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贤文化培育与乡村治理研究

2018-03-28 15:03曹健敏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乡风乡贤培育

曹健敏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文化是国家的根基和民族的命脉。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民工入城,农村存在“空心化”的趋势,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的侵扰下,乡村传统优秀文化和伦理体系受到侵蚀和打击。在此背景下,重塑乡贤文化的提出,体现了“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重要理念,也给乡村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新乡贤文化概念及其培育的文化意义

(一)新乡贤文化概念及解读

乡贤指中国各地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1]中国古代社会的乡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公共事务处理的主导力量,由此而产生了乡贤文化。尤其是树立良好的乡风民俗是乡贤文化的核心。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地方的本土性文化,其具有浓烈的人文性、乡土性和亲近性。

目前,对于“新乡贤”尚未有明确的学术定义。但是在大家认知中这个词逐渐被接受。新时代农村的新乡贤,与传统农村乡贤有一定延续性,但也有一些变化。“新乡贤”,可以概括为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有某项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有广泛的社会责任感,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人。摒弃了原有乡贤的阶级分化、特权所有者、与封建官僚紧密结合等身份特征,“新乡贤文化”体现为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更多的吸收了现代文明的特征。

(二)乡贤文化培育的文化意义

首先,乡贤文化的培育,树立“新乡贤文化”,有利于重塑乡村文化精神,建立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十六字作为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乡贤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建立新时代的乡约民俗,促进乡风文明。显然,乡风文明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其次,乡贤文化的培育,有利于促进日渐凋零的乡土文化重新繁荣。重拾乡村文明,能抵制现代文明中的不利因素,建立价值认同体系,促进精神凝聚。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村人心离散、人去地荒的现象时有发生。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家连续出台的多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返乡的同时,带来了新技术、新资金,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乡贤文化的培育,传统乡村文化的回归,将有利于构建农村价值共同体,凝聚人心,建立乡村文明生态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重塑“新乡贤”,发挥他们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绝对不是要代替现有的基层治理体系,而是在现有的框架内增加一个新的渠道和思路,发挥文化的软化剂和缓释剂的作用。

二、乡贤文化构建:基层治理的新时代赋予

(一)“新乡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助燃剂”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仍然需放在首位。农村基层治理的要义是解放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位居首位。只有经济建设上去了,农村才能生产高效,生活富裕,有更多资金建设美丽新农村,使农村更有吸引力,留住更多的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近些年,多地推出了企业家、农民工、大学生等各类群体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也以“乡愁”为纽带吸引地方上出去的精英返乡支持家乡建设,从而诞生和培育了许多新乡贤。他们掌握资金、技术、人脉或者知识,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和现代意识,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新乡贤故事中的“上虞现象”。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乡贤谢晋导演为家乡请人设计了舜耕像群雕,成为上虞的标志性艺术,上虞旅游的突破口由此打开。无论是在本地经济开发、文化环境营建、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各地显现的各类“新乡贤”,以他们的智慧和榜样力量,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二)“新乡贤”: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的“缓释剂”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现代文明也逐渐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现代化的洪流裹挟农耕文明,乡村文化日渐式微。在传统的伦理共识和礼俗规范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个人利益至上、物质追求第一,各类纠纷和矛盾由此诞生和激发。乡村本身具有的自我调节和处理能力降低,正常社会秩序被打乱。

从历史角度看,乡贤介于“官”和“民”之间,是主导乡村秩序和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乡贤能建立和逐渐形成适合本地的乡风民俗,有较高的威望和道德高点,有能力处理地方公共事务和化解人们内部矛盾。新乡贤也能利用自身德才出众、社会威望较高的特点,通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参与地方事务及矛盾处理。现代社会治理强调法理的刚性,同时也要实现道德的柔性。近年来,基层治理工作学习和推广“枫桥经验”,而其中新乡贤参与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内容。新乡贤不但是来源于群众,化解群众间的矛盾,也能改善干群关系,发挥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接和桥梁作用。

(三)“新乡贤”:推动农村基层自治的“催化剂”

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是重要的基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以“基层善治为目标,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为途径,呈现出传统的继承性与时代的创新性的统一”[2]。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中,特别强调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通过建立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手段,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推动乡村治理下移。新乡贤,通过各类基层社会组织,以及政府基层机构的支持和推荐,积极参与基层自治,同时其本身的标杆、榜样力量,也有利于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引导和影响周边群众向上向善,积极进取,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三、乡贤文化培育途径探索

(一)政府主导,分类选拔和激励

新乡贤的诞生,有时代性的要求及现实产生的必然性。而充分培育和挖掘新乡贤,形成一种持续而稳定的乡贤文化,首先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和推动。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有很大改变,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民情民意表达和宣泄有了新的渠道,传统的“堵”和“控”的方式很容易引发舆情事件。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转变思维,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及基层管理上,采用法治规范性约束和德治柔性处理的方式,通过培育新乡贤,创新基层管理和服务方式。

新时代新乡贤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这尤其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创新思维,其中分类分层次进行新乡贤的认定和选拔,是一种现实而又突显智慧的方式。无论是返乡的企业精英、知识分子、技术类人才,还是各行各业的能手,还是好人好事、慈善典型等,可以进行充分的信息采集和资料库建设,通过开展定期选拔活动进行认定、表彰、宣传和激励,形成常态化的有效机制,新乡贤层出不穷,乡贤文化才会形成广泛的社会效应,长期性的发挥积极影响。

(二)挖掘民间人才,重塑乡土精英

乡村本身是由亲缘、地缘、家族等社会网络形成的共同体。乡村社会关系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属性。新乡贤不但可以从“返乡”人员中来,更多的其实就根植于乡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而且时代变迁,乡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绅”,其含义和范畴可以更为宏观和扩大。

在乡村民间,各行各业乃至道德层面,都有出彩者。应该充分挖掘民间人才,比如说农村企业的优秀创业者,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播者等等。浙江绍兴民间人才“万人计划”,在2013年开始实施,从老百姓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文艺中寻找优秀人才,比如农艺师、建筑师等,并进行星级评定,一方面是对民间人才的一种身份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发挥其榜样和示范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相互学习和尊重的乡村乡风。而且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应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寻找道德层面的榜样并加以宣传、推介和激励,重塑乡土精英,发挥道德模范作用,重筑乡村文明之魂。

(三)建立乡贤群体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基层社会组织的建立是乡贤文化培育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成立各级乡贤会、理事会的方式进行活动。乡村各类事务,尤其是公共事务繁多,乡贤会可以在文化教育、对外宣传、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通过乡贤会,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各类乡规民约,形成良好乡风。

早在2001年,浙江上虞就成立了乡贤研究会,其任务是挖掘家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地方发展。

另外成立群体性组织或者研究性组织,也有利于总结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地方人文精神,寻找新乡贤典型,讲好新乡贤故事。在新时代信息传播中,通过多种途径对新乡贤、乡贤文化进行传播和宣传,逐渐形成凝聚人心的力量。

以“生态为基、村民为本、产业为核、文化为魂”的新型文化——“新乡贤”文化[3],其价值不但在于乡村文化复兴和重塑,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基层善治带来新的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乡贤文化的重构和培育,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的重构,推动了乡村社会的治理,值得我们更多地探索和推广。

猜你喜欢
乡风乡贤培育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乡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