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央苏区体育精神内涵及启示

2018-03-17 13:49崔钰琪
运动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中央苏区体育精神

崔钰琪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引领广大苏区军民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遵循正确的体育工作方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红色体育运动。中央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创建中央苏区过程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集中反映了在那个特定时期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的精神面貌和历史风貌。中央苏区体育精神是中央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央苏区时期的体育事业发展影响巨大。

1 中央苏区体育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央苏区体育精神孕育自中央苏区体育工作的伟大实践中。五四运动后,中国近现代体育在摸索中发展。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产生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民主革命思想为指导、以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体育事业成为可能。中央苏区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人建立政权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式人民体育运动实践的开始。中央苏区体育继承了五四运动以来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吸收了中国近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经验。中央苏区的体育事业与根据地的创建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与中国革命形势、革命实践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同频共振。1931年,毛泽东、朱德等同志领导的红军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一旦成立,体育运动就已经贯穿其中。红军在作战训练之外已经开展了一些体育运动,同时,在中央苏区政权的领导下,中央苏区政权范围的群众体育活动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这些红色体育的实践成为中央苏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基础。中央苏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1933年5月,在第一次赤色体育运动大会上,中央苏区就提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体育方针,即“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不同于国统区体育,中央苏区体育是以马列主义体育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军事体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育与训练方式不仅提高了红军部队的战斗力,还有效地提高了苏区人民的生产力,增强了苏区民众的体质,让苏区群众成了体育事业的主人。同时,中央苏区政府还强化了对体育工作的专业指导,1933年5月30日—6月3日,全苏区体育运动会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赤色运动大会在苏区政府瑞京(瑞金旧称)叶坪广场上举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委员会”同时宣告成立。大会的隆重召开和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苏区的体育活动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时期,经过中央苏区体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央苏区体育精神。

2 中央苏区体育精神的内涵

2.1 人民性

党的体育方针政策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体育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我国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体育是贵族的特权,广大人民群众很少能够有机会接触体育,受益更少。近代以来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数量有所增加,但不普及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出现,体育才开始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并凸显出人民体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曾同时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政权,也就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目的、不同指导思想的体育。在中央苏区,工农劳苦青年群众自发地组织各种体育活动,为能在体格上适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在苏区,广大劳苦群众真正成了体育的主人,这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区域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具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如1932年召开的第一次闽浙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文化工作决议案》中就提出:“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强身健体,锻炼革命斗争所需要的技能。”在群众中开展体育运动促进了军民关系的快速发展。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工作始终依靠广大群众,走群众路线,坚持开展体育的主动权掌握在群众手里,充分体现了人民体育为人民的宗旨和方向。

2.2 革命性

体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中必然有其阶级性。早在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了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军民体质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共产党人始终以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利益为己任,把争取体育权利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中央苏区体育工作方针就已经充分体现了体育的阶级属性,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阶级性即体现了革命性。为革命战争服务、具有红色基因是中央苏区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的本质特征。革命政权建立以后,保卫红色政权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第四号训令强调:“在目前国内战争环境中,苏区文化体育不应是和平地建设事业,文化教育应成为战争动员不可缺少的力量,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一切战争动员工作,这是目前文化教育建设的战斗任务。”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1933年10月发布的《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也明确指出:“儿童是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目前参加阶级斗争的新后代。”由此可见,中央苏区体育的阶级性、革命性是鲜明突出的。

2.3 教育性

在苏区开展体育活动时,中央苏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的文化内涵,注重通过体育教育唤起群众、组织群众,并通过竞赛的方式来发展体育运动。中央苏区的体育竞赛的目的在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加强友谊、增进团结。《青年实话》中也记载到:“我们加紧赤色体育运动,乃是为了使我们的青年能够养成工农的健康活泼的后代,能够使苏维埃国家的能力发挥到应有的高度,锻炼出钢皮铁骨似的身体,保卫苏维埃战胜敌人。”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体育的历史经验与国外传入的新的体育思想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自上而下地推行体育,不仅鼓舞人们突破中国传统文化保守的一面,更注重创新、创造,通过体育的方式教育劳苦大众,充分发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体育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苏区体育竞赛注重精神文明,重在教育引导,这种工作模式对苏区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4 集体性

