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理论框架:一个理论体系的建构

2018-03-20 12:26陈建先
关键词:理论体系博弈论逻辑

陈建先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重庆 400041)

以“博弈”两字在“百度”进行检索,会显现出相关结果约667万条,而以“博弈论理论体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只有2011年2月发表在《商业时代》的《博弈论理论体系及其应用发展述评》①一文(但仅有几百字阐述理论体系)。也就是说,包含“博弈”一词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是较为深入地研究博弈论理论体系的文章却近乎为零。

一、博弈论的研究价值及现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曾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1]现在,理论研究的内生化[2]较为严重,我国最权威的博弈论专家、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这样描述博弈论的研究价值:如果对博弈论不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上都很难对前沿问题进行研究[3]15。

(一)博弈论的研究价值

时间和空间是描述人类经验的两个基本维度[4]。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国家对博弈论的理解有较大差异。最初,博弈被视为“游戏”且与“赌博”相关,而后成为数学的分支学科,博弈论被用于分析经济现象,随后又被理解为策略互动、思维方式和研究工具。

“博弈”(Game)是一种策略互动。法国博弈论专家克里斯汀· 蒙特(Christian Montet)和丹尼尔·塞拉(Daniel Serre)在《博弈论与经济学》专著中这样定义博弈:“博弈”这个词应理解为明智的、理性的个人或群体间冲突与合作的情形[5];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豪尔绍尼(John C.Harsanyi)在当年获奖辞中是这样定义的:博弈论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就是说,它是关于社会形势中理性行为的理论,其中每个局中人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必须以他对其他局中人将如何反应的判断为基础[6];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Robert j.armann)将“博弈”定义为策略性的互动决策[7]。其实,博弈论的基本思想是立足最坏的情况、争取最好的结果。

博弈论是一种思维方式。萨缪尔森曾说:“了解博弈论,将改变你整个一生的思维方式。”[8]美国知名博弈论教授小约瑟夫·哈林顿(Joseph E.Harrington,Jr.)讲:“无论在孔子、孙子的时代,还是现在,理解博弈论的思想都有助于人们分析战略形势。博弈论在竞争、议价、社交和谋求合作等各种社会活动中发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9]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吉恩·泰勒尔(Jean Tirole)曾说:“正如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革命一样,博弈论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10]著名经济学家鲍尔·魏瑞奇(Paul Weirich)也说道:“博弈论是思索者的乐园。”[11]12

博弈论是一种研究工具。许多人认为博弈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它并不涉及经济问题,只是一种分析工具而已;也有人认为博弈论是经济学的范式,其实博弈论只是进行人类行为研究的一种科学工具[2]14;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而博弈论是描述和分析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最恰当的工具,所以可以说博弈论是为马克思主义发展“量身定做”的工具[11]3。张维迎曾讲道:“正是由于能够为所有的互动情形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博弈论现在已经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2]15实际上,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可以看成是研究有关人的行为的科学,即旨在揭示人的行为的规律特点和相互影响,而博弈论就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种分析工具。

(二)博弈论的研究现状

1944年现代博弈论产生于西方,初期研究偏重于运用数学方式探讨经济现象,分析零和博弈到变和博弈、非合作均衡到合作均衡,其研究方式以数理为主、非数理*数理方式:一个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参与人数量、策略数及博弈所得。非数理方式:一个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博弈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关于博弈论的研究方式方法,为什么以数理方式和非数理方式进行划分(以前学界没有这样进行分类划分)?笔者以为,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授予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前者是用数理方式研究博弈论,后者是用非数理方式研究博弈论,这就是很好的注释。为辅;近期研究则侧重于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的思考。国内博弈论研究,无论是专著或教材,还是普及性读物,更多的是国外博弈论的“翻版”。

1.国外博弈论的研究现状(1944年至今)

博弈,先与游戏、赌博相联,后与概率、数学相关;在现代社会,则与经济、数学、管理、社会、心理和思维等联系紧密。博弈论,从经济学研究到诸多学科探讨,从数理分析到非数理演绎,从非合作均衡到合作均衡,从策略选择到思维理念,在短短几十年间,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1944年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博弈论的产生。它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并将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研究,提出了博弈3种表述方式(扩展式、正规式和特征函数式)和二种解(极小极大解和稳定集解)的概念。

1950年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提出博弈论经典假设“囚徒困境”,成为了解、研究和探讨博弈的“必读”基础理论。

