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小宝卷初探

2018-03-29 23:23王金甫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宝卷凉州小宝

王金甫,黄 靖

(1.靖江市非遗保护中心;2.靖江市文联,江苏 靖江 214500)

当下活态传承的宝卷之中,凉州小宝卷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现象。历史上并无“小宝卷”之说,地方学者在搜集整理宝卷时,为区别于讲唱结合的长篇故事宝卷,将源于宝卷而又相对独立,在凉州地区广为传唱的“小调”命名为“凉州小宝卷”。它与河西宝卷的支脉凉州宝卷有着血缘亲情,但在河西走廊却是孤立的个案。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流布于青海东部农业区的青海嘛呢经,居然有若干与之同名的卷目,文本多有相似相通之处。

2017年5月,笔者赴甘肃省武威市,实地考察凉州小宝卷。本文试图综合田野调查的成果,对凉州小宝卷生存发展状况作初步探究。

一、 凉州小宝卷的内容和形式

凉州小宝卷,俗称“道歌子”,乃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广为流传的富有宗教意味的民间口头艺术。凉州小宝卷以口口相传为主,也有少量抄本流传于世。“抄”,民间俗称“打”。“打一个道歌子”,意为“抄写一个小宝卷卷本”。

(一)卷目曲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凉州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乡间搜集整理小宝卷凡五十种,2012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凉州小宝卷》,卷目如下:

001《贫和尚》002《正月里(十二月)念佛》

003《五更修行》004《五更拜佛》

005《熬茶》006《哭五更(一)》

007《老母哭皇台》008《十绣黄莲花》

009《葫芦经》010《五更坐禅》

011《高高山上点明灯》012《十二月拜佛》

013《八卦歌》014《逍遥词》

015《货郎卖道》016《十二炷明香》

017《三藏五更修行》018《枣儿经》

019《五更词》020《十二月学道》

021《哭五更(二)》022《百字真经》

023《五个茶碗》024《老母赏花》

025《十二月修行》026《九品莲花》

027《观音菩萨降谕》028《八瞧词》

029《八方词》030《五更回头》

031《吃斋词》032《白鹤词》

033《聂婆婆修行》034《十盏灯》

035《度世船》036《桃树儿词》

037《十二时辰上舟词》038《五更月儿词》

039《金藏花修行词》040《三姑娘修行》

041《十样好》042《青牛词》

043《织手巾词》044《道情源流歌》

045《无根树解》046《三十六不得》

047《十二月采茶》048《杨柳经》

049《十二上香》050《香山修行词》

演唱小宝卷的曲调,人们习惯以“小宝卷”命名,至今仍流行于世的有二十多种,曲目如下:

001【贫和尚】002【十二月念佛】

003【五更修行】004【五更拜佛】

005【熬茶】006【老母哭皇台】

007【十绣黄莲花】008【葫芦经】

009【五更坐禅】010【高高山上点明灯】

011【八卦歌】012【逍遥词】

013【货郎卖道】014【十二炷明香】

015【三藏五更修行】016【枣儿经】

017【五个茶碗】018【观音菩萨降谕】

019【八瞧词】020【度世船】

021【观三姑娘修行】022【十二上香】

这些活在民间的曲调,经常唱的有十几种。口口相传,世代承袭,并无曲谱。

(二)基本构成

凉州小宝卷由三部分构成:(1)独立成篇的富有民间宗教意味的小曲,此为凉州小宝卷的主体。如《三藏五更修行》《五更拜佛》等。(2)截取凉州宝卷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唱段。如《观音菩萨降谕》选自《鹦鸽宝卷》。(3)依据典型的修行成圣的宝卷故事编写的民歌。《观三姑娘修行》《香山修行词》等属此类。

