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道如何选定报道主题

2018-04-01 23:16黄晓玲
数字传媒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家风内蒙古

黄晓玲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主题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主题报道是忠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重要指示精神的举措。

一、主题是主题报道的灵魂

主题报道就是在预设的主题之下,采制、刊播的报道。可以说这样的报道在采制之前就已经主题先行,可想而知,主题对于主题报道的重要性。用灵魂来形容主题对于主题报道的重要性,丝毫不为过。一流的主题报道是可以做到将国家意志和传播效果统一起来的,能尊重事实、符合传播规律,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报道的主题传递给大众。

问幸福、问爱国、问家风,谈理想、谈青春、谈追求,说“两会”、说爱心、说时间……从2014年开始,每逢节假日或者特别的日子,央视新闻中心总能抛出一两个海采报道吸引观众眼球、引发社会关注。这背后,每一个海采报道的问题是怎样制定的?近百路记者是怎样完成海量采访的?呈现在荧屏上的短暂画面背后凝练了幕后人员多少的心血?

2014年春节,央视新春走基层推出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从年初一到年初八,这组重要报道在《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连续播出,央视《朝闻天下》《共同关注》等栏目还播出了加长版。节目迅速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短短几天,众多门户网站都在醒目位置链接了节目视频,网民点击和转发量数以亿计,仅在“央视新闻”微博中,网友点赞就达60多万条,跟帖评论成千上万。中央领导称赞报道“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段时间,说家风、话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热门话题,广大网民热衷“晒家风、讲家规”。2015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风”的话题上到国家元首,下到普通百姓,都是如此牵挂。

可以说,“家风”这组报道是近年来央视推出的最成功的、最大手笔的社会舆论、新闻舆论引导实践之一。中国经济在长期高速增长中,必然会积累一些社会问题,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入侵,啃食健康肌体,人们为此惶恐不安,忧心忡忡。《家风是什么》透过种种社会乱象,敏锐地捕捉到后面的问题所在:人心思归,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依归。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仅不能丢,还必须在继承与发扬中创新发展。正如这个节目的主创人,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所说:“从‘家风’入手做文章,恰能将中华文化传统精华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巧妙结合,通过观众的参与,传递丰富、朴实、真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二、主题的基本属性

既然主题报道的灵魂在于主题,那如何确定一个好的主题,又如何寻找一个好的主题就成为了主题报道的第一步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任何主题报道的主题都有共同的特征,也就是基本属性。选择、确定主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些基本属性,一般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性。这是主题报道最基本的属性。主题必须是正确的,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性,这不仅是报道成功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这个报道能否刊播的前提。主题报道往往是媒体自主策划,下大气力来推出的重磅报道,刊播后的影响也是呈几何级增长的,如果主题偏了,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报道的导向偏了,会产生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

集中性。每篇主题报道的主题都要集中,只确定一个主题,报道可以有若干个层次,但是结构、素材都要围绕主题展开,在同一个报道当中试图呈现几个主题的做法,只会让主题不突出,面面俱到就会变成面面不到,特别是对于电视等线性媒体,主题集中了,才会让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了解主题,接纳主题,才会有传播效果。

鲜明性。主题报道展示的主题观点必须是旗帜鲜明的。主题鲜明也有助于在做出新闻选择,展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目的更加明确,选择更加恰当的表述方式,同时也能在报道的过程中反观新闻主题恰当与否,最终起到突出主题,升华主题的作用。

重大性。主题报道都要从小处着眼,大处落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切口、大主题。主题不能确定的太小,否则报道很难丰富,也很难产生好的报道效果,主题要有重大的意义,可以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可以是普罗大众关注的热点,可以是当前社会中的热点事件。总之而言,主题报道可以是一篇小文章,但一定要对当前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时代性。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易碎品,这一点对主题报道同样适用,因此,主题报道的主题必然是有鲜明时代性的,是当下正在发生着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脱离了时代,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不能为当下的受众所接受,也失去了记录时代的意义。

三、如何选择主题

选择主题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原则,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种报道形式。这个“中心”就是党委、政府,就是人民;这个“大局”就是国家发展的大局,社会发展的大局,民生大局。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媒体和记者可以尝试从下面几个方向来寻找、确定主题:

(一)从重要会议中找主题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举办的大型重要会议都会释放很多的信息。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地方的两会,就集中了国家和地方对过去一年(如果是换届年则是五年)的总结,对新一年工作的部署。在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是各路媒体和记者的“抢手货”,因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或地方对过去一年发展的评价,也会提出新的一年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作为记者,可以从《报告》中寻找主题,而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发言,也往往会给记者提供报道的灵感,因此认真听会,细致采访,一定能够找到好的主题和好的报道方向。

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党代会,也是新闻主题的宝库。党代会往往会为未来五年的发展确定方向,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和思路,中共十九大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其中,脱贫攻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很快就进入了媒体的视野,纷纷开设相关的栏目、专栏进行报道,这就是典型的从会议中寻找报道主题。

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在十九大上提出来的,但是相对于脱贫攻坚,这样的主题现在在媒体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也为媒体和记者提供了一个好的方向。记者可以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从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动力,构建全新城乡关系,以及让农民获得感更强等方面找主题。《内蒙古新闻联播》推出了《新时代新征程》栏目,聚焦这一主题。

如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南店村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村,产业单一、靠天吃饭是这个村子难以脱贫的根本原因。为了找到脱贫办法,南店村党支部组织了一次党员学习会,学习十九大精神,还邀请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局的扶贫工作组参加。“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为南店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思路。

