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2018-03-24 01:21李西锋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就业教育高职教育优化

摘 要 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满意度不高成为突出问题。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步履艰难。高职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不仅来自社会,还来自于学生自身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教育方面。作为人才输出方,不断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重视就业教育工作,有效引导学生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教育;优化

自1990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迅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满意度不高的现象近几年逐步突显出来。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在庞大的毕业生就业军中,本科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更多,无疑又增加了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就更应该重视就业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难。

1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教育工作时,应该审时度势,工作不应流于形式化。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开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高职学生自信心普遍低、自身定位有偏差。高职学生普遍是在高考中失利未能进入理想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或偏科严重。目前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水平相比本科院校仍有差距,学历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自信不足,甚至存在自卑心理,往往会导致学生逐渐降低自我要求,出现贪玩、懒惰的劣习。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受悲观情绪影响,降低自我定位,无法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对就业漠不关心。

第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观模糊、缺乏明确就业目标。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思想迷茫是我国大学生普遍的问题,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尤其是受到社会中“唯学历至上”观念的影响及就业竞争的压力,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模糊,加上自信不足,往往对就业质量的要求不高,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抱着走一步是一部的心态。

第三,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有效性不强,缺乏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和开展一些简单就业指导工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很少有院校根据学情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背景的学生、不同能力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就业观引导帮助,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层面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通内容常显得比较空泛,流于形式。

第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实践经验薄弱。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建立在對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对就业市场的熟悉之上。而高职院校中大部分职业指导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的就业帮助并不大。并且,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不足,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实地调研学习活动很少开展。

2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就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中出现的不足,在优化过程中,应该一方面,应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从学生特点与现实需求出发;另一方面,应加强就业教育的内涵,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开展有效的就业教育工作。

2.1 开展全程性就业教育理念

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应将就业教育工作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较为复杂,开展有效、持续的心理辅导工作,能够培养学生阳光积极的人生观与就业观。

2.2 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应重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队伍的专业性。首先,应当对高职院校中的就业指导教师展开全面、深入的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确保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授课效果。其次,就业指导教师应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对“输出口”的准确把握,是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就业教育质量。

2.3 完善就业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相关课程,都是以公共课、通识课的性质开设,对这部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尤其因为学生数量庞大,该类课程缺乏符合自身特征的评价机制。为确保就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应建立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

2.4 开展并有效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对于就业的迷茫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对将来的工作状态不熟悉,没有现实感。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标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仅对理论教学有补充和帮助的作用,还可以为学生提前熟悉就业环境和工作岗位提供条件,使得就业教育有效落实、有据可依。

2.5 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交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一直是就业优势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了求职时的差异化优势。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中弱化学生共性、积极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个培养重点。

2.6 建立健全就业跟踪机制,及时调整就业教育策略与内容。

我国许多高校都建立有校友会,或进行优秀校友的宣传工作,但就业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应以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考量标准。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在应届毕业生签署三方协议后,进行简单跟踪落实后便基本完结。事实上,就业教育工作的成效是在学生就业后才开始逐渐显现,但由于学生已经毕业,学校与大部分学生之间断了联系,导致就业教育工作的成效无法有效监控,也无法对今后就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性作用。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全面的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及时改进现有就业教育工作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孙丁楠.强化高职就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培训,2017.

[2]刘谋文.高职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6(05):2017.

[3]黄广谦.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分析[J].中国培训,2017.

作者简介

李西锋(1984-),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管理。

作者单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猜你喜欢
就业教育高职教育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环节的融合
对高等职业学校生存价值的思考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