、横眉冷对千夫指;香奈儿褪下衬裙胸衣、顶一头浓密短发阔步于香榭丽舍大街;梭罗挥动斧锤构筑自己的木屋,于瓦尔登湖垂钓

诚然,即使选择困囿于稳妥的群体怀抱里,混得风生水起也可荣华富贵、金玉满堂。然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江河冲不尽那些生前垣赫一时而此后却籍翻·无名的御用文人、粉饰太平之辈;而真正闪耀于永恒星河的却是千千万万个谭嗣同辈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杰之士。

要知别人永远不是你的岸。愿诸君守得住一颗雪中芭蕉的不易之心,曳开一个时代的嬗变之纹。

[点评]endprint

此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素材布置得当,放得其所。王维、张益唐、鲁迅、梭罗、谭嗣同……数量上而言,人物素材已经是够多了,如果全都用作“详例”,800字根本容纳不下。一般的原则是:新颖事例充当“详例”,最吸引人的素材放开头,老旧素材用排比来铺陈。鲁迅、梭罗等人虽然意蕴深刻,但是近些年来已经用滥,所以简单列举。王维能诗善画,本来就有文艺气息,其“雪中芭蕉”的典故人皆不知,故放开头作为引子,令人读来意趣横生。不妨再细细体味文章第一段,这个“由头”完全是描写与叙事,打破了一般议论文中规中矩的形式,实现了向议论性散文的巧妙过渡。

坚守,方是真正的独行李铭豪

放眼望去,江南大地星罗棋布的古镇遗址,竟是那样相似。

青石板路上,乌瓦飞檐之下,精心修缮后的古楼、石桥,挂着红灯笼,有游客走在这里,欣赏拍照,作为最珍贵的纪念来铭记水乡的一游。商业利益的洪流铺卷而来,古镇们在仓皇中选择了妥协。于是,一场洪流、/匈去历史在古镇刻下的古老生活符号,淘去各处分明的棱角,最后,周庄、乌镇在彼此的相似中找到安全和归属,也在这个时代找到一席谋生之地。

若是特立独行的傲骨,拒绝时代对自己的雕塑,那么面临的将会是什么?岌岌可危的旧楼年久失修而倒塌,那些朴实的居民们流离失所,那么江南的梦就真的不复存在了。

站在西塘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巷子中,感到的也正有这样的无奈和妥协。酒吧坐落在东南面的一端,无时无刻不在闪烁着五彩的聚光灯,总有阵阵嘈杂回荡在巷子中,年轻人趋之若鹜。河道旁的客栈竞价出售完美的夜色,连亘古恬淡的静谧都避不开被标以价格的命运。或许正是由于那份现世的压力和毫无归属的没落感,江南的古镇所作的选择是惊人一致的,放弃成为那一个捍卫江南旧梦特立独行的卫道士,而是改变,顺应这个时代。

而当细细体味西墙的一点一滴之后,却又发现几分耐人寻味的味道。

游人来到烟雨长廊,不禁问一旁检票的老太太:“这就是当年汤姆·克鲁斯拍摄电影《碟中谍》的地方吗?”老太太说:“我不认识什么汤姆的,这里是烟雨长廊!”听闻当年张家界某山峰因拍过好莱坞大片而易名招揽游客,西塘却没有,让人心中一震。

江南的温婉含蓄,让西塘成为不同寻常的“特立独行者”,因为在各地古迹放弃各自特点诚惶诚恐去异求同之时,西塘的那份“特”莲在了不易察觉的时间长河之中,永远不会消失。西塘土生土长的子孙们,铭记着流传下来的生活。客栈老板在清晨已牵了狗去,享受不被世俗侵扰的古老宁静。餐馆的主人总会在阴雨寒湿的天气里,给客人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温一壶家酿陈年的黄酒。客房的床头总有桂花的清香,老板娘向客人聊一聊当年的家常。撑篙的老船夫在一天的尾声想着自己自食其力又悠闲自在的生活,不禁高唱两曲太久不曾听闻的民谣。妇女们仍在河水中浣洗,只不过旧时的布綢换成今日的衣装。细心的游人被这种古老的生活陶醉,良久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或许时代要的不是特立独行,而是一份能够綿延百世的坚守。时间的细流能磨尽棱角,却触不到最美最珍贵的灵魂,那才是真正无价的独行。

[點评]

作者在下笔前的预判非常准确,这个题材写人绝不讨巧。因此选材另辟蹊径,投身于文化素材。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玩弄是非,颠倒黑白,张口即来“周庄如何特立独行”,而是基于一个客观事实:江南古镇“竟是那样相似”,而为后文点出“坚守文化的灵魂才是真正无价的独行”张本。写法上欲擒故纵,思维上又胜人一筹,堪称文之上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塘特立独行芭蕉
爸爸跟我争芭蕉
芭蕉上练字
特立独行的艳镜
特立独行,看我行(二)
烟雨西塘
去西塘发呆
锐与智 成就不套路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西塘古镇
芭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