1982年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的代表作《演化与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模型——鹰鸽博弈*鹰鸽博弈,即指鹰与鸽之间的博弈都有“战斗”和“撤退”两种策略,并且两者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基本模型,也为零和博弈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模型假设。,对于如何分析零和博弈与变和博弈,给出了很好的范例。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提出的“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是最好的。在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选择自己优势策略,使其利益最大化。并且,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成为博弈论的核心内容,几乎所有领域都能找到其影子。此外,莱茵哈德·泽尔腾(Reimhard Selten)提出了多步博弈和子博弈*子博弈(subgame),即“博弈中的博弈”,它能够自成一个博弈的某个动态博弈的从其某个阶段开始的后继阶段。子博弈是原始动态博弈的一部分,能构成一个独立博弈。完全均衡概念;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提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ohn Aumann)运用数理方式破解了古犹太人的千古之谜(公平分配均衡),建立了“相关均衡”*相关均衡,是指参与者通过一个人们都能观测到的共同信号来进行选择,由此确定博弈的均衡。理论;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运用非数理方式分析社会中的冲突与合作,建立了“聚点均衡”*聚点均衡,是指在效率曲线中,博弈者的利益是对立的,没有帕累托改进,这种对立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效率曲线中必然存在一点,使得博弈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理论。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伊德·夏普利(Lloyd S.Shapley)提出了博弈“核仁”理论*“核仁”理论,施麦德勒(Schmeidler,1969年)最早提出“核仁”(Nucleolus)概念。在博弈中,它是合作博弈的一个均衡解。《塔木德》中“三妻分产”的公平分配原则,就充分体现了“核仁”思想。、“夏普利值”*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s),是指夏普利提出的一种博弈均衡解,而具有唯一均衡解的称为值。即为如何决定一个n人讨价还价博弈中每个参与人的所得的分配比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按照参与人对于联盟的贡献来分配联盟得到的总效用。如果说纳什均衡是非合作博弈的核心概念,那么夏普利值就是合作博弈的核心概念。和“稳定配置”(GS算法)*“稳定配置”(GS算法),为分析稳定性匹配的关键性问题,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提出的求解稳定配置的算法(GS算法)。采用GS算法完成的配置是稳定配置,且在参与人数有限的配对情形中,经过有限轮次的配对之后总能找到稳定的配置,即所谓“稳定配置存在性”。。

总之,以上更多是以数理方式进行研究,而另一种则是以非数理方式进行研究。托马斯·谢林认为,在博弈交互状况下,博弈主体的期望和行为无法通过纯粹的逻辑和数学推导(数学模型)进行选择,而更多的是依靠非数理因素进行选择。

受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推崇的博弈论大师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Avinash K.Dixit)与人合著的《策略思维》《策略博弈》和《妙趣横生博弈论》中,经典博弈“双选游戏”*双选游戏,即两人(A和B)在1~100进行选择,如A和B所选的数相同,即获成功。如何达到合作均衡?用数理分析,概率只有万分之一。笔者在培训中曾做过200余次(具体分析见“行政论坛”《从零和博弈到变和博弈的裂变》2011.4)。就运用了非数理方式进行策略选择。

美国耶鲁大学博弈论专家本·波拉克(Ben Polak)在中国网易视频公开课《博弈论》中,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博弈论的基础理论,其经典博弈选数游戏*选数游戏,即所有参与者不能沟通,从1~100选择一个数,谁选的数字最接近平均数的2/3的数,谁就是赢家。笔者从2010年至2013年底,在146个培训班(总人数7 418)做过该博弈,效果非常好(具体分析见“领导科学”《现代领导的策略理念》2010.7)。运用了非数理方式演绎策略选择原则。

在世界性博弈论研讨会——“合作及社会困境研讨会”(荷兰)上,与会专家曾体验“金币游戏”*金币游戏,即“合作及社会困境研讨会”(荷兰)中,主持人与参会博弈论专家(43位)进行的博弈。规则:彼此不能沟通,如投币总数达到250美元,每人可得到10美元,反之则无。笔者在10年里做过近500次(具体分析见《博弈的乐趣》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6)。,诠释了博弈概念、博弈要素和冲突与合作均衡解。

2.国内博弈论的研究现状(1960年至今)

“博弈”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乎?”“石头·剪子·布”、象棋围棋、田忌赛马、《孙子兵法》和《九宫算数》等都有许多博弈因子,然而具有现代意义的博弈论却没有产生在中国。

