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生态小城镇的建设路径

2018-03-26 23:1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发展

谷 韵

中社科(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05

正文:

1 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各类小城镇的发展规划标准不一,相关部门的规划衔接不完善,存在重复规划现象,造成投资成本的浪费;第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没能形成充足的凝聚力,我国多数小城镇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且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导致产业聚集规模较小,缺少特色产业,就业带动力不足;第三,小城镇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2 生态小城镇定义及特点

生态小城镇,其建立的根本是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以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为核心,社会文明为目的的小城镇,是一种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融合体。

生态小城镇属于人工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以及持久性的特点。总的来说,生态小城镇就是一种呈现生态健康的特色状态,作为全新的小城镇发展理念。其中,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与和谐是其发展的灵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其最终目的。

3 生态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优势各不相同,所以生态小城镇适宜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能一概而论。结合我国小城镇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

3.1 综合型小城镇

综合型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托于有力的政治、资源、交通、技术产业及区位等优势,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将生态型旅游业和生态型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同时辅以教育产业及文化产业等。规划应充分利用综合型小城镇的优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高附加值要素,提升城镇生态环境,逐步建成综合型的生态小城镇。

3.2 旅游型小城镇

旅游型小城镇宜采用生态旅游模式,即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模式主要是依托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做好城镇生态保护工作。生态旅游的实行,不仅能够带动当地各类服务业的繁荣,还能够有效改善就业压力,拉动周边地区人口的聚集,从而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农业型小城镇

农业型小城镇普遍位于近郊平原区,主要发展方向为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通过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为周边城乡居民供应高质量、无污染的蔬菜、瓜果等,保障当地农业生产高效、高产、高质,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依托于农业特点,在生态环境营造上,可以采取将绿化和农田有机结合的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小城镇的发展。

3.4 工业型小城镇

工业型小城镇普遍位于平原地区,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完善,因此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其发展趋于建设生态工业模式,即实现小城镇工业升级和转型。小城镇建设应有效促进资源分级利用,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节能要求,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从保护与治理两个层面共同促使工业实现生态化。

4 生态小城镇的建设路径

第一,通过城乡规划管控,严格控制小城镇生态底线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充分了解小城镇建设现状;规划运用系统思维,科学分析区域生态条件,科学划定区域生态红线,保障生态底线不被突破;明确城镇开发控制边界,防止城镇无序蔓延;通过划定小城镇功能分区,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小城镇的合理管控。

第二,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小城镇产业结构

优化小城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产业生态化路径,推动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生态小城镇宜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大政府对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完善小城镇空间结构

相关部门应当合理进行小城镇的规划和布局,完善绿色交通系统,促进小城镇布局功能全面化、紧凑化和多样化,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建立小城镇绿色生态网络,通过小城镇公园、滨水景观、沿街绿带、山体景观及农业景观等,构建“点-线-面”绿地生态系统。同时,还应当控制小城镇用地的开发强度,实现用地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平衡,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第四,运用绿色施工、生态技术理念,提升小城镇的资源利用

在生态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绿色施工理念的普及和应用,尽可能的选择环保、生态、节能的建筑材料,积极使用先进施工技术,并重视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降低建筑施工中的资源浪费。对于现有的高耗能建筑应利用绿色建造技术予以改造,不能改造的应予以拆除或重建。对于降雨密集的小城镇,也可以采用“海绵城镇”做法。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小城镇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第五,建立生态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

生态小城镇的建设,应当结合生态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根据,对未达城镇指标的项目进行优化和改进。与此同时,可以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支持体制,加大全体居民对其的认可,保证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全体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绿色的生活习惯,使得各大企业和城镇居民都能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思想,为我国生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小城镇的发展,需要政府、设计单位、居民等多方人员的共同行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人为本为原则的健康、绿色、和谐的生态小城镇的建设。

猜你喜欢
小城镇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生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