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院导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实践

2018-03-19 06:49张永明周彩虹
武警医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导师信息化信息

张永明,周彩虹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管理工作逐渐依托便捷的互联网完成,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主流[1]。目前,高校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高校导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改善了现行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导师信息化管理在各高校中尚无统一的信息平台管理模板,医学院校中导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内容及需求与高校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以医学院校导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实践为关注点,积极探索科学、规范、适用于医学院校的导师管理信息化平台。此系统的开发能够满足导师管理需求,其可扩展性还可为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提供可能。

1 建立导师信息化系统的目的

1.1 信息资源共享 在系统中构建紧密联系导师、科室、教研室和管理部门的信息库,实现多界面数据实时录入、维护、审核、验证和批复等功能,各用户根据权限的不同,按照需求在数据库中提取所需信息,增强导师、科室、教研室和教学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保证数据完整、准确与规范。

1.2 业务流程标准化 导师信息管理、资格申请及招生遴选等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逐步移植到信息平台上,可实现发布通知、提交申请、审核反馈、资料核对、导师遴选等功能。通过梳理和改进现有的管理流程,将目前手工管理的模式向基于软件系统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化,导师管理内容在信息平台上一目了然的呈现,有助于管理规范化,高效化,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2]。

1.3 快捷查询与统计分析 实现按关键词组合查询数据信息,进行信息汇总与统计,并可按预先设定公式,在自动生成汇总表基础上计算指标得分,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图表。实现数据有效检索和统计,强化协作管理。

2 系统技术特点

2.1 系统架构 运用J2EE技术架构,统一框架采用FLEX+JAVA开发,支持MySql/SQL Server/Oracle/DB2等数据库,建设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结构的基于网络技术、数据库与多媒体交互平台的导师信息化管理系统[3],技术架构见图1。集成表现层为通过管理门户网站统一入口,经用户名和密码确认后登陆导师信息管理平台;业务应用层涵盖导师信息管理的业务功能,如导师信息采集、资格申请、招生遴选、通知发布与审核、资格申请和遴选统计、工作量计算及教学绩效考核;基础功能层和运行时层用于提供系统平台最基础的服务支持,实现基础架构管理、权限分配与角色管理、安全日志的记录和维护等。技术适配层为与不同系统间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数据转换的适配器,即数据接口。数据层用于数据的存储与访问。J2EE中间件用于部署和管理J2EE应用。

图1 导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

2.2 系统字段标准化管理 采用系统字典管理,字典内字段以通用化、规范化、标准化进行设计,对导师相关数据信息、申报材料、档案材料及统计表格等内容进行标准化处理,导师信息字段:工号、姓名、职务、职称、学历、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专家类别、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培训信息、社会兼职、获奖记录、出版专著、专利信息、科研教学表彰、科研项目、发表文章、科研成果奖等。教学工作量统计字段:硕导/博导、在读研究生数、学位课(学时)、博士生创新基金、研究生奖惩、进修生带教(人月)、住院医带教(人月)、继教授课、参加考核、命题、阅卷、教学比赛、教学研究课题、出版教材等。其中工号在全院范围内为唯一标识,可按工号查询数据,与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多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接。因此,采用标准化的字段为数据开放、共享与沟通提供了便利。

2.3 分散式数据收集及数据云端存储 通过系统不同角色收集数据,采用纯WEB方式的客户端访问,形成数据汇总,信息存储于云端[4]。在有效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能高效地在集成数据库中进行信息的查询与统计。系统管理员只需通过维护系统服务器来实现全系统维护,有效降低了系统整体实施和维护成本。此外,系统提供完备的数据库备份恢复功能,有完善的日志及跟踪功能,方便查找问题。

2.4 与其他系统实现数据对接 系统基于J2EE结构,与SQL-Server、MYSQL等大型数据库兼容,可开放数据接口供其他系统读取数据,也可以根据需求按模板定制EXCEL表进行数据汇入,实现与其他系统数据的双向对接。

3 功能实现和效果

3.1 实现智能化角色-用户管理 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为不同用户设置交互式管理权限,用户通过成为适当角色而得到这些角色的权限[5]。导师、科室管理人员、教育处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权限可按需求进行组合设定,根据角色自动配置功能菜单。自2014年系统上线已有214名导师通过系统完成个人数据信息录入与维护,进一步可通过系统完成招生、培养、学位、毕业和就业等过程管理,学习课件的上传与维护,接收管理人员发送邮件及任务提醒,维护工作日志等工作。2014—2017年共有117人次通过系统进行了导师资格申请,462人次填报招生遴选计划并接受审核。同时,系统可对历年招生和培养等信息进行查询与统计。科室管理人员可接收导师资格申请及招生遴选通知并进行推送,可审核申请信息并汇总后报送科室负责人审批,能进行数据查询统计。教育处管理人员拥有系统管理员角色,通过功能模块的增加、删除和修改为不同角色分配权限,可完成网页内不同栏目内容的编辑,通知发布与信息汇总,审核反馈及统计分析。