(三)主要内容

这些小宝卷,围绕“修行养性”的主题,突出了以下内容:(1)劝人修行的道德说教。比如《哭五更》(一),记述一亡魂,途经望乡台、鬼门关、枉死城、奈何桥,亲历“阴间刑法狠”“后悔”“行恶者没善”,从一更哭到五更。(2)吟咏自我修炼的过程。如《枣儿经》,以“正月里枣儿发芽”到“十二月的枣儿成熟了”为比兴,发自肺腑地赞叹“我为修行听佛法”“丢家”“丢儿女”“受饥寒”“吃长斋”,最终“我为修行放光明”的圆满功德。(3)讴歌修行成圣的神仙。代表作有《观三姑娘修行》《十二月拜佛》。如果说前者褒扬的是个体,而后者则颂扬了三公主、邱长春、王重阳、(韩)湘子、目连等神仙群体“真实修行受煎熬”“同赴龙华大团圆”。(4)批判六根不净的俗人。既有抽象的伦理批判,更有对诸如聂婆婆这样反面典型的嘲讽和鞭挞。

(四)形式

凉州小宝卷通常是无伴奏演唱。近年来,赵旭峰领衔的“天梯山民间艺术团”在天梯山石窟景区为游客表演时,常常用简板、藏子(碰铃),有时甚至用大钹伴奏。演唱可一人独唱,或低吟浅唱、或放声高歌;也可两人对唱、众人合唱。其唱法,或者说演唱风格有三种:

(1)民歌唱法。《度世船》虽散发着浓郁的民间信仰色彩,但它被人们唱出了民歌味儿。

混沌初分有世界,二位菩萨造法船

我问法船有多大,十万八千还有零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

东至东洋东大海,南至南海普陀山

白猴玩耍水面来,鹦鸽放声串芝莲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①赵旭峰《凉州小宝卷初探》,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9页。其中“哎嗨呦……哎嗨哎嗨呦!”据现场录音整理,出版的文本无文字。

那句“哎嗨呦……哎嗨哎嗨呦!”怎么听怎么像民歌。

再看这首《逍遥词》,其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格调,活像儿歌。

一二三来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不离十,十九八七五

颠来倒,倒来颠,万法归一

这山看着那山高

那山上长着个好香桃

青的爱杀人,红的无价宝

师父们吃一个,长生永不老

不老不老真不老

学一个陈抟大睡觉

要见吕洞宾,还得张果老

赵彭祖活八百,还嫌岁数少[1]29

……

(2)念卷唱法。河西走廊将宣演宝卷称之为“念卷”,其基本形式是一人讲唱,众人和佛(俗称“接卷”“搭佛”)。

或是受大宝卷宣演艺术的浸染,或是因有些小宝卷原本脱胎于某种大宝卷,与母体断脐时留下了和佛的“胎记”,小宝卷讲唱中和佛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三藏五更修行》,此印记便十分明显。

唱:一更里修行上蒲团

孙悟空压到了五行山

女妖精把身缠

手拿上金箍棒打妖精

降了妖精取真经

一路保平安

和:阿弥陀佛呀

一路保平安

唱:二更里修行六贼反

猪八戒通过了渭黎关

海底里往上翻

眼耳鼻舌身意闭

拿住六贼过玄关呀

才得到灵山

和:阿弥陀佛呀

才得到灵山[1]37

……

(3)嘛呢经唱法。此说未必确切,但非如此难以区别于前两种唱法。有部分小宝卷不仅名儿与青海嘛呢经部分卷目相同,而且唱至最后缀一句或两句“六字真言”:“哎——唵嘛呢叭迷吽”。遗憾的是,此唱法濒临失传。所幸《凉州小宝卷》收录的《十盏灯》,结尾处留了两行“唵嘛呢叭迷吽”,是为遗韵。赵旭峰说,凡“和佛”的小宝卷均不缀“六字真言”。这里,有必要对多才多艺、热心抢救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赵旭峰作一简介。

赵旭峰,笔名碧芜,1961年11月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自幼受宝卷文化滋养,酷爱绘画和文学。他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近百篇,著有长篇小说《龙羊婚》;还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凉州宝卷、小宝卷与地方小调、民歌二十余万字。近年来,他在天梯山石窟临摹壁画,并志愿当讲解员,组建“天梯山民间艺术团”,现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卷)传承人。

