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子 半 世 纪

2018-03-27 08:34吴光于
中外文摘 2018年8期
关键词:资中泸县内江市

□ 吴光于

1月21日,在四川泸县方洞镇,母亲艾秀平为儿子杨荣戴围巾

儿不回家不敢死

时光倒流到50年前。

1968年9月18日下午2点,四川内江壕子口火车站。带孩子走完亲戚的艾秀平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抱着9个月大的老三,身后跟着老二,准备赶火车回泸县。一个衣衫破旧的小姑娘一直热情地跟在旁边,不时出手帮忙。

后来老二要上厕所,小姑娘就主动提出帮着抱老三。“我担心厕所里又挤又臭,就交给她了。中途出来看过一次,人还在。于是第二次进去,等再出来,人就不见了……”

这段往事,艾秀平这辈子已经讲过无数次,讲一次,哭一次。

那一天,她双腿发软,喊哑了嗓子,哭得几乎晕厥,直到天黑也不见小女孩把儿子抱回来。

把老二送回泸县后,她又和丈夫、哥哥赶回内江继续寻找,贴寻人启事、到车站蹲守、四处打听……

“每天每夜地想,每天每夜地哭……”用尽了一切能想的办法,丝毫没有音讯。2014年,84岁的老伴带着永远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艾秀平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他不回家,我不敢死。”她曾这样对儿女们说。“听说公安可以‘比血认亲’,电视上那么多丢了的都找回来了,万一三叔也在找我们呢?”2017年7月,大孙女曾淑秀陪着大病未愈的奶奶,去泸县公安局采集了血样。

另一个找孩子的人

距艾秀平家约70公里的内江市,81岁的父亲黄贤忠也在苦苦寻找丢失的孩子。

1971年9月的一天,黄贤忠的母亲带着3个月大的孙子在家门口晒太阳。婴儿有些感冒,老人准备进屋拿药,一个小姑娘自告奋勇提出帮忙。等老母亲出来,孩子已经被抱走了。

全家找遍了路口、车站,都没有踪影。当过兵的黄贤忠再也绷不住了,站在街头,哭得撕心裂肺。

江津、永川、资中……他到处寻找。后来,人们不知道这个失魂落魄的男人的名字,只管他叫“找孩子的人”。

“我能感觉到他,肯定还在。他头上有个胎记,今年应该47岁了。能有他的消息,我这辈子就知足了。”老人再次痛哭起来。

半百男儿不知身世

就在艾秀平、黄贤忠苦苦寻找孩子的同时,距内江市区30公里的资中太平镇,一个名叫杨荣的男婴正一天天长大。

太平镇地处偏僻,杨家也并不富裕。为了供杨荣读书,家里倾尽了全力。母鸡下了4个鸡蛋,去邻居家再借一个,凑齐5个,卖了给孩子交学费。

家里的大米都留给了宝贝儿子,父母和姐姐则吃红薯。杨荣读高中的时候,父亲甚至为了给他交学费还去卖过血。

小时候,杨荣曾在同学中听过一些关于自己身世的传言,但他从没问过父母。“他们对我这么好,和亲生的没有区别。我要是去问他们,是多大的伤害啊!”

杨荣没有辜负含辛茹苦的养育,高中毕业后,他考上军校,进入部队,到2017年转业时,已成长为一名副团级干部。

“我究竟是谁?来自哪里?”这些疑问偶尔会在深夜跳出来。然而,直到父母离世,全家都对此只字未提。毫无头绪的杨荣,更无法追问。

如今,杨荣和妻子生活在内江市区,衣食无忧,女儿已经大三。他们夫妻恩爱,待人宽厚,在亲戚朋友中口碑极好。

如果没有2017年8月31日的那通电话,或许,他的人生将永远如此平静。

天上掉下个“父亲”

“电话那边的人告诉我,我的父母其实是养父母。难道,之前的传言都是真的吗?”

