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生物复习策略 内化学科思维能力

2018-04-03 04:45黄伟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化解题思维

黄伟明

(闽清县第一中学,福建 闽清 350800)

高考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归纳总结。高中生物面广题难,考前复习至关重要,由于各轮复习又不尽相同,尤其第二轮更要把握精髓,内化思维,提高能力,必须与第一轮复习有机衔接,针对复习后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再讲练,把繁杂的内容进一步思维清晰化、内容凝练化、重点突出化,难点明确化。因此,每个专题都要紧扣本学科高考重难点及热点,建构知识网络,整合知识板块,讲练结合,使学生思路清楚,逐点突破,补好缺漏,拓展延伸,促进记忆内化,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努力提高复习效果。

一、认真研究课标考纲,把握复习备考方向

首先教师要认真比对《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具体的差异,清楚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能力要求,尤其要关注当年《考试说明》中与往年变化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其次认真研究近年全国卷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好题型示例及样卷的指导作用,以考纲为依据进行复习。将教材中有的而高考不作要求的内容明确告诉学生,不做无用功;再则对于《考试说明》未作要求而《考试大纲》列入考试范围的实验,之前没有做实验的应及时补做,对于个别要求层次有变化的知识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拓展。[1]

要吃透高考对生物学科能力考查层次的要求,重点把握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并把这些能力与要求化为可操作的、可观察评估的题目,还要在平时检测中加以落实。

二、优化整合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知识网络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将学科思想和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扎实基础知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复习时,按考纲知识体系,主动建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带着问题回归教材,关注教材中各种图、表等载体,关注教材的生物学事实、现象、概念、原理,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结构功能图等形式构建知识小体系,达到了解事实、内化知识、形成网络的目的。

具体来说可分:一是以重要概念为核心,引导学生生发联想,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如借助“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形成细胞代谢、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变异和生态环境等主干知识网络;并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将知识重新整理归纳,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的生物学知识网络体系。二是按网络的构成形式、复习专题的划分方法,结合学情、教师特长来确定复习方法,以利于扎实掌握各个知识点,且能快速、准确地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并形成学科能力,真正授之以渔。三是在构建网络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求做到:①系统的整体性;②联系的多维性;③概念的理解性;④网络的开放性。让知识点之间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考虑到建构生物知能网络的方法多元化,还要兼顾:①图文搭配法(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②热点追踪法(如生物科技最新动态);③树形拓展法(如生物圈);④流水线法(育种方法与细胞分裂);⑤层层展开法(如基因工程、生态系统);⑥列表比较法(如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⑦关键词发散思维法(如染色体专题);⑧知识内在联系法(如生命活动调节);⑨分类检索法(如遗传类型的识别判断)。其实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同类的知识,也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解读。如生态系统内容,不但可用树形法建构相关网络,也可采取图文搭配法构成立体的生态农业知能网络。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动手构建知能网络的好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内化,构建出多样且适用的知能网络,从繁芜杂乱中解脱出来。

多角度的设计复习专题:①教材知识结构;②以某章节为基点的学科内综合;③以关键知识点为基点的学科内综合;④以某一生理过程为基点的学科内综合;⑤以生活生产实际问题为基点的学科内综合;⑥以生物学发展前沿与教材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基点的探究性课题为切入点进行综合;⑧以实验拓展为核心实践能力的综合。

总之,二轮复习要明确知识网络,掌握基础知识,并在具体问题中加以理解和运用,使得点和点的联系与区别能在本质上加以理解,并注重弄清头绪,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最终让相关问题迎刃而解。

三、重视实验设计能力,理性看待热点问题

众所周知,近年高考对生物实验能力的检测,已从单纯的诵背,上升到对实验思想、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实验分析、设计能力的考核上。因此,实验题目往往成为高考生物试卷中的重头戏。而实验的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却往往是考生最薄弱的项目,故二轮复习中要列为重中之重,应从难从严加以训练。