二、 凉州小宝卷的基本特征

广义上讲,凉州小宝卷可划归民歌民谣的范畴,但它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歌民谣;同样,它虽被冠以“宝卷”之名,亦非本来意义上的宝卷。质言之,它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

(一)篇幅短小,一唱到底

凉州小宝卷之“小”,是相对于大宝卷而言的。“韵散相间,讲唱结合”乃宝卷的传统文体,尤其是那些有人物、有情节的宝卷,无不秉承这一文体传统。凉州小宝卷有的也有人物,但无完整而曲折的情节,无需大段大段的铺叙,因而,省去叙事的道白,全文均为适宜吟唱的韵文,从头唱到尾。篇幅短小,最长的《道情源流歌》,也只有78行,大多数卷目仅十几、二十行,便于乡土社会文盲、半文盲的信众记忆、传唱。调查中给我们演唱的四位妇女,年龄均五十岁以上,三个小学文化,一个文盲,不用卷本,张口便唱,顺溜得很。她们说:“短,好记嘛。听几遍就能记下。”

(二)劝人修行养性

贫和尚倒有一个象牙床

古佛请到床中央

吃着娑婆米,口内念弥陀

唱的是皈依大道歌[1]8

这是《凉州小宝卷》开卷第一首《贫和尚》的第八段。唱的是一位穷和尚神道道地高唱“大道歌”苦修经年,“躲过阎君的地狱灾”。或许,这便是凉州小宝卷俗称“道歌子”的佐证。

还有那首《度世船》,堪称凉州小宝卷的代表作,颇有几分“禅味”,宣扬了 “法船度世”的理念。从一船到十船,度的是神仙,劝的是世人。告诫人们“度你上船你不上/推了今年推明年/有朝一日船开了/想前容易后悔难”[1]80。世俗之人之所以迟疑犹豫,皆因贪图功名富贵。于是,进一步劝导,“世人好比采花蜂/功苦到头一场空”;而且不是一般的“空”,而是一切皆“空”。“ 天也空来地也空/日也空来月也空/山也空来水也空/年也空来月也空/君也空来臣也空/父也空来子也空/娘也空来女也空/兄也空来弟也空/庄房田地一齐空/有人悟开空空意/金银财宝一齐空”。最后进一步强调,“高宗玄宗与霸王/尽抛白骨在江中/古今多少英雄汉/死后身归黄土中/劝君看破名和利/时时栽培心上土/不贪名利心不迷/自在逍遥学神仙”[1]80。

身居世俗社会,想满目皆“空”,“苦修本身”,没一点信仰还真不行。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严兰庆等老妇,她们不只是嘴上唱唱,而是心中有佛。她们信佛不像虔诚的居士那样皈依、斋戒,而是家里供奉观音等佛神,每日早晚三炷香。上香、跪拜时唱小宝卷。唱得最多的是《五更拜佛》《五更修行》《十二炷明香》。不忙则唱完,若是忙,特别是孙儿、孙女吵闹,则唱多少算多少。为便于读者理解,特将《五更修行》原文照录:

一更里修行要修行

意马不定跑西东

心猿拴在双林树

泥牛汲水上昆仑

二更里修行炼先天

婴儿姹女站两边

金翁黄婆穿仙衣

阴阳调和得团圆

三更里修行没睡着

因怕六贼扰乱我

拿起个坚心念弥陀

下苦修行有利功德

四更里修行天渐明

双林树下苦用功

文烹武炼三荡忍

昆仑顶上放光明

五更里修行拍手笑

一步功夫谁知道

铁树莲花闯开了

念佛的人儿赴蟠桃[1]6-7

所谓“五更修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一更修行到五更,而是寓意修行的过程,一个“静心”“坚心”“苦修”的过程。修行期间得克服、排除诸如仇恨心、贪念、妄念、执念、怨念等心里的恶魔,小宝卷呼之为“六贼”的干扰,坚定信念,“下苦用功”。