1960年,前苏联数学家尼·尼·沃罗比约夫(H·H.BopoobeB)教授在中国传授博弈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第二室将其讲义稿编辑成册并出版,命名为《对策论(博弈论)讲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大学张维迎在留学牛津大学时开始接触博弈论,1996年出版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后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山大学王则柯访学时与迪克西特认识,开始接触博弈论,于2004年主编了《博弈论教程》一书,被列为“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初,博弈论普及性读物开始出现,如潘天群的《博弈生存》、白波的《博弈游戏》、董志强的《身边的博弈》和陈建先的《博弈的乐趣》等,多以非数理方式(假设、实验、案例、故事和游戏)演绎博弈论。目前,博弈论作为研究利益调整问题和理性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已经成为社会矛盾冲突问题研究“范式”的重要工具[12]。

二、博弈论理论体系探讨

我国著名博弈论专家王则柯在其翻译的《妙趣横生博弈论》一书“导读”中讲道:博弈论作为一门科学远非完备,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13]。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往往从不同学科(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和决策学)的视角来研究博弈论理论体系。

(一)国外博弈论理论体系

在国外博弈论专著及教材中,最为经典的当数《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哈林顿博弈论》《博弈论教程》《策略思维》《策略博弈》《妙趣横生博弈论》,以及网易公开课《博弈论》教学视频。

美国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开创了现代博弈论的历史。全书总共12章,66万字,其主体结构为:第一部分是“导言”(1章),第二部分是博弈类型分析(11章)。

美国知名博弈论教授小约瑟夫·哈林顿所著的《哈林顿博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被称为美国最优秀、最通用的博弈论本科教材,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等大学长期采用的教科书。全书总共17章,75万字,其主体结构为:第一部分是博弈论概述,第二部分是求解策略式博弈,第三部分是求解扩展式博弈,第四部分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第五部分是重复博弈,第六部分是演化博弈。这6个部分实际上分为三大块:博弈论概述(2章)、策略的多元化探讨(13章)和演化博弈(2章)。

英国科学院肯·宾默尔所著的《博弈论教程》(格致出版社,2010年)被英国称为最适合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的博弈论教材,罗伯特·奥曼对他的评价很高:“宾默尔是博弈论的杰出倡导者。他的许多著作写作风格清新愉快,引人入胜,正如本书一样。”[14]封底该书21章,总共76万字,其主体结构为:博弈论做什么(1章)、博弈论如何应用(14章)、博弈论为什么对(6章)[14]前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维纳什·迪克西特所著的《策略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全书总共15章,36万字,其主体结构为:第一部分是博弈论的基础(3章),第二部分是策略博弈(4章),第三部分是策略案例(6章);《策略博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全书总共18章,73万字,其主体结构为:第一部分是导论与一般性原理(2章),第二部分是概念及技巧(6章),第三部分是某些更为广拓的博弈与策略类型(5章),第四部分是在特定策略情形下的应用(5章);《妙趣横生博弈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全书总共14章,40万字,其主体结构为:第一篇是基础博弈(4章),第二篇是策略选择(3章),第三篇是策略类型及案例(7章)。

美国耶鲁大学本· 波拉克教授2007年在哈佛大学的网络公开课教学视频《博弈论》(后在中国网易公开课播放,共24集),从5个入门结论着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博弈论机理和战略策略,如换位思考、支配思想、落后感应、纳什均衡、进化稳定性、承诺信誉、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博弈要素。

(二)国内博弈论理论体系

国内博弈论专著及教材中,最为经典的当数《对策论(博弈论)讲义》《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教程》和《博弈论》。

《对策论(博弈论)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是我国第一本博弈论专著,其特点包括:一是名称具有不确定性(博弈论或对策论);二是学科定位为数学;三是性质作为批评性观点介绍。

北京大学博弈论专家张维迎教授1996年的博弈论专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是1998—2002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被引用最多的50种中文图书之一,位列1979年后出版的中文图书第三名(第一名、第二名分别为《邓小平文选》和《毛泽东文集》),后又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全书总共8章,47万字,其主体结构为:“导论”(1章);第一部分为“非合作博弈理论”(4章),即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第二部分为“信息经济学”(3章),即委托-代理理论(Ⅰ)、委托-代理(Ⅱ)和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

中山大学博弈论专家王则柯教授主编的《博弈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全书总共9章,54万字,其主体结构为:第一部分是引论(1章),第二部分是策略博弈的各种类型分析(8章)。

南开大学博弈论专家姚国庆教授主编的《博弈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总共8章,34万字,其主体结构为:第一部分(5章)主要讨论完全信息博弈理论;第二部分(2章)主要讨论非完全信息博弈理论;第三部分(1章)主要介绍博弈理论的一些新的扩展。