3.2 导师宣传信息的直接发布 导师信息在录入的同时,勾选信息是否公开,选择后相关信息可作为导师对外招生宣传信息直接发布在系统前台网页上,信息包括个人信息、专业、研究方向、导师资格获批时间、带教情况、专家类别(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工作经历、教育背景、社会兼职、出版专著、科研项目、发表文章和获奖情况等。导师信息的直接发布,减少了编辑整理环节,不需再着力制作导师对外宣传信息,将基础数据库与对外宣传衔接起来,不断更新数据库内容即可更新导师的对外宣传内容。

3.3 导师资格和招生遴选功能网络化实现 以往导师资格申请人填写纸质表格再签字提交,效率低且难免出错。将评选标准移植在信息平台上,因数据库中信息的关联性,申请人只需进行信息补充即可,例如在系统中补充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情况、在帐课题经费、协助带教情况、讲课情况等。导师招生遴选由“导师申请”、“数据审核”、“评估打分”、“结果反馈”四个模块组成,填报数据包括以一作身份发表SCI论文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论文篇数、出版专著(译著)、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数量及排名、科研项目、获专利情况、科研教学表彰、科研在帐经费、按时毕业和授学位情况及招生专业和类型、培养类型、考试科目等。系统可按预设评分标准,对审核后的数据进行自动赋值,计算每位导师得分,进行排名,排名情况决定招生情况。从而实现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可将结果通过系统反馈给导师。

3.4 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功能 为方便、直观的进行表格信息录入,网页采用所见即所得编辑模式,导师资格申请表和招生遴选表直接呈现在网页上,编辑页面的表格与最终打印表格格式完全一致,用户体验的直观性强,易于接受。

3.5 实现直观的查询统计功能 系统预置按照关键词查询并支持关键词组合查询的功能,同时系统可根据查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柱状图、饼形图等不同需求图表,方便且直观,可操作性强。

4 讨 论

4.1 信息系统相比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势 传统导师管理模式多以人工管理为主、效率低下、存在差错不可避免、文件档案众多、查找困难、保密性差[6]。随着我院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培训内容的不断拓展,现有人力资源与工作量矛盾日渐突出,加快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因此,应用信息平台能有效将导师、科室、教育管理者和研究生联系起来,在信息共享的同时提高办公效率,方便统计查询,避免重复性工作,实现申请与审核的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系统应用有助于导师从简单重复劳动中释放出来,潜心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同时,能有效缓解教育人力资源的不足。

4.2 B/S架构的优缺点 系统采用B/S架构,直接投放在广域网上,通过权限控制实现多客户访问,交互性强,客户端无需安装,通过Web浏览器即可进行访问和信息录入。系统升级和安全维护无需在多个客户端操作,仅需通过服务器端。但B/S架构在跨浏览器访问上存在格式改变的问题,且交互访问为请求-响应模式,通常需页面刷新,有一定不便捷性,而且在系统搭建上花费精力大,在速度和安全性上需花费巨大设计成本[7]。

4.3 通过角色分配简化用户权限管理 系统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为不同用户设置交互式的管理权限,一旦用户被分配了适当角色,该用户就拥有此角色的所有操作权限,不必在每次创建用户时都进行权限分配,简化用户权限管理,减少系统开销。

4.4 分散式数据收集和云端数据存储的优势 不同角色用户均可进行数据信息录入与维护,所有信息储存于云端,实现分散式数据收集和云端数据的集中存储,使得片段化信息通过不同用户途径最终形成数据汇总,便于数据保存与统计查询。无需考虑客户端升级维护,仅在服务器端进行维护,有效降低系统实施和维护成本,增加系统安全性。

4.5 信息系统应用有助于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以往很多医院以“按资排辈”或“轮流坐庄”的方式制定导师招生计划,影响了导师带教积极性[8]。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填报数据在审核后按照系统设定公式进行量化赋值,按照得分进行排名,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导师能否招生和招生数量及类型直接与导师学术、临床和带教水平相挂钩,避免争议,有利于调动导师积极性。我院导师资格申请和招生遴选系统已试行4年,系统应用的便捷性得到导师们的认可。

信息系统不仅是管理规范化、流程化的有效保障,也是招生宣传信息公布及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平台。因此,应充分利用系统的可扩展性,开发肿瘤学领域视频课程,缓解工学矛盾,发挥学习主动性,实现随时、随地、全天候学习氛围[9]。因此,下一步将充分发掘信息化平台在教学上的优势。

[1] 王思专.浅谈高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5(22):56.

[2] 张 林.对高校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以北京大学研究生奖助系统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11):40-43.

[3] 朱子男.基于J2EE架构下的远程教育通信平台研究和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21):32-35.

[4] 周渝霞,李 源,刘道践,等.云计算技术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3,8(9):10-11.

[5] 罗 钧,赵传智,汪 飞,等.基于 RBAC 模型的权限高效管理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53(5):1000-1008.

[6] 杨 俐,何源源.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6,21(5):117-121.

[7] 王 进.B/S模式下的三层架构模式[J].软件导刊,2011,10(3):30-31.

[8] 常 星,纪富存,潘 慧,等.医学院校研究生学位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1):141-144.

[9] 张海燕,张 晶,李晓晴,等.网络教学在医院发展应用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7):751-752.

猜你喜欢
导师信息化信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订阅信息
爱情导师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