拨通杨荣电话的是黄贤忠。这些年,他一直都在打听儿子的消息,而关于杨荣的许多传言,与他丢失的老三较为吻合。

见面那天,黄贤忠抱着杨荣失声痛哭。在他看来,面前的杨荣与自己的孩子年纪相符,又长在资中,甚至模样也像自己,他断定,这就是自己丢失的老三。可当他迫不及待地拨开杨荣的头发时,却没有发现胎记。“都这么多年了,胎记可能散了。”老人安慰自己。

但是,要证明亲缘关系,还得有科学依据。9月4日,这对相认的“父子”一起到内江市公安局采血,进行DNA比对。结果出乎意料——没有比中。

送走落寞的老人,杨荣的生活再次归于平静。然而,就在十多天后,他再次接到公安局的电话,通过全国公安打拐DNA数据库的盲比,他竟与一位泸县的母亲单亲比中!这位母亲,就是艾秀平。

所谓单亲比中,是指数据库中只有母系的DNA数据,由于缺乏父系数据,不能百分百确定亲缘关系。要确认他的身份,还需要比对父系的Y染色体。通过走访、核查,公安机关采集了艾秀平大儿子的血样,送至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DNA实验室进行比对。

2018年1月初,经过一系列复杂工作,好消息传来——时隔半个世纪,艾秀平苦苦寻找的儿子,终于找到了。

迟来50年的团聚

1月21日,冬日的暖阳洒满川东大地。在民警护送下,杨荣带着妻子和女儿,从内江出发,奔向母亲。这段相距不过100公里的路,却将母子俩阻隔了整整半个世纪。

方洞镇上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杨荣刚一下车,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曾家在孙女婿的农家乐里摆上了酒席。

“欢迎曾德阳回家认祖归宗!”大红的横幅拉在村口,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欢喜。

艾秀平没有上街,大儿媳陪她安静地坐在老宅里。如同过去,她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眼巴巴地望着门外,等待着,等待着……当儿子在人们的簇拥中出现在她眼前时,老人一把抓住了他的手。她将瘦弱的身体深深地埋进儿子的胸口。失散时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如今用他宽阔的肩膀撑住年迈的母亲。颤巍巍的艾秀平相信,过去半个世纪里,每次莫名其妙的心悸,都紧系着这个孩子的喜怒哀乐。他们紧紧地拥抱着,周围的喧嚣似乎与他们无关。

顺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她带着老三去了老伴坟前。“地底下,你可以安心了。”她喃喃地说。那天中午,杨荣喝了不少酒。平日里沉默的他,跟刚刚认识的大哥、二哥讲了很多话。40多人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杨荣和母亲坐在正中。他说,此生不会再错过母亲生命里的任何一天。

鞭炮声后的落寞背影

艾秀平母子跨越50年的团聚,是四川公安打拐史上失散时间最长的重逢。杨荣是怎样被带到了资中?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岁月让往事成了谜团。爱的伟大与宽容让艾秀平母子都选择了原谅与遗忘。然而,对中国千千万万因拐卖而骨肉分离的家庭来说,心口的疼痛却难以愈合。鞭炮声声背后,还有多少黄贤忠们落寞的背影?

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打拐处处长蒋晓玲说,寻亲家庭和怀疑自己是被拐卖的子女,主动到公安机关采集DNA,是寻亲成功的关键。“采集DNA免费!”她再次强调。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已经成功帮助近5000个家庭团聚。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记者采访中,每一位打拐民警都如是说。当前,随着全国公安机关强化立案、建立DNA库、建立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持续开展针对性的全国或区域性的打拐专项行动,拐卖犯罪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

团圆的路很漫长。跨越半个世纪的团聚,是奇迹,更是坚守的力量和不灭的希望。

猜你喜欢
资中泸县内江市
内江市:保民生促发展 做实做细就业创业工作
内江市:打造“有速度、有温度、有力度”的人社服务
四川资中话本字考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传承现状研究
名城资中 血脉香橙 中国·资中第二届血橙节开幕
职工普惠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内江市总工会的探索为例
内江市东兴区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
泸县农村信用联社:“互联网+”助力转型升级
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