(二)从领导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找主题

2017年11月,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11月21日,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乌兰牧骑队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报道为起点,快速形成了《内蒙古新闻联播》对于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的新闻宣传热度。围绕总书记重要指示,《内蒙古新闻联播》配发了《永远的乌兰牧骑》评论,提出旗帜不能倒、旗帜不能丢,随后以《勇做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专栏,相继以《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乌兰牧骑:不负嘱托,永远为人民服务》《人民是乌兰牧骑的生命》《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区》《乌兰牧骑:精益求精搞创作做好党的宣传员》《乌审旗乌兰牧骑、创新艺术形式用好作品打动人心》《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扎根草原》为题,报道了全区乌兰牧骑不忘初心,不忘使命,一代代传承红色精神,打造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的感人事迹。加上配发自治区领导李纪恒、布小林对基层乌兰牧骑的调研报道,把落实行动与推进民族文化强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无疑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为全区各项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60年来,乌兰牧骑始终坚定不移地坚守扎根在草原,成为永远盛开在牧民心中的草原文艺之花。报道注重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乌兰牧骑发展的历史足迹,诠释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扎根草原永远为人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新闻报道注重故事性,贴近性,呈现出人物亮点和事件亮点。有德德玛、钢·宝力道等老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奉献故事;有翁牛特旗金吉玛等新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弘扬与传承,他们共同铸就了乌兰牧骑精神,书写了几代乌兰牧骑人的感人故事。《新闻联播》栏目对于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进行了高密度传播,聚合焦点打造了宣传强度。《新闻再观察》栏目11月24日的《永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报道了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以习总书记的回信为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服务广大农牧民。《晚间报道》《草原晨曲》《午间新闻》《新闻天天看》《都市全接触》《雷阵语》《百姓热线》等节目也均有报道。

可以从领导参观考察活动中找主题。领导同志的参观考察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是带着任务去的。活动中,领导根据看到的好做法,好成果,会随时作出工作指示,甚至批示。随团记者应当仔细聆听,并认真采访,挖掘新闻事实内涵,寻找现象背后的故事,并及时转化为报道,让好的典型经验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如果是错误的典型,也可以及时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事情的解决。

(三)从重要时间节点上找主题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节日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内容之一。一年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70周年大庆”等,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有各自特别的文化内涵,是主题报道挖掘不尽的宝库,紧跟时代特点,寻找变化,必定能够找到更好的报道主题。

如内蒙古自治区70周年大庆,内涵就很丰富:2017年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为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内蒙古新闻联播》《新闻再观察》《新闻天天看》《草原晨曲》等栏目,都策划了特别节目,对70周年大庆给予充分的报道,高频次、高密度、高层次的报道,从多个角度展现出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渲染出节日喜庆的氛围,反映出我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未来广阔的前景。70年来,经过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疆的风景描绘的更加亮丽。大庆期间,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通过对节目的精心编排,使电视节目与大庆祥和欢欣的氛围相得益彰,为内蒙古形象的塑造锦上添花。

2017年8月7日至8月11日,新闻报道进入大庆活动重要时段。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各新闻栏目同步推出了以《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专栏,围绕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庆典活动展开全方位报道。中央代表团抵达呼和浩特、庆祝大会的盛况、中央代表团慰问活动、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欢乐与幸福,都即时报道。组合式的新闻报道彰显了聚合、立体特点。紧跟消息报道,加上本台评论,提升报道深度。如《内蒙古新闻联播》栏目,在《中央代表团出席向我区赠送纪念品仪式》的消息后,跟发了评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在《中央代表团离开内蒙古返回北京》的消息后,跟发评论《牢记嘱托一往无前让“模范自治区永放光彩”》,为《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专栏报道画上圆满句号。《新闻再观察》栏目,加大播出密度,增加选题内容,推出了《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与《内蒙古新闻联播》《晚间报道》《午间新闻》等栏目共同构建了全天新闻栏目的整体传播态势。栏目特别策划的《幸福时刻·说吧》之《感受幸福的节拍》《我们的时尚生活》等,以笑脸墙做背景,老百姓自拍讲述自己的幸福和自豪。选题《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带着观众走进“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览”的现场,共同感受内蒙古的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的春华秋实;《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主题策划,展现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的盛况;《牢记嘱托一往无前》关注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习总书记题词的鼓舞下,信心倍增、干劲十足、牢记嘱托、守望相助、团结奋进、一往无前,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全台各频道相关栏目,如《午间新闻》《新闻天天看》《都市全接触》《百姓热线》《雷阵语》《草原晨曲》《这7天》《李乐在说》《体育新闻》《小满广播站》等均有相关报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另外意义上的时间节点,比如“十二五”结束,“十三五”开端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上的时间节点也可以作为主题报道选定主题的依据。2017年,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会同央视,推出系列报道《还看今朝——喜迎十九大特别节目》,选取了内蒙古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辉煌成就作为选题,集中反应了内蒙古70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在全区各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内蒙古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变。这组报道很好地宣传了内蒙古,树立了内蒙古美好形象。

此外,可以从重大新闻事件或者突发事件中找到主题。新闻,特别是重大新闻背后必有新闻,重大新闻事件或者突发大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重大的社会问题,隐藏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甚至还有不可示人的秘密。透过现象追根溯源,深挖背后的原因,从中找到我们报道的主题,这是有深度的主题,也是能够吸引人的主题。最后,可以从民生领域找主题。民生无小事,民生话题,一头连着普通老百姓,另外一头则连着党中央,连着国务院。因此,记者要接地气,认真观察生活,从习以为常的日常小事中,从小事背后的民生视野中,从百姓普遍关心的事情中寻找报道的主题,通常所说的小切口、大主题,在这类报道中最容易做到,也最容易做好,当然,首先还是要把握正确的主题,正确的方向。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家风内蒙古
勤劳节俭传家风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家风伴我成长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爱在内蒙古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