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初探

2018-03-18 08:05董丽华李红岩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重症医学课堂

董丽华,李 研,李红岩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重症医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1]。我国重症医学专业起步较晚,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教学方法相对落后[2]。因此,进行重症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高是提高重症医学教学水平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 传统的重症医学教学方式是非交互式的

传统的重症医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老师讲,几十个学生听,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仅仅限于提问和答疑的层次。尽管现在多媒体手段比较普及,幻灯和图片的使用也比较普遍,但这些依然属于表面层次的变化,充其量增加了一些直观性、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劳动量。老师可以用电脑做教案,学生可以用平板电脑做笔记,并没有从本质层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教育心学角度来讲,这些教学模式都是非交互式的[3]。

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互动、教学相长的环节,类似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导演的任务是向演员阐明自己的思路和设想,而演员的作用是把导演的要求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消化吸收和转化,并最终呈现给观众。前期我们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发现有62%的学生感觉到课堂缺乏互动环节,因此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是一个充分的说明。

二、重症医学理论教学方式应是多样化的

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师生关系或教学模式当属孔子和他的七十二弟子,从《论语》记载的内容来看,都是属于师生之间的讨论、研究甚至是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思想理论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华,而《论语》这本书也成为了千年经典,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在这种思路的启发下,我对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出以下的具体办法。

(一)“导” 先行,化“一言堂”为“多言堂”。

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随时举手自由提问,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予以充分肯定,这也是英美国家从小学起就采用的办法,同时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多用问号,少用句号,少做总结性讲述,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思维保持与教师的高度同步,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动态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强化和锻炼。

多讲案例少讲理论。从人的思维特点来说,形象的东西远比抽象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身边的事情、熟悉的事情,都是课堂讲授的最佳内容,而作为医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活生生的病例,通过大量病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加深思考,并在理论层面进行随时的启发和诱导,不但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还会使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更深入更有渴求。

(二)倡导研究性学习。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每一堂课要留出3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的原理,各抒己见,自由发挥各自的想法和理解,在课程临结束时,由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对本组的主要观点进行陈述,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对存在闪光点的思想火花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想法去收集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以备进行下一步的讨论必要时可以写成小论文互相交流沟通。

2.充分发挥选修课功能。一直以来,选修课被视为“混学分”的可有可无的“鸡肋”,而事实上选修课是给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和拓展自己的学生一个开阔其眼界、丰富其头脑的一个平台,为了全面发挥这个作用,首先应该改革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大量摈弃那些人文科学范畴的内容,取而代之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如信息论、方法论、实验技术、统计技术、科学哲学等;其次是改革选修课的考试方式,本着从难从严的原则,尽量采用口试和论文的办法;还要对选修课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价,对于学生不喜欢、讲课效果差的课程予以淘汰,并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的建议为导向。

以“头脑风暴法”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使用和实施这种有效的开拓思维、集思广益方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4],是一种通过会议的形成,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以产生更多创意的方法。它广泛的用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之中,其目的是诱发一些新奇问题中许多可能的思想或解决问题方法[5]。这种方法的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准备场地、安排时间、选择议题、确定组织者、准备必要的用具等,由于我们是结合课堂教学使用这种办法,所以场地选择在课堂,利用的时间是课堂教学时间,长度为40分钟,参加人员为学习重症医学课程的72名学生,组织人员为班长,任课教师负责指导。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选择了如下讨论课题:当遇到昏迷的患者,如何进行救治? 第二:引发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由组织者引导大家讨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强调大家在讨论中完全平等,没有任何高下之分;(2)大家要依次顺序发言;(3)可以互相补充各自的观点,但是不能评论、更不能批驳别人的观点;发言内容的正误、好坏完全不要去批评;(4)鼓励奔放无羁的自由发言,鼓励不同角度思考问题;(5)由组织者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发言,要做到毫无遗漏并最终重复每个人的发言,确保记录下的意见准确无误。 第三:整理阶段。首先去掉重复、无关的观点,之后对各种见解进行评价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集中有代表性的想法和思路。

由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以要增加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由任课教师对于每一种想法进行比较详细的点评,使学生通过这个方法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随后的教学和学习指明重要的方向。

通过本次“头脑风暴法”的实际应用,学生们共提出想法72条,其中有6条属于无关想法,在剩下的66条中,可以归纳成如下几种代表性意见和想法:主张首先问病史,有无基础疾病及外伤或者中毒,共17条;主张首先观察生命体征和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抽搐,呼吸困难等,必要时抢救生命体征及对症处理,共21条;主张首先判断是否昏迷,除外假性昏迷,如为昏迷判断昏迷程度,并进一步寻找原因,共9条;主张立即做心电图和检测血糖、血气分析等辅助检查,共19条(见附表)。 具体分布比例如下(见附图)。

附表 运用“头脑风暴法”学生提出的想法和思路

随后,任课教师对学生关于昏迷患者的紧急救治措施的各类想法和思路进行汇总:(1)判断是否为昏迷,除外精神病性木僵等假性昏迷的情况。如确实昏迷要判断昏迷的程度,以利于评估病情和预后。(2)昏迷的发生常常较突然,且引起昏迷的原因较多,详细可靠的询问病史及细致的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应根据病史、既往史及临床体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对病因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3)对已查明病因的患者及时迅速的进行病因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在抢救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4)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有无发热、呕吐、抽搐、呼吸困难等伴随症状。对不明病因的患者,稳定生命体征,对症治疗尤为重要。要积极挽救患者生命,以争取时间做进一步检查处理。

附图 学生的想法和思路汇总

通过这种方法的应用,学生们对昏迷患者的急救手段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印象,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这次教学中,我们共组织了类似的研讨达10多次,深受学生们的好评。

三、重症医学的教学改革需不断的探索

时代是变化的,与时俱进不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行动的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面物质条件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作为人的精神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探索教学改革是一项有起点但不会有终点的事业,前人的未竟是我们的动力,我们的成果是后人的阶梯,就在这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发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让我们把重症医学的教学改革不断地推进前行。

猜你喜欢
重症医学课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甜蜜的烘焙课堂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美在课堂花开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