为强化劝导效果,凉州小宝卷在一唱三叹、循循善诱的同时,还推出了正反典型。它热情讴歌三姑娘贵为公主,“看破红尘”“花园修行受苦难,引导世上归虚无”的圣迹。而与其形成强烈反衬的是活到九十九的聂婆婆,贪恋“荣华富贵”,每日喝酒吃肉不忌口,到头来“一副棺材到土丘”,被阎王打入“胎卵湿化”中,来世变为牛马畜生或飞鸟虫鱼。

(三)深受老年妇女的喜爱

某种意义讲,宝卷是妇女文化,不仅卷本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妇女是信众的主体。凉州小宝卷秉承了这一传统,赢得了众多老年妇女的青睐。她们唱小宝卷除了“娱乐、高兴”外,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缘由。

首先是信仰。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妇女,信仰的内容十分丰富。即便表面上标榜信佛,而心中崇信的神祗多元而杂乱,但凡佛神、道神、鬼神、俗神,只要能满足她们心意民俗的需要,都信奉、祈求。有的家里还供奉毛主席呢。她们心地善良,终生劳碌,相信心善而修行者来世必有好报。即便不成仙成佛,也能免受地狱之苦,托生富贵人家,或成大富大贵之人,俗称投个“好人身”。凉州小宝卷劝人向善修行,正切合妇女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其次是生活空间。儿女们,有的连同老伴一起外出打工,家里仅剩老妇和孙辈,倘孙儿、孙女上学,白天进进出出孤身一人,生活空间显得仄逼而空虚。于是,借助歌唱来打发时光充实内心。或独自低声吟唱,或以孙儿为对象演唱,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集体的歌唱中拓展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

再次是审美愉悦。乡村妇女读书不多,但不等于没有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日子一天比一天宽心。作为家庭主妇,她们无须为柴米油盐操心忧愁,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寻求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乡韵醇厚、怡人养心的凉州小宝卷就成为她们的首选,在求得精神慰藉的同时,也获得审美愉悦。

(四)富有生命活力

凉州区有37个乡镇,凉州宝卷流行于南部山区的张义、郭村、黄羊、谢河、韩佐、新华、金塔、金山、康宁等九个乡镇。而凉州小宝卷遍布全区。用赵旭峰的话说,凉州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小宝卷,且历久不衰。显然,小宝卷更具生命活力。

任何一种民俗民间文化样式,信众愈广泛,生命力愈旺盛。这就如同商品,愈受消费者欢迎,市场潜力愈大。当下会念大宝卷的凉州人寥若晨星,而热衷于唱小宝卷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小宝卷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比如短小易记,再比如优美动听,等等。但根本在于它更多地承载着民间信仰。

“信仰可以理解为出于对某种主张或鬼神、自然的信服或尊崇,不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影响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自古以来,中国妇女的信仰内容较为丰富,由于其所接触社会的思想、文化等条件的限制,她们的信仰有着自身的特点”[2]1。凉州妇女的信仰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将唱小宝卷视同佛、道做早课、晚课。同时,受小宝卷潜移默化的熏陶,自觉地修身养性,净化灵魂。于是,小宝卷在乡土社会便具有一定的神圣性。或许,这便是小宝卷生生不息的生命潜能!

三、 同源同流:凉州小宝卷与凉州宝卷

因鲜有文字记载,目前无法考证何人何时将宝卷传入凉州,传入时大宝卷与小宝卷是合为一体?还是“孪生兄弟”?还是像母子那样,孕育于流转变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小宝卷便由大宝卷的母体分离出来,逐渐成长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大、小凉州宝卷同属河西宝卷一脉,其本源是明清年间的民间教派宝卷。

车锡伦先生“‘明清民间教派和教派宝卷(经卷)在甘肃专区的流传’ 的研究,证明了‘河西地区的民间念卷和宝卷与内地(特别是北方念卷和宝卷)同源同流的关系’”。他认为“民间教派在河西宝卷的起源和传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3]157与河西宝卷血脉相亲的凉州小宝卷,至今仍残留着民间教派宝卷的遗传信息。在《九品莲花》中,从四品到六品,连续三次提及“老母娘”。

