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应用

2018-03-14 02:49
运动 2018年1期
关键词:运动量负荷强度

郑 遐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鉴于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体育相关内容进行讨论非常必要,运动负荷相关知识和具体应用是目前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

1 运动负荷的概念与其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1.1 运动负荷的概念

运动负荷,也被称为生理负荷,是指人在进行运动锻炼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通常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2个方面。在体育教育与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概念和内容被广泛应用。

1.2 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时,保持适宜的运动负荷,可以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运动负荷过小或过大,从锻炼效果的角度上看都是不科学的,运动负荷过小无法达到锻炼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可能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时,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段、活动环境等的不同,设定运动负荷的具体标准,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达到加强体质的目的。在教学中,应合理把控运动类型和时间,一般来说,体育课时长在40~45min之间,能否有效利用这段时间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据调查数据显示,让学生进行10min的规范化运动可以有效起到加强体质的作用,运动的标准是学生的每分钟心跳在120~160次之间。

2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应用

2.1 确立总体运动负荷标准

运动负荷包括2个主要方面:一是运动量,二是运动强度。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运动时,当心跳速度在每分钟120~160次之间、持续10min左右时,锻炼效果可以达到最佳,运动负荷标准可以在此基础上明确下来。通常来说,由于我国各地学校气候条件不同、运动环境各异,而且学生的年龄段也有区别,对运动负荷进行统一规定是有失偏颇的,在明确标准的过程中,校方应针对不同地区、年龄段、运动类型等划分出各个级别。以各个级别的标准为指导,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结合常见运动项目的具体情况,给出了适用程度和时间,如表1所示。

2.2 根据不同个体特点进行调整

学生的体质往往是不尽相同的,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存在着发育不同的情况,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适当调整运动负荷。对体质较好、较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将其集中起来进行相应强度的运动锻炼,对体质较差、相对不太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统一管理,适当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但调整的总体原则是以有效锻炼为总体目标,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调整范围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不能过高或过低。

2.3 根据运动类型调整

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亿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1亿人,初中在校学生数超过5 000万人,高中在校学生数超过4 000万人,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超过2 500万人,对数目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进行体育教育,应充分遵循相关科学标准。在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时,应使学生的心跳速度达到每分钟120~160次之间,将运动时间保持在10min左右,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但在实际调查中,很多体育教学常见运动、训练无法达到这一标准,部分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的项目,如学生在进行乒乓球活动时,每分钟的心跳速度只能稍稍高过平常水平,通常在每分钟110次以下,无法达到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效果。同样,有的运动由于强度大,学生的心跳速度会超出每分钟120~160次的最佳标准,如在短跑训练中,学生的心跳速度会超过160次,而且短跑项目的持续时间很短,几乎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必要的补充锻炼加以解决。补充锻炼是指在主要体育课程外进行的补充性锻炼,如以乒乓球为代表的、运动强度较低的项目,可以适当通过慢跑提升锻炼效果,时间以10~20min为宜。而对短跑等持续时间短的高强度项目,可以在训练过后通过一些持续时间长、强度相对小的项目进行补充,如投篮训练等,时间以20min为宜。

2.4 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是指相关人员应加强对运动负荷、各类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学生的理论学习2个方面。教师的理论学习,可以采取学校集中教育的办法,在体育相关教师教学负担不重时,或寒暑假等时期,由校方将体育相关教师集中起来,将运动负荷的相关知识和各类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知识通过课堂教授给教师。同时,为了加强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等办法,并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印发相关资料、布置课后作业,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总体结束后,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检验效果,对学习成果较差、无法达标的教师,可以进行重新教育。学生的理论学习主要由体育教师负责,教师应在充分掌握运动负荷相关知识、各类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考虑到学生最佳锻炼时间往往不会超过20~30min,课堂仍有时间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同时,在学生进行运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运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样,为加强教育效果,也可以印发相关资料,并通过定期检查、考试等方式检验教育成果。

