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2018-03-24 01:21焦瑞雯施楠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互联网+

焦瑞雯 施楠

摘 要 通过对“互联网+”背景的研究,探索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由主导者向服务者转变,借助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培养新时代下的综合性创新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教育;人才培养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概念逐渐兴起。并在2016年3月,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行“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的深度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模式正在快速成为社会现代的热点。而“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也对高校的艺术教育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

2 更具创新性的课堂模式

“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教育体制进行了重组整合,也是对高等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平台,并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着人们对教育模式的认知。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以当面讲授为主,而结合了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形式。学生通过网上课堂可以更快速更广泛地获得更多优势资源,并且结合视频网络、直播平台等新形式,能很好的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再与线下课堂相结合,更好的突出互联网平台的优势。

在艺术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互联网平台的慕课或者微课的形式,能更好的进行课堂互动,并且第一时间共享教育资源,这个平台只需要老师将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提前的视频录制并上传网络,将此平台分享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平台上也能够上传需要的作业要求,辅助信息,让学生完成下达的设计任务。

3 更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互联网时代给人民带来最便捷的优势就是信息的搜索,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搜索渠道也更符合现代大学整体知识观的特征。现代大学主张培养新型专业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能有创新意识、思辨与表达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所以現代高校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选修课的开展就证能够符合这一教育发展趋势。但是如果有的学校并没有具备某些人文艺术选修课开展的条件,那互联网平台就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失。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它结合了人文历史、材料、美学、心理学等多门跨专业学科,加上艺术设计专业的快速扩张,可是某些二、三流学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面并不能达到标准,这种情况很大的限制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所以“互联网+”平台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不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并能够在综合领域得到极大地发展。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学生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实践模型中,教师都是通过布置项目来实现,但是由于项目资源有限,所以在布置学生任务的时候只能通过架空的虚拟项目来完成实践环节。虚拟项目与真实项目在加血质量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没有办法让学生真是的感受甲方的需求与自己的设计之间的差异,设计任务也不够具体,所以学生更加需要的是真实的实践项目。但是“互联网+”模式能够带来更多的项目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在线上找寻合适的项目资源,能够第一时间实现与甲方的沟通联系,能够跨越地区的限制,实现真实的项目对接,获得更价值的项目实践经历。

4 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和需求都不尽相同。从一般的定义角度来说,复合型人才往往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得相对较好的,有足够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在21世纪20年代即将来临之际,社会和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又有了新的补充。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首要特点就是一个对于持续受教育,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类的专业从业者需要极佳的热点嗅觉,以及高效的新概念、新工具掌握能力。在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中,都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因此,在专业化教育的初期,就应该着眼于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尤其是依据互联网时代,共享知识时代庞大的网络学习资源来进行自身技术、理念和知识的不断迭代,进化和进步。例如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传统上倾向于对于固定的若干款设计软件进行讲解。从结果上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侧重掌握了对特定工具的使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一方面特定软件版本功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量的新工具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者在教学中,在教授特定软件的使用同时,对相关工具背后的功能逻辑也要有所教授。从而让学生知道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寻找合适自身设计需求的工具并且与时俱进。

除此之外,针对在互联网新时代下数据过剩,信息繁杂的局面,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检索、过滤和提炼能力。随着大众对艺术设计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定制化的设计需求会在各个领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学生拥有将精确化的数据信息与个人需求融合而为艺术设计提供参考和资源的能力。拥有这样能力的从业者才能再“大数据”中找到能够创造价值的“小数据”。这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针对信息处理、资源检索、需求整合等能力设计针对性的课题,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好互联网,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得真正有用的部分。

5 结论

互联网不仅是艺术设计教育使用的教育平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持续进步的重要资源,更是未来设计师们打拼的“主战场”。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调整自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主动适应变革,积极创造机会,为培养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2):85-88.

[2]郭德红,杨丹.关于协同开发和设置大学跨学科课程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10):11-13.

[3]刘洪宇.现代互联网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探索[J].求索,2016(01).

[4]郑立海.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

作者单位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163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互联网+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