四品莲花成两双

花心里站的是老母娘

诚心弟子一炷香

老母拈花来探望

五品莲花两双半

花心里坐着老祖母

拜佛求道诚心意

子牛邸西教考意

六品莲花成三双

昆仑顶上认亲娘

一家焚香在佛堂

拜望家神老母娘[1]58-59

《五更词》则更为明确,仅以“五更”为例:

五更鼓儿天,五更鼓儿天

善人真在睡梦间

无生母发慈悲,普度大寿圆

无生母发慈悲,普度大寿圆

翠莲为修行,悬梁丧残生

何仙姑为修行,臭名天下传

三公主为修行,白雀寺被火焚

三公主为修行,白雀寺被火焚

叫了一声天,哭到了五更天

观音老母驾法船

好好把佛念,回家见娘面

好好把佛念,回家见娘面[1]43

“老母娘”“无生母”指“无生老母”。据南京艺术学院孔庆茂教授研究,“无生老母,又称无生母、无生奶奶、老无生,是宋元以后民间宗教所创造出来的女神,是一个来自民间的世界最高神。她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明清两代的民间宗教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奉无生老母为最高神。”[4]1毋庸置疑,小宝卷与大宝卷同源。至于同流,即在同一的时间、空间传承发展,主要表现为:(1)共同的人文环境成为大、小宝卷赖以生存的肥田沃士和阳光雨露。(2)共同用凉州地区的方言演唱,成为凉州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3)共同与底层百姓的生活相融合,成为凉州人的文化根脉和文化基因。(4)共同倡导修身养性,引导民众向善修德,淳化民风。

当然,既分“大”“小”,区别难免。除了篇幅、文体、宣演形式的不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小宝卷拥有更为广泛的信众和更强的生命力。

四、 同源异流:凉州小宝卷与青海嘛呢经

笔者曾两度赴青海调查青海嘛呢经。因而,当凉州人给我演唱小宝卷时,颇有似曾相识之感。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凉州小宝卷与青海嘛呢经渊源颇深。

这种渊源首先体现在人文地理和人口迁徙上。据赵旭峰讲:“凉州与青海的联系,最早在东晋晚期,即武威历史上的‘五凉时期’,南凉王秃发兀孤由凉州迁往西平和乐都,后在乐都建立首都,后来北凉攻占西平,即西迁人到凉州。现在居住在天祝哈溪一带的人,据当地老人讲,一部分是明代晚期从西宁迁过来的。具体路线是哈溪到青海互助的山路,叫双龙沟。直到今天,许多祖居哈溪的人还自称‘西宁人’”。

为证实凉州小宝卷与青海嘛呢经的关系,笔者特将《凉州小宝卷》的目录发给时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的李言统。经李言统初步鉴定,同名卷目有十首:《五更词》《枣儿经》《十二月拜佛》《十盏灯》《织手巾》《哭五更》《十二盏明灯》《五个茶碗》《五更月儿词》《熬茶》。那么,这些同名卷目,乃至整个凉州小宝卷和青海嘛呢经,谁是源?谁是流?具体说,是由凉州传青海,还是由青海传凉州,抑或在同一时期由不同的路径传入,在各自的地域率性发展亦未可知。因无据可考,不敢妄断。所幸当代学者对青海嘛呢经的源流有深入的研究。

“清康熙以后。政府严厉镇压邪教,追索他们使用的经卷并予以销毁,各地秘密布道的教团开始刊印一些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宝卷或劝善文之类的宝卷,这些宝卷也一度流行到青海地区,受到当地盛兴的藏传佛教的影响,内容中加入了‘六字真言’。”[5]令人惊异的是,部分与青海嘛呢经同名的凉州小宝卷,多次出现“六字真言洪福大”“一念嘛咪早回家”之类的句子。

