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与建议

2018-03-19 12:15孙永生李同宇
蚕桑茶叶通讯 2018年4期
关键词:蚕沙承包人桑园

孙永生 李同宇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450008)

周口市地处河南省东北偏南,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较大,降水不均,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市属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为35.5~64.3m。全市平均无霜期为219d,降水量为689~81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025~2 269h,沙姜黑土和潮土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以上,适合农作物种植,更是植桑养蚕的最佳适宜区。

蚕桑生产在周口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传统的经济作物,所辖9县1区1场都建有蚕场和养殖基地,是农民致富、企业增效和地方财政增长的传统产业。从2013~2017年郸城县胡集乡、巴集乡先后建立了4个蚕桑基地,桑园面积达30hm2,养蚕大棚近30个。通过对郸城县植桑养蚕新模式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新模式在蚕桑产业化发展中的经验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 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

1.1 桑园建设

为保证蚕桑基地的稳定健康发展,不出现用工荒和环境污染等现象发生,确定基地建设时遵循单个基地规模要大,桑园必须集中连片,而不同的基地之间又要相对分散,隔离开来,避免相互之间造成环境污染。在栽桑时通过宣传,优先和被流转土地的农民签订1年的土地承包合同,规定谁按技术要求无偿管理桑园,谁就可以在所管桑园内套种经济作物,获得较为丰厚的收入。由于基地的桑园桑树种植采取株距0.4m,行距2m,每667m2栽植1 000株的方式,桑园中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积较大,所以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仅种植的桑树成活率在97%以上,而且通过桑园内套种,桑园的空地也得到充分的利用,桑园建设获得了成功。

1.2 大棚及内部设施建设

蚕桑规模化养殖必须有合理规范的饲养大棚,既要考虑养蚕的需要,又要兼顾综合利用的需要,在设计上要求:(1)大棚养殖要立体化。一般活动蚕台3层,结合挂蔟,各层宽度一般0.9m,高0.5~0.9m,长30m左右;(2)大棚面积的确定结合每667m2桑园饲养蚕种的盒数建立,一般以6 670m2桑园为单位,一个大棚单季饲养10盒左右蚕种计算,则要求大棚宽10m、高3.5m左右、长35m左右为宜;(3)采用水泥灌浆大棚,既坚固耐用,在操作上又省工省时;(4)大棚建立在桑园的主干道两边,两棚之间纵向相距50m以上,以利于防病及综合利用的开展。

1.3 配套设施建设

蚕桑基地建设根据各地的桑园面积,饲养盒数,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2处,蚕具消毒池一个,配置洗刷机1~2台,打药机1~2台,机井1~3眼并配齐抽水机具,旋耕机1~6台套,桑园主干道路设置路灯,并且路面要用水泥硬化。

1.4 管理方式及方法

1.4.1 基地的管理

每个基地确定1名技术全面有责任心的人负责管理基地日常事务,主要从事桑园管理、物资发放、人员管理和协助技术员做好蚕期服务工作等。

1.4.2 大棚的经营

每个大棚确定1~3名承包人并签订1年合同,在合同期内公司向承包人全程免费提供桑园管理和养蚕技术指导,免费提供植桑养蚕所需物品,主要包括:大棚及配套蚕具、蚕种、蚕药、供水照明、化肥农药、除草剂、伐条机、桑剪等,并规定合格鲜茧最低保护价40元/kg,有多少收多少,不打白条,蚕茧收入公司、承包人各得一半。承包人保证按公司技术要求及时、无偿地做好桑园管理、蚕室蚕具洗刷消毒、养蚕售茧等工作,保证公物不流失、不损坏,并交保证金1 000元/棚,养蚕期间的用工开支由承包人自负。同时为了调动承包人的植桑养蚕积极性,增加承包人的年总收入,保持蚕桑基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允许承包人在不影响养蚕的情况下,在承包的桑园内对桑叶、桑果、桑枝的合理利用,允许在桑园内套种时令蔬菜、中药材等作物,允许散养土鸡,允许大棚种植食用菌等。通过采取以上大棚经营管理措施,蚕农的养蚕收入加上综合利用的纯收入每个大棚合计在3万元以上。由于基地没有相应的固定技术团队,只能临时聘请技术员,再加上基地多技术员少,造成技术员力不从心,不能把技术贯彻到位,导致养蚕户无法获得相应的技术指导。