3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用运动负荷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以学生为中心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传统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这种局面应有所改变,同时各级教育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局面也应有所改观。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包括控制运动量、强度、密度、时间,以及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结合具体运动环境、适当增加体育课在整体教育中的分量等。控制运动量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时,针对学生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区别,明确运动量的大小,通常来说,大学生、高中生的运动量应高于初中生10%,初中生运动量可以高于小学生5%~10%,避免出现过度运动和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使运动起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控制运动强度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时,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持续高强度运动或运动强度不够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强度较小的运动虽然能起到锻炼作用,但需要长期进行才能收到效果,而体育课本身时间有限,强度过小的运动并不适合在体育课上进行,同样,一些强度过大的运动,如中长跑、全场篮球等,由于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长,对身体不是完全有利的。控制运动时间是指在运动量、运动强度相对标准的情况下,合理把控运动时间,避免画蛇添足。通常来说,在运动负荷合理的情况下,10~20min左右的锻炼时间可以起到最佳效果,运动时间过短,肌肉无法充分获得锻炼,运动时间过长,会出现局部酸疼等副作用,都是对锻炼身体无益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时,考虑学生需求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例如,中学生可以选择足球、半场篮球,小学生可以进行慢跑、乒乓球运动,大学生可以选择游泳、体操等,在保证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前提下进行运动。根据表1内容,在进行慢跑、游泳、中长跑、单双杠、体操等类型活动时,每分钟心跳速度在110~160次的最佳价值区间内,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考虑。而进行散打、拍球、全场足球、全场篮球等运动时,每分钟心跳速度超过了160次,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相关运动时间。结合具体运动环境是指在进行运动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运动场所的不同,合理安排体育运动。例如,气温较低的地区,可以先进行慢跑热身,在运动场相对简陋的学校,不适合进行球类运动。这些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适当增加体育课在整体教育中的分量,主要依赖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改革,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在整体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有望提高。

表1 常见体育项目心跳速度和适应时间、适用程度

3.2 注意价值阈

价值阈也就是价值界限,包括上限和下限,注意价值阈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合理把控运动内容,使锻炼效果达到或者接近最佳。包括长期教学和短期教学2个方面。长期教学是指以1学期、1年等为周期,对学生的总体运动锻炼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学生可以在获得较好锻炼效果的同时,可以接触更多、更全面的体育相关教育,包括运动负荷、运动类型的基本知识等。根据表1所列内容可以得出结论,进行乒乓球运动时,每分钟心跳速度在110次以下,可以运动20min,进行单双杠相关教学时,每分钟心跳速度在110~160次之间,运动时间在10min之内,这类运动适合作为长期教学的内容。短期教学是指在课堂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时,教师合理把控具体情况,包括运动量等内容,确保运动负荷价值阈处于接近上限或达到上限的标准。如表1所示,进行散打、全场篮球、排球运动时,每分钟心跳速度在160次以上,适宜运动时间在10min以下,体操、慢跑、游泳等项目在进行时,每分钟心跳在120~160次之间,这些项目可以作为短期教学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据调查,运用脉搏测定运动负荷较为科学,在一堂课中,平均每隔10min测量一次较为妥当,每次测量时间不得少于10s,其基本公式为(220-年龄)×60%~85%,如20岁的学生运动后适宜心率为(220-20)×60%~85%,即运动后每分钟心跳次数120~170次比较合适,如果超过上限,说明运动负荷偏大,低于下限,则运动负荷不足。

4 结 语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应用十分重要,其可以显著提升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在目前体育负荷的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确定运动负荷的标准,同时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利用运动负荷,注意其价值阈,使学生可以获得最佳的身体锻炼效果。

[ 1 ] 金宏宝.中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训练的影响与合理运用[ J ].教学与管理,2014(12):140-142.

[ 2 ] 关姣,高立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如何合理安排与调适运动负荷[ 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161-163.

[ 3 ] 云伯明.探讨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8(4):89-91.

[ 4 ] 李祥臣.运动负荷广义信息观及系统仿真技术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研究[ 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2.

[ 5 ] 王永传,肖华程.运动负荷在新课标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99-100.

[ 6 ] 宋立国.运动负荷在青少年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J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2):137-138.

猜你喜欢
运动量负荷强度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大树的日常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运动量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生如夏花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