这里的“嘛咪”,应为藏语“嘛呢”的变异,亦即“六字真言”,“指唵、嘛、呢、叭、迷、吽六个字,又称‘六字大明咒’,在藏传佛教地区家喻户晓。六字真言为密教重要咒语,又称观世音菩萨心咒。……意为‘归命莲华上之宝珠’。依密教所传,此六字系阿弥陀佛见观世音菩萨而叹称之语,被视为一切福德、智慧及诸行的根本,为藏传佛教地区家喻户晓之真言,在汉族佛教地区也相当盛行。时无量光佛谓大慈悲者圣观音藉此真言,以关闭六道生死之门。即‘唵’能闭诸天之门,以白色表示;‘嘛’能闭修罗之门,以青色表示;‘呢’能闭人间之门,以黄色表示;‘叭’能闭畜生之门,以绿色表示;‘迷’能闭饿鬼之门,以红色表示;‘吽’能闭地狱之门,以黑色表示。故此六字能令六道空虚。”[6]凉州小宝卷引用“六字真言”,表明其亦曾受藏传佛教的影响。

可见,凉州小宝卷、青海嘛呢经与明清宗教宝卷和藏传佛教均有血缘关系。

凉州小宝卷与青海嘛呢经虽然同源,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属‘同源异流’,即都源于民间宗教在西北的传播,但在长期的发展中,根据不同的地方文化环境,融合了不同地方文化特质,从而形成了目前不同的文化特点。”[7]61两相比较,差异甚殊。

1.名儿。不管怎么说凉州小宝卷还保留了“宝卷”的名号,而在青海东部,百姓们只知“嘛呢经”,不知“宝卷”。这是因为,“元末明初,青海东部就成为藏传佛教统治地区。特别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以后,这一地区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祥地与主要传播地区。”“当宝卷传播到青海,在所传途径和所到之处,不能不受当地藏传佛教的影响。再者,在当时清政府对民间秘密宗教和其传教文本宝卷的高压态势下,宝卷急需改变其本来的面目,从而地域化为当地的一种民间宗教,获得一种合法的身份。”[8]39于是,宝卷在青海彻底本土化了。或者说,被当地强势文化所同化,演变为宝卷的变体——青海嘛呢经。

2.内容。在流转中变异,是宝卷生存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论是青海嘛呢经传自凉州小宝卷,还是凉州小宝卷传自青海嘛呢经,在千里辗转的过程中,仅记忆的误差便足以令其内容增删、颠倒,至于凉州和青海东部的文化差异,更令凉州小宝卷和青海嘛呢经个性毕现。这种个性,既体现在音乐和宣演模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