例如STS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素材往往就用STS问题来组织。即结合国家、社会的主流意识,环境资源和人口、粮食问题,社会发展与科技动态,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乃至艾滋病、疯牛病,SARS病毒,禽流感,核辐射,航空航天,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等现状,让考生予以分析。因此,这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科技社会的热点问题,是生物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复习时,应提醒学生要多关注生产生活实际、科技动向和社会热点等,并会用辩证思维和批判性眼光,能正确且理性地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切勿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寻找热点材料,强调懂得运用生物学知识来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加以应答。这样复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学会从材料问题情境中,如何联系生物学理论知识,找到和生物学主干知识的契合点,[2]抓住要害,深入剖析。

四、适当训练创新思维,内化学科思维能力

高考生物考查的生物学内容常常隐匿于试题情境中,试题信息量大,往往是文字与图形或图表融合。因此,学生理解内化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特别重要。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内化理解有关图表模型内涵,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思维是解析问题的先决条件,复习的过程也是思维清晰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能正确利用课本中的实验题材,来促进学生去内化弄懂实验的原理、步骤、材料、试剂、变量、现象、结果、结论等相关因素与问题,熟识实验思想方法,最终达到理论能联系实际的目的。例如:以酶的功能、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动物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发现、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和鉴定、遗传杂交育种等知识为背景,通过相关的实验实例进行变式迁移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验探究的能力。

要应对高考生物试题对生物学科思想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就必须进行合理的相关训练。但低级训练题会浪费学生的有限时间、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干扰学生思路,误导学生复习方向。一定要根据实际来设计、精选练习与测试题。尤其单元练习更要选准代表性的题目,举一反三,避免隔靴搔痒,真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切忌贪多。再则要帮助学生通过专项和系列、有效的练习,努力提高解题的实效性,并通过精题来明确导向性,突出反馈评价的功能,让学生走出盲目做题,陷入题海的误区。在精选精练中,达到温故知新、提升能力、检测复习成效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使用教辅材料时,应以学校的学情为主导,教师要精心选题,剔除偏、难、怪、错题、超纲题以及陈旧冗余的内容,尽可能自编题,不依赖陈题,不回避经典题。增补缺漏或不足部分的内容。

讲评也是复习中的重要一环。不能就题讲题,要结合通病,切中要害,明确思路,指出方法,为学生创造提供具体思维、显露错误的机会,如质疑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多展示思维过程、多开展实效性讨论等等,让学生在试错纠错中提高规范训练水平。另外,还要重视收集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点,指出错误内因,及时予以讲解订正,实现练一项过关一项。

五、研究试题规范训练,活化迁移提高成绩

认真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类型,进行题组性规范解题训练,注意解题技巧,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①审题:即把握题目中潜藏的主旨,读懂题意,为下一步的展开提供思维的支撑,确保解题的正确。生物审题常用的方法与技巧有:应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找出隐藏的因素、排除迷惑等。

②解析:弄清了题意,再利用已知条件和限定的范围,用恰当的方法,逐步分析展开,寻求正确答案。

③确定答案:在解题时,当完成了审题,寻找答案这两个环节以后,考虑出的答案仍然有可能欠准确(找到的可能只是大致范围,而不是具体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确定答案这道工序,确定出准确、可靠答案,它也是解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④规范答案:向规范要效益,它是将确定的答案写出来的一个解题环节。书写表达如果出现差错,则会事倍功半乃至前功尽弃,因此书写答案是解题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防止在书写答案时写错关键字,一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理解生物专用词的含义;二是在书写答案时,要认真、仔细,在答案做后要养成复查的习惯。

总之,无论析题答题,都要精准巧妙地融合高中新课改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理念,扣准基本观点,做到概念准确,有条有理,分析得当,作答规范,语言简洁,答案准确。使二轮复习备考做到精准把控,注重策略,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巩固提高,落实高效。

[1]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内化解题思维
用“同样多”解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设而不求巧解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用“同样多”解题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