2 新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2.2 劳动力紧张,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承包户大都是农村留守人员,又以妇女为主,文化程度低,管理能力差,接受新技术能力一般,再加上夏收、夏种、夏管及秋收、秋种期间农村劳动力紧张,承包户临时雇的养蚕工、采叶工大都有自己的庄稼要收,不愿在养蚕上多下功夫,造成短时没人养蚕、采叶的不利局面,工人出工不出力和晚到早走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完成养蚕工作,承包户只能多方雇人或自己加班加点拼命干,在大蚕期18点开始喂蚕到凌晨2~3点才能喂完,整天人困马乏,苦不堪言。

2.3 设施不足,影响工作进度及消毒效果

各基地都是在桑园中心或桑园边建造洗刷消毒池,没有建晒场,一般一个大棚内的设施设备全部洗消完毕需要1.5~2d,一个基地的设施设备全部洗消完毕需一个月左右,蚕具洗消后得不到高温暴晒物理消毒,影响清洗和消毒的效果。

2.4 大棚内高温闷热,给养蚕带来致命的隐患

现行的养蚕大棚大都建在开阔的空地上或桑园内,通风窗口留得太小,棚内空气对流不畅,夏秋蚕期长时间受烈日的暴晒易使棚内高温闷热,极易造成蚕体虚弱,相互抓伤,易引发脓病大面积爆发,使蚕农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

2.5 桑园周围蚕沙乱倒,污染养蚕环境

在桑园、蚕棚规划建设时没有考虑设置统一的贮沙池,造成蚕农在桑园周围乱倒乱弃蚕沙,有的甚至直接将蚕沙倒在桑园内,人为造成病菌扩散传播,给蚕桑生产带来长期的危害。

2.6 采桑贮叶不合理,易诱发蚕病

高温时采叶,桑叶在袋子里放的时间太长,造成桑叶发酵变质,大蚕期表现尤为明显;贮叶地方简陋且小,易使桑叶发酵变质,诱发病毒病和细菌病。

3 对策与建议

3.1 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

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稳固的技术团队:(1)聘请离退休技术员长期为蚕农全程跟踪服务;(2)在养蚕户中选拔培养技术全面、事业心强的人充实技术团队。

3.2 建立贮蚕沙设施,减少病源扩散

在远离桑园、蚕棚的下风口设置贮沙池,并做好发酵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各个大棚门口放置临时贮沙包,使蚕沙及废弃物能及时运走,杜绝环境污染。

3.3 改善大棚小气候,稳定产茧量

大棚小气候好坏是养蚕成败的关键之一,合理利用大棚周围的空间可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主要措施是:(1)在大棚周围种一排桐树或两排杨树遮荫,树间距离2.5m左右。(2)宽出大棚1.5m左右,高出大棚30cm左右搭架种植葡萄、猕猴桃等藤蔓类经济作物。

3.4 调整养蚕次数

全年养蚕次数由3期改为5期,既降低劳动强度,又为养好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践证明现行的养蚕大棚在春期、夏期、中秋期饲养蚕种10盒以上,存在着蚕儿密度过大、空气污浊、劳动力用工紧张、设备不足及采桑贮叶困难等突出问题,也是养蚕成绩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生产上采取春蚕分2批饲养,2批蚕之间相隔11d左右,第一批适当多养,第二批少养,中秋适量偏少饲养,养足晚秋蚕,2批蚕之间间隔20d左右,夏秋蚕因饲养量少可分棚适量饲养。为保证5批蚕的顺利饲养,应做好合理布局上蔟和桑园的肥水管理、适时治虫、合理采叶、及时伐条、做好洗刷消毒以及蚕期中防病等工作。

猜你喜欢
蚕沙承包人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蚕沙真好吃
律师解疑
蚕沙处理资源利用分析
蚕沙的妙用
浅谈“桑园托管”
应对合同解除
以承包人名义收取工程款的行为是否构成表见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