日前,李言统给笔者发来《熬茶经》《茶碗经》《葫芦经》《念佛经五更词儿》等四种与凉州小宝卷同名的青海嘛呢经。现选两种同名卷本进行比较,且看《熬茶经》。

有儿女领赤子去对合同

谁捎书谁传法谁是引进

在谁家跪佛堂收过愿人

哪一年哪一月表名挂号

哪一年哪一时一线穿针

搭上槎对上号归家认祖

归了家认了祖容许纳身

喝茶的木桌儿一令台

吃茶的瓷盘儿八卦盘

头一掺下了个石金丹

一转一转上了天

第二掺下了个红莲花

叶儿上坐的是菩萨

第三掺下了个灵芝草

杆杆儿老来叶叶儿嫩

——凉州小宝卷 《熬茶》[1]10

善人到了善人家,

我与善人5道话。

拉开步毡请坐下,

我与善人熬仙茶。

口说熬茶身不动,

怀里抱着小冤家。

冤家哭着放不下,

摘个仙桃他玩耍。

昆仑顶上去担水,

双林树下去行柴。

2里倒上四海水,

灶火架上无烟柴。

熬茶2里熬仙茶,

洞庭湖里6秒5,①“2里”“6秒5”,抄本原文如此。——笔者注

下的茶叶是金丹,

一转一转旋上天。

头茶熬的是蟠挑,

喝茶仙人就来到。

一茶熬的是莲花,

莲花心里坐菩萨。

二茶熬的是灵芝,

叶叶嫩来杆杆老。

摇茶的勺儿是香龙木,

喝茶盅儿白莲花。

端茶的盘儿八卦板,

放茶的棹儿灵台山。

男子喝了成罗汉,

女子喝了转菩萨。

吃了饭来喝了茶,

后人收礼享荣华。

多谢饭来多谢茶,

多谢熬茶女菩萨,

你们坐来我们散,

幡桃会上再团圆。

唵嘛呢叭迷吽。

——青海嘛呢经《熬茶经》

乍一看,真是徒有其“名”,仿佛两顶同款帽子下站着不同的两个人。但细一琢磨,此二人应为远房宗亲,血管里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不但秉性相通,均念念不忘劝人“真修”,而且承袭了诸多相同的元素,比如,“金石丹”“灵芝” “莲花”,等等。有的连唱词都相差无几。如凉州小宝卷的《熬茶》唱道:“头一掺下了个石金丹/一转一转上了天/第二掺下了个红莲花/叶儿上坐的是菩萨/第三掺下了个灵芝草/杆杆儿老来叶叶儿嫩”。而在青海嘛呢经里,则唱成“下的茶叶是金丹/一转一转旋上天”,“一茶熬的是莲花/莲花心里坐菩萨/二茶熬的是灵芝/叶叶嫩来杆杆老”。但整体而言,“同者”少,少得可怜;“异者”多,多得“面目全非”。

再看《茶碗经》。

五个茶碗

一个茶碗一朵花

吃斋念佛根扎下

两个茶碗两条龙

二龙戏珠进佛门

三个茶碗三面黄

凤凰落在了紫金堂

四个茶碗四朵花

请我师父讲道法

五个茶碗五字魁

无字真经一条根

金鸡三唱心里明

洗手忙跪在佛面前

点灯为了过金桥

上香为了生死的路

过了金桥八百里

不知道生死在哪里

去春身受血狮哇

来春脚蹬白莲花

六字真言洪福大

一身的过错缕续(陆续)儿化

一盘素珠一百八

一念嘛咪早回家

西方道路长又宽

早去西方把佛见

佛家门里没人走

我跟老母不回头

——凉州小宝卷[1]50-51

茶碗经

一个茶碗里面花

吃斋念佛扎根芽

今日过了清点会

一点一佛二菩萨

两个茶碗两面红

混混裂裂两条龙

二龙戏珠两面站

我请师傅把道传

传道容易受道难

昼夜用功不时闲

三个茶碗里面黄

黄黄裂裂有凤凰

凤凰不落金宝地

凤凰端易落金堂

——青海嘛呢经

这两种同名卷本的差异十分明显。在凉州名为“五个茶碗”,传呀传,到青海只记得三个茶碗,26行打对折,仅剩下13行,名儿改为“茶碗经”。能记住的词儿尽量保留,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吃斋念佛扎根下”成了“吃斋念佛扎根芽”,这“下”与“芽”应为方言口误。而“二龙戏珠进佛门”变成“二龙戏珠两面站”,诸如此类,则为记忆之误。

凡此种种,实为源同而流异的生动演绎。

3.表现形式。嘛呢经乃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宝卷要想在青海东部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必然会主动融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之中。即用吟诵经卷的方式歌唱宝卷,并伴之以“升幡”“开经”“念经”“送神”等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而流播于凉州地区的小宝卷,演唱时无任何仪式。尽管早晚上香时唱小宝卷形同“仪式”,但非为小宝卷,而是信佛的妇女表达对神明的礼敬。

4.活动方式。凉州小宝卷和青海嘛呢经的信众主体均为老年妇女,但二者的活动方式大相径庭。青海人称念嘛呢经的奶奶为“嘛呢其”,她们有松散而自由的组织“嘛呢会”,初一、月半集中到村庙活动,平时在家每天清晨上香念嘛呢经,有时还应邀去乡邻家念嘛呢经超度亡人。在凉州,唱小宝卷虽然也有“念经”的意味,但本质上不是“经”,而是“歌”,信众既无组织,也不去村庙,更不荐亡,而是以自娱自乐、修身养性为主。

五、 凉州小宝卷的历史源流值得探究

历史上并无“凉州小宝卷”一说,是赵旭峰等几位地方学者在搜集整理宝卷时,为区别于讲唱结合的长篇故事宝卷,将源于宝卷而又相对独立、广为传唱的“小调”命名为“凉州小宝卷”。将讲唱结合、有故事情节的长篇宝卷命名为“凉州宝卷”,只唱不念的命名为“凉州小宝卷”。但无其“名”并不意味无其“实”。俗称“道歌子”的“小宝卷”不仅在凉州数量多、流传广,而且与相邻的青海嘛呢经有割不断的血脉亲情。质言之,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的视域观照,这种流播于民间的为“修行”而唱的小曲长期客观存在。

透过历史的烟云,溯望来路,凉州小宝卷的历史渊源是否可追溯至明清年间民间教派宝卷的“时兴小曲”呢?

