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
——文化综艺节目的新高地

2018-04-01 23:16甄雨晴
数字传媒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小剧场国宝

甄雨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3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70

文物承载着数千年以来民族的灿烂文明,它不只是冰冷的物件,它更是传承着信仰,维系着我们与古人之间奇妙的牵绊,阅五千年沧桑,物华天宝,包罗万象。近期央视一套开创大型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文物为“药引”,展泱泱大国底蕴之深厚,强今人文化自信之底气,是文化综艺的又一次高品质突破。

央视一套在周六晚间黄金档播出的节目《国家宝藏》在网络反响强烈,又一次掀起了文化综艺的热浪。有网友评论说“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华人”。节目集结了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立足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通过不同的守护者和讲述者对国宝以"解说+小剧场"的形式演绎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在欣赏的同时深入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匠心精神,唤起大众对历史文物的兴趣。配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代表的几位馆长的精准评析,与观众在一眼千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那么,这样一档貌似“高冷”的节目是如何被大家认可并接受的呢?

一、严肃科普和轻松娱乐完美接轨

我们需要严肃题材的纪录片,但是得有人愿意看,这就是大众的文化综艺为什么遍地开花的原因。《国家宝藏》不仅仅是“为往圣继绝学”,重温与日月同光的民族记忆,也不仅仅是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它精准把握全民审美,打破了文化综艺高冷的刻板印象,用电视语言在文物与今人之间建立联系,拉近当代与历史的距离,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号召力强劲的明星加持,保证了趣味性却没有过度娱乐化。九大博物馆馆长的评析让节目里每一句话都有理有据。娱乐性和科普性并存,恰到好处。

那些曲高和寡的文物似乎通过电视综艺“活”了起来,触发我们思考:我们的根脉从哪里走来,我们的精神从何处汲取养分,我们的未来,又需要怎样的登高博见。良好的导向使节目具有坚定的信念感,了解文物背后的守护与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才是初心所在。节目中有个镜头相信被很多观众记在了心里。梁家辉说,他1982年在故宫拍戏,游客很少,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几乎走遍了故宫的每一个角落。有一次拍戏的时候,他穿着戏服,一身龙袍,走到太和殿外的城楼上,发现月亮很大,就看见整个故宫的一个剪影。那时候他就在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突然觉得我们和他们前所未有的贴近。

二、文化综艺节目开启新的传播形式

《国家宝藏》的总导演于蕾表示“让更多的人爱上我们民族的历史、爱上博物馆。理想实现的途径,便是奋力熬制出一个更适合大众传播,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达。”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语言,不傲慢不清高。在这档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里,融合了真人秀、小剧场、纪录片等多元形态。讲述国宝的方法很有趣,剑走偏锋,避开了对器物考古数据或历史价值的阐述,而是以流传的记录性和现代的关联性来激活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资源。透过一件件国宝文物,让今人触摸到历史的记忆,大国重器不再遥不可及。目标受众不再局限于文物爱好者,基本受众覆盖了各个年龄段。

(一)文物与人物链接

《国家宝藏》在综艺领域首次以讲述的形式诠释国宝,挑选合适的人物,每一件国宝都有专属的“国宝守护人”,将国宝的前世今生以独有的方式呈现在综艺舞台上。隔着千年与古人对话,观众可以直观感触到恢弘大气的《千里江山图》,集大成者的“瓷母”,传承文字的石鼓,穿过幽暗岁月看见了千百年前的故事,听见了古人的声音。

(二)融合纪录片和综艺节目的创作手法

节目将“小剧场”+“解说”创意组合,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让昔时与今朝、严谨与轻松、宏壮与细腻,以及人和物在这个舞台上碰撞出巨大的能量。纪实的拍摄手法,真实记录了明星与自己守护的国宝“相遇”及受到触动的全过程,为接下来的历史故事演绎呈现出更丰沛的情感内涵。

(三)微型舞台历史剧精准穿插

节目采用小剧场形式,合理演绎史实,更增强了观众对文物理解的画面感。科技感的舞台熠熠生辉,神奇的屏柱变幻多姿,当整个背景被动态的《千里江山图》铺满,那种历史文物从古至今翻越千年而来的庄严感,直击人心。

(四)文化综艺节目突破瓶颈

从成语到诗词、到朗读,再到文博,大众文化综艺给所有人打开一个全新视野。传统文化回归电视,在荧屏如火如荼,大放异彩,进一步丰富了电视节目题材表达。但随着“诗词”和“朗读”节目层出不穷,千篇一律,不免让人疑惑:是否文化综艺是以文化之名行娱乐之实。如果再不完善精进,日渐月染,这条“清流综艺”恐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而《国家宝藏》的诞生为文化综艺又创造了新高度,在央视平台的影响力下,这档文博类探索节目对内,强民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外,树形象,扩大文化影响力。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中国这般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国家宝藏》的成功之下是一份雄浑的大国底气。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文物在中华大地上见证着春去秋来,江山不改,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荣光,今天更应该融入我们的文化自信!诚然,作为一档大众文化综艺,节目自然会选择深入浅出的定位点,这也决定了节目的深度。毕竟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艰深晦涩的理念和冷门的文物知识并不是日常必须,但文物也不能只用来吸引眼球就好,节目结束之后有多少人还愿意继续深入?专业和非专业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解读和呈现中华文明,电视节目的科普之路还很长。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华夏文明五千年之风采,历经沧桑巨变,在世界举世无双、旷古无两。它是艺术创作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继往开来,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小剧场国宝
“国宝”竞拍会
漫话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