北京大学博弈论专家涂志勇教授主编的《博弈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被列为“21世纪经济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全书总共9章,22万字,其主体结构为:第一部分是博弈论基础(4章);第二部分是博弈策略的方式分析(5章)。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外博弈论专著或教材,还是普及性读物以及教学视频,都为博弈论的发展、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其逻辑结构和主体要素可概括为:第一,总体结构分为3部分,探讨博弈理论(博弈涵义、博弈要素、博弈理性和博弈演绎等)、策略类型(同时策略、相继策略、边界策略、概率策略和博弈均衡等)和案例运用(导弹危机、田忌赛马、书商策略和三妻分产等);第二,非常注重博弈分类研究,即从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到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及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以及无限博弈与有限博弈、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零和博弈与变和博弈、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等;第三,分析博弈论主体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的甚少,尤其是缺乏对博弈论逻辑起点、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探讨、分析研究,更多的是在博弈要素的多少上进行斟酌。并且,对于当代博弈论研究的重点——博弈价值取向、观念理念和均衡结果等问题的研究探讨较少。

三、博弈论的理论体系建构

理论是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总结、提炼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关系。理论具有发现知识的空白、验证理论与事实是否相符的功能。如果通过经验式研究发现理论与事实不符,则有可能弥补、完善其理论,甚至发现和建立新的理论[15]。探讨博弈论理论体系,主要涉及两个逻辑问题:一是博弈论的逻辑起点(逻辑可以理解为思维规律);二是博弈论的逻辑结构(理论体系)[16]。

(一)博弈论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所要探讨的问题非常多,很难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但他却找到了资本的逻辑起点——商品。从“商品”这个概念出发,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经济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极其多,而其逻辑起点为“经济人”。博弈论所涉及的问题也特别多,其逻辑起点又是什么呢?

经济学认为,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博弈静态或动态、信息完全或不完全(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侧重于博弈的分类研究。决策学认为,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博弈策略是理性或非理性,是绝对理性或有限理性(优势策略、劣势策略、最佳策略、满意策略),侧重于博弈的判断和选择。政治学认为,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博弈是正义或非正义,侧重于博弈的公平正义分析。管理学认为,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博弈规则是合规或不合规,侧重于博弈的规则探讨。

笔者认为,博弈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博弈策略*策略,《哈林顿博弈论》的解释:策略是规定参与者在博弈中如何采取行动的决定。。为什么“博弈策略”是博弈论中的核心问题和逻辑起点呢?第一,博弈“Game”一词,有游戏、规则、策略之义。从博弈论角度来理解,最为重要的是“博弈策略”之意。博弈,实际上就是研究探讨策略价值、策略互动和策略均衡。第二,研究“博弈策略”是认识、理解博弈论的基本前提。罗伯特·奥曼认为博弈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博弈论的精髓是交互的决策论。博弈的核心是“博弈策略”问题。所以,认识理解博弈首先应该从“博弈策略”开始。第三,博弈策略贯穿于整个博弈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博弈的主体内容。在博弈论的研究中,如果离开了“博弈策略”这一核心内容,就必然失去目标和方向。

(二)博弈论的理论体系

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博弈论及其应用》的作者汪贤裕和肖玉明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博弈论体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对策论”冠名,着重于博弈论中的数学理论体系;另一类是以“博弈论”冠名,着重于非合作博弈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17]。学者江能在《博弈论理论体系及其应用发展评述》中将博弈论划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对称信息博弈等几大理论体系[18]。其实,博弈论体系不仅仅局限于这4个方面的内容,如博弈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博弈的策略原则和策略技巧是什么?博弈的目标价值和观念理念是什么?

创建博弈论理论体系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一是确立博弈论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及逻辑起点,并将其标示在博弈论的理论体系之中;二是寻找博弈论的理论与实践的互验关系,探寻理论选择与现实实践的互动关系;三是从基础层面拓宽博弈论理论与社会科学理论的视野,并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

博弈论的“理论体系”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种侧重于从要素的角度来研究博弈论问题,更多地注重博弈论有哪些要素,强调要素的组成,这种研究方法可称为“要素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使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并对博弈论的发展和成熟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要素体系”也存在不足: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不够紧密,虽然这些理论体系也注意到了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但未能清楚地反映出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逻辑结构。另一种侧重于从逻辑的角度来研究博弈论问题,寻求一个贯穿于始终的逻辑要素,强调逻辑的起点,这种研究方法可称为“逻辑体系”(“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要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首先应从系统角度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其主体要素内容构成一个全面系统、前后衔接、逻辑一致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实质上就构成了一种理论体系。