在传统社会中,因环境、文化的影响,人与人之间来往合作并不如现代那么频繁密切,而近现代体育则是在西方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发展壮大的,这种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近现代体育核心理念在于广泛参与、相互开放、合作互惠。近现代体育提倡争先取胜和相互切磋,弘扬了团体式的集体主义,这种精神为中央苏区体育所重视,并运用到革命实践中。实践证明,苏区红色体育的开展大大有利于增强苏区军民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军民的团结意识和凝聚力、战斗力,这在当时革命战争年代尤为重要。1933年5月,为了发展赤色体育运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五卅”召开全苏区体育运动大会,中央苏区体育的工农群众热烈响应,积极参加。中央苏区内广泛开展的体育运动,充分培养了广大工农群众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极大地增强了军民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体育的群众性、集体性与无产阶级提倡的集体主义的高度契合,极大地促进了中央苏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2.5 创新性

中央苏区根据地环境恶劣、物资短缺这些条件决定了中央苏区体育必须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结合实际条件创造性开展工作,自己动手创造体育运动的条件。在当时的体育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工农群众的体育项目大多与军事体育项目联系紧密,甚至不少是直接从军事训练科目中简化而来,如射击、劈刀、抢山头等。除了开展正规的军事体育, 苏区体育还紧密地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发展体育活动。当年毛泽东在沙洲坝亲自指导当地军民用一块空闲平坦的山地整理填平成运动场,同时兼作练兵场用。在革命根据地举办的体育运动会设备简陋,除了锦旗是委员会自己制作,其他都由军政机关或群众捐赠的,奖品简单但是富有教育意义。中央苏区在实际工作中也把一些属于赣南闽西所特有的地方体育项目吸收到苏区体育运动中,如踢毽子、打石头仗、打水漂等。苏区军民这些体育项目往往既有很强的趣味性,又对场地的要求较低,为苏区军民所喜闻乐见。像捉迷藏等体育活动,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就要求抓紧做好此项工作,并将其列为部队中充实士兵娱乐工作首项工作。这都充分说明了中央苏区的体育绝不是外界想当然认为的只有革命性的一面,恰恰相反,红色体育还有遵循体育工作规律、寓教于乐、育而有趣的一面。同时,中央苏区体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延安时期的体育,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工作,都保持和发扬了苏区体育这种创新创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此外,中央苏区党和政府在体育工作上创新不仅注重因地制宜在选择体育器材和场地方面的创新特色,同时还注重体育理论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例如,中央苏区的体育工作者们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努力探索,编订了《各种赤色体育运动规则》,从科学的角度对体育各种规则、组织、方法进行一些创新探索。

3 意义与启示

中央苏区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人尝试建立政权的探索,中央苏区体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在中央苏区体育活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中央苏区体育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汲取了马列主义体育教育思想和“五四”以来先进体育思想,吸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体育的新鲜经验。中央苏区体育精神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为建设新时代体育事业、促进中国体育发展与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3.1 体育必须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中央苏区时期,中央苏区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了“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的体育工作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无论是中央苏区时期还是现在,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始终是体育工作的宗旨、主线。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需要不忘初心,把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作为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体育工作的主体,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推动体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3.2 体育应在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苏区体育不仅是根据地广大军民用以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 更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实践。通过坚定意志、动手创造,中央苏区干部群众克服了各种不利条件,在苏维埃政权范围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呈现群众性活动的全新景象。中央苏区体育精神启示我们,要关注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实施体育扶贫工程,通过体育助力扶贫。目前在我国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地区,如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精气神,苏区体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和谐稳定方面的特殊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3 体育必须永葆朝气蓬勃、开拓创新的精神

因地制宜、敢于创新是中央苏区体育精神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央苏区体育精神,就没有苏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只有坚持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体育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天津全运会上实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交流引进少数民族运动员政策、实施军队和地方共同培养运动员政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正是党和国家关于健康中国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实施的工作创新实践。在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仍然要秉承中央苏区体育精神内涵的创新性,坚持中华体育精神里一脉相承的开拓性,进一步塑造新时代中国体育新形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体育精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与作用,今天,我们应学习宣传、继承弘扬中央苏区体育的优良传统,加快中国体育事业的改革步伐,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中央苏区体育精神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