“明清教派宝卷同前期佛教宝卷和后期民间宝卷在演唱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在每个固定的演唱段落的末尾加唱流行的‘时兴小曲’。这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在早期的北方民间宝卷中尚有保留,但很快就消失了。”[9]162谁知今日之凉州,演唱宝卷加唱“小曲”之风犹存。当唱大宝卷的念卷先生累了,会“中场休息”,由民间爱好者唱几首有文人气息的古典小曲,以活跃气氛,谓之“坐场子”。凉州宝卷传承人赵旭峰、李保善敲着简板、“臧子”为我演唱了两首,头一首《小景调》典雅而文气,第二首《八扇围屏》通俗而质朴。虽难以推断此曲与古之“小曲”的关联,但原文照录不无裨益。

小景调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呀说遍地里生云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呀说春色儿可人

春可人,花有荫

我请姑娘望新春

养一养精神

绿树荫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呀说好一派风光

水晶帘动微风起

一架蔷薇满园香

呀说夏日子天长

夏日长,何必忙

我请姑娘到书房

歇一歇荫凉

暑退清风觉夜长

蝉声不住送秋凉

呀说桂子儿飘香

山川满麦黄花绽

燕过南楼思故乡

呀说眼泪儿汪汪

泪汪汪,悲秋凉

我请姑娘上曲廊

坐下了商量

雪尽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呀说一片儿寒霜

借问梅花何处有

风吹一夜满关山

呀说地冻了天寒

地冻寒,朔风凉

我请姑娘围炉旁

对酒儿喧谎

八扇围屏

第一扇扇围屏焦

华容道等曹操

汉关王的大刀战过了英雄好汉

第二扇扇围屏青

汉王爷封昭君

毛延寿的龙笔描画了昭君

第三扇扇围屏红

白袍去征东

走马射箭扎过了老营

第四扇扇围屏黄

八王爷福无疆

力逼着那个楚霸王赴乌江

第五扇扇围屏花

五郎要出家

宋王天子留不下他

五台山上学佛法

脱掉了那个细衣

斜搭上袈沙

第六扇扇围屏蓝

吕布戏貂蝉

风仪那个亭上戏哩嘛戏阴阳

第七扇扇围屏白

王三把贼做

少将军的门卫谁人躲得过

第八扇扇围屏全

刘海撒金钱

金钱畜水池

鱼肚儿翻浪细撒了金钱

类似以上之曲,当地称之为“文人唱调”,并未列入“凉州小宝卷”,只是作为一种小曲在民间流传。

“小曲,在明代或称作‘时兴小曲’‘时尚小令’‘时调’‘时曲’等,在清代文献中又称‘小唱’‘俚曲’,是明清时期的民间流行歌曲。当代学者又多称之为‘俗曲’。”车锡伦先生在各地阅卷,“集得使用小曲的明清教派宝卷52种”和“它们使用的曲调共232种”。[9]162-163值得关注的是,时下的凉州小宝卷是明清民间教派宝卷“时兴小曲”的嫡传,还是变异?如今流行的凉州小宝卷的曲调是古典曲牌的传承,还是源自凉州民间音乐?甚或凉州小宝卷与历史上的“时兴小曲”毫无关联?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证探究。

凉州小宝卷是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窃以为,小宝卷可做大学问,笔者限于功力,仅以此初探就教于同道。

猜你喜欢
宝卷凉州小宝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最爱凉州面皮子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凉州七里十万家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最后一名
酒泉宝卷:枯萎的莲花寥落的梵音
鱼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