通过对博弈论逻辑起点的确定、“理论体系”涵义的理解,笔者认为,应以“策略”为博弈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此演导出博弈论的逻辑结构和主体要素,从而使博弈论研究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具有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讲,围绕“策略”这一主脉,对博弈论进行全方位梳理和归纳,演导出博弈论的逻辑结构和主体要素,即沿着“策略”的内在逻辑展开:“博弈机理”(涵义、特点、历史、类型、方式和体系)——“博弈策略”(策略类型、策略原则和策略技巧)——“博弈均衡”(一般均衡到博弈均衡、非合作均衡到合作均衡和目标价值与观念理念)*《现代领导博弈思维》(陈建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即按照“基础篇”(博弈基础、博弈特点、博弈历史和研究方式)、“策略篇”(理论策略、实践策略、规则策略和特例策略)和“均衡篇”(认知信任、非合作均衡、合作均衡和均衡实例)等构建理论体系。。博弈机理,是博弈策略和博弈均衡的基础;博弈策略,是博弈实现过程的拓展;博弈均衡,是博弈最终追求的结果。

博弈机理是博弈论的基础部分,回答博弈论研究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博弈的涵义(“Game”,东西方理解的博弈,“博弈”定义:策略性的互动决策等);博弈论的历史(古代中国、近代西方、现代西方等);博弈的要素(参与人、策略和得益等);博弈论的核心概念——理性(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绝对理性与有限理性等);博弈的特点(互动、依存、互验,博弈论立足于最坏的情况、争取最好的结果等);研究方式方法(扩展式、规范式、倒推式、矩阵式、数理与非数理等);博弈论理论体系探讨(博弈机理、博弈策略和博弈均衡等)。博弈机理是博弈策略的基础理论,是博弈策略和博弈均衡的起点。

博弈策略是博弈论的重点,回答策略分类、策略原则和策略原理,主要包括:博弈策略分类,总体可分为理论类和实践类。理论类最为重要的是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对称信息博弈等4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理性博弈与有限理性博弈、无限博弈与有限博弈、零和博弈与变和博弈、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一次性博弈与重复博弈、对称性博弈与非对称性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均衡与合作博弈均衡等。实践类分为同时策略与相继策略、你先策略与他先策略、单向策略与双向策略、最佳策略与满意策略、优势策略与劣势策略、公平策略与民主策略等。策略选择原则包括选择优势、淘汰劣势等。策略选择艺术包括边界策略、少数派策略、规则策略、谈判策略、选举策略、拍卖策略、概率策略、旁观者策略和权力指数策略等。博弈策略是博弈机理的实践运用,是博弈均衡的实现过程。

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回答博弈的价值取向、观念理念和均衡结果,主要包括:博弈的价值取向(一般均衡到博弈均衡,零和博弈到变和博弈);博弈的观念理念(信任认同、竞争合作和双赢共赢);博弈的均衡结果(非合作博弈均衡[纳什均衡]、合作博弈均衡[相关均衡和聚点均衡])。博弈均衡是博弈机理的终极目标,是博弈策略的最终结果。

通过对博弈论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主体要素的描述,前后紧密联系的3部分构成了博弈论的逻辑结构体系,明确回答:博弈依据——博弈机理,主要包含:策略涵义、策略概念、策略要素、策略理性、策略特点和策略互动;博弈运行——博弈策略,主要包含:策略分类探讨、策略选择原则、策略选择艺术;博弈理念——博弈均衡,主要包含:一般均衡到博弈均衡、竞合关系与双赢共赢、非合作均衡和合作均衡。这样,博弈论的全部内容和整体结构就能由“策略”这一核心主线贯穿起来,从而形成心脉相通、血肉相联、整体贯一的博弈论理论体系架构。

[1]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策略思维[M].王尔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戚攻.对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一些思考[J].探索,2014(1):171-178.

[3] 张维迎.博弈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王志刚.空间正义:从宏观结构到日常生活[J].探索,2013(5):182-189.

[5] 克里斯汀·蒙特,丹尼尔·塞拉.博弈论与经济学[M].张琦,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 黄涛.博弈论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7] 董志强.身边的博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策略思维[M].王尔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 小约瑟夫·哈林顿.哈林顿博弈论[M].韩玲,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11]熊义杰.现代博弈论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12]彭小兵,郑荣娟.利益博弈、制度公正与城市拆迁纠纷化解机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9-46.

[13]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妙趣横生博弈论[M].董志强,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4]王则柯,李杰.博弈论教程[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15]张梦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1(12):48-56.

[16]胡象明.当代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的逻辑[J].行政论坛,2014(5):78-84.

[17]汪贤裕,肖玉明.博弈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8]江能.博弈论理论体系及其应用发展评述[J].商业时代,2012(12):91-93.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博弈论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