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辽宁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火炕”文化★

2018-03-27 06:14
山西建筑 2018年33期
关键词:火炕辽宁少数民族

王 丽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辽宁地域文明的历史空间比传统的中华文明史早1000年。这里是对中原文明有极大影响力的地方,在中华民族形成之际,辽宁地域就是重要的摇篮。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产生并走出了许许多多的民族,他们对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半儿时间是在辽宁地域民族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1]。生活在辽宁大地上的祖先,几千年来在营造人居环境中积累的优秀经验和建造智慧值得今天的学者们去深入挖掘,并在当代的城乡建设中进行传承和发展,让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为造福中华子孙后代的福祉。

1 “火炕”文化的物资功能性

辽宁少数民族传统居住建筑中“火炕”的产生离不开辽宁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辽宁地域寒冷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资源,历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北方的游牧、渔猎文化曾是这里的主导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后又经过几次中原汉人的大规模移民,使这里又具有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作为文化载体的辽宁传统建筑注定要体现辽河流域的地域性特点,无论是早期的穴居建筑,还是后期的地面建筑,无论是数量最多的民居,还是帝王上朝的宫殿,辽宁各少数民族建筑中都有火炕这种形式独特的取暖设施,它也形成辽宁寒冷地区建筑的特色室内空间。

“火炕”是经得起人类长时间验证最适合寒冷地区的布局形式。这种方式是人类最早掌握并使用的生活取暖方式之成果集成,也是辽宁少数民族长期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智慧结晶。它既节约了建筑室内交通面积,又减少了建筑的外保护面积,通过降低空间散失的热量,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保温性能。传统火炕构造简单,搭建火炕的材料通常用土坯或者黏土砖,砌筑高度约为70 cm,紧邻火炕室内隔墙的另一侧设有炉灶,靠室外边墙设有烟囱,炕体由上部的炕板和炕板下面纵横交错的烟道组成。居民烧火做饭时产生的烟火,一般就能满足冬季日常生活供暖需求,因而火炕成本极为低廉,并高效地利用了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

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辽宁少数民族多数的室内活动都是在火炕面上进行的。“火炕”除了具有散热设施的取暖功能之外,还有着日常行为核心场所的主要活动功能,正是大面积的炕面空间为居民起居、用餐、办公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室内空间使用条件。火炕在居住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经调研发现辽宁地区的传统居住建筑中,火炕室内布局常常是南炕型、北炕型、中间炕型、综合炕型这几种基本类型。“火炕”面积大小决定了室内散热面积的大小,越是寒冷地区火炕所占室内面积越大,在辽宁传统建筑中还会出现“万字炕”和“南北炕”的室内独特格局。

2 “火炕”文化的精神向心性

在长期的历史变革发展、多次的社会移民变迁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共同生活中,积极虚心的向汉族农耕文化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了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向心性。辽宁气候冬季长达6个月~8个月,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0多度,甚至更低。这冬季严酷的气候特征制约了居民户外交往活动的正常发生,所以在辽宁地区室内建筑空间需要承载人们更多的集体活动与交往功能,这便要求在房屋使用中能更好地让人们聚合起来。尤其是到了漫长的冬季,一家人围坐在暖暖的火炕上面,围在一起喝酒吃饭、议事闲谈,环境温暖舒适,心情气氛融洽,传统里的火炕空间就相当于我们今天住屋里的客厅空间。家中如有客人来访,请客人脱鞋上炕,也是亲密之举尊重之道。在现今一些新建农宅中,虽然很多住屋在室内增设了客厅空间,但是火炕仍然是室内重要的活动空间,承担着亲密尊重的待客功能,尤其是接见关系亲近的或者重要的客人,还是更喜欢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沟通交流。辽宁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火炕”文化创造了更能适宜的室内交流环境,很好的呼应了少数民族独特向心性的文化渊源。

同时,火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尊卑等级观念。传统文化上就有“西炕为大”的习俗,西炕为至尊的位置,不但不许家人坐卧,也还不许客人坐卧,更不能在西炕进食,不允许置放一般人的照片画像,更不允许乱放衣服帽子、生活用具等杂物。如果房屋因为面积不够大,全家人需要住在一铺炕上,通常从炕头的热端到炕稍的凉端,依次睡觉的主次排序是老人、男主人,女主人、孩子。现在少数新建农宅中有效仿城市摆设木床代替火炕的做法,也有在不同房间里分别设有木床和火炕的做法,但到了漫长的冬季,许多居民还是选择要睡热火炕,尤其是老年人更难以离开的物资与精神需求。长期的气候条件和经济条件所形成的居住文化和行为模式,它促成和发展了具有寒冷地区民居特色的室内炕居文化格局形态,也成为辽宁少数民族居住行为和生活习俗的一种固化精神而延续至今。

3 “火炕”文化的传承发展性

东北地区火炕的使用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天还常常听人们说“南人习床,北人尚炕”这句语,它表达了寒冷地区人们对火炕至今仍然应用喜爱的生活文化现象。传统“火炕”不仅构造简单,而且成本非常低廉,最关键的是燃料利用人类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为主。一般是以植物茅草、秸秆或者少量的煤为燃料,通过炊灶生火时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到炕体内的烟道来加热炕体,使炕体表面温度快速升高,再通过整个炕面向室内直接辐射热量而达到室内快速升温取暖的效果。这种传统“火炕”取暖方式,是产生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技术水平,尽管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和丰富智慧经验的优秀成果,但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若还把它们原封不动地套用到今天时代,必然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传统“火炕”难以满足今天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主要原因在于:火炕以直接燃料燃烧的方式作为取暖热源,并且高温烟气经过烟道后直接排出室外,这样难以保证燃料充分燃烧,难以调节和控制室内温度,会造成热能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火炕内部的大量烟道占用了大面积的室内空间,影响了房屋室内使用面积效果;尤其是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灰烬不仅给新农村带来室外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且还给新农村室内卫生状况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在当下辽宁新农村建设中,各地都积极寻求新的能源技术由传统燃料能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用沼气、秸秆汽化等转化措施来替代传统秸秆直接燃烧的做法,可是新型能源结构的调整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冬季对热舒适度不断提高的需求。随着现代太阳能科技环保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考虑可以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对其进行改造,在保持其传统物资精神文化优点的同时,更能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功能。例如使用科技研究开发的太阳能辐射采暖系统,它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作为热源,通过敷设于炕体内的盘管加热炕体,利用辐射和对流对炕体进行供暖的新型太阳能采暖系统。其传热方式与传统火炕相同,通过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由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辅以沼气等其他辅助能源,在保留传统火炕采暖舒适性好等优点的同时,彻底克服了其存在的缺点,并增加了生活热水供应等新的功能,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采暖系统——太阳炕系统[2]。这种太阳炕系统在延伸原有火炕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火炕的舒适度,还能赋予传统火炕以新的内涵,是一次利用新技术对传统做法进行传承的创新性发展。

4 结语

辽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民族辽宁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辽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从辽宁少数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与传承中得来的,是从少数民族适应生态环境的生存需要和生活经验中得来的。博大精深的“火炕”特色文化,具有超脱物质载体的力量,却能作用于每一位使用者的心灵深处,能唤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鸣。辽宁地域文化可以从传统建筑中充分体现出来,辽宁的传统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寒地建筑鲜明特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猜你喜欢
火炕辽宁少数民族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基于热效率的直洞式火炕烟道构造形式优化设计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火炕
辽宁舰
火炕
艺术火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