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方言谚语研究

2018-04-03 23:30魏晓菲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单句辞格复句

魏晓菲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方言谚语是流行于某个方言地区的谚语,它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常被人们在口头上使用,是当地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1][2]通过查阅资料和对大同当地人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普通话谚语来说,大同方言谚语的语义特征更加多样、句法结构更加复杂,语用特点也更加鲜明。

一、大同方言谚语的语义分析

大同方言谚语是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从内容层面、概念义层面和色彩义层面来看,大同方言谚语有着不同的语义特点。

(一)独特的语义内容。在普通话谚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农谚和地理谚,它们所涉及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我们日常所熟知的农业作物和天气、节气等。如:

(1)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2)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

(3)草怕严霜霜怕日。

(4)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而大同方言谚语则以地理风物为主要内容,数量较多的就是农谚和地理谚。农谚主要描写大同当地的农耕经验,其中所出现的事物大多都是大同当地特有的农作物。如:

(5)头伏萝贝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菜。

(6)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饿断腰。

(7)立秋糜子四指高,出穗拔节参至腰。

大同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河流稀少,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当地只能耕种一些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耐旱性较强的农作物,例如荞麦,莜面等。大同方言谚语中的地理谚则与大同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有关。这种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单塑造了特色的景物,也使当地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如:

(8)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9)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山顶过。

(10)家有二两醋,不用请大夫。

大同方言谚语用大同当地特有的景物、食物来表达人生道理,展现了当地传统的农耕生活和独具特色的地理风物,反映出了大同悠久的地域文化。

(二)复杂的概念义。概念义又叫主要意义,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意义为基本义,由基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为转义。[3](P39)在普通话谚语中,具有基本义的谚语有很多,但它们大多都只有基本义而很少有转义。如:

(11)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12)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

(13)良医救病,庸医害人。

而大同方言谚语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复杂而又多样的转义。如:

(14)捉鳖不在水深浅,只要碰在手跟前。

(15)没有金钢钻儿,就不要揽瓷器罐儿。

(16)身儿正,不怕影儿斜。

例(14)这句谚语的基本义是在说捉鳖的方法,但从它的转义来看,“捉鳖”是指欺骗人、作弄人,全句都是以骂人者的口吻来说的。例(15)这句谚语的基本义是在说修补坏瓷器的方法,而它的转义则是说没有本事就不要硬出头。例(16)的转义则是在说只要为人正派就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东西。可以看出,大同方言谚语中的哲理类谚语,它的基本义与转义是有联系的,转义大多是由基本义演化发展而来。与基本义相比,转义的启示性和教育意义更加突出。大同方言谚语将人生道理巧妙地蕴藏在方言中,使方言谚语兼具趣味性和哲理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三)丰富的色彩义。大同方言谚语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色彩意义,其中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运用得十分巧妙,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大同当地人民的情感倾向。从感情色彩来看,大同方言谚语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其中中性的方言谚语较少,贬义的方言谚语居多。

褒义的方言谚语一般表达了喜爱、赞扬之情。如:

(17)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18)冬至节教书的。

(19)脸壮儿,吃的胖。

贬义的方言谚语则起到了一种讽刺的效果。如:

(20)西北风,一场空。

(21)粗茶淡饭,吃成个肉蛋。

(22)庄稼户的钱,万万年;做买卖的钱,只十年;贪官的钱,纸糊的船。

(23)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中性的方言谚语如:

(24)耕三耙四锄耧八遍,八米二糠。

(25)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26)雷声雨,三后响。

大同方言谚语的形象色彩也十分丰富,在语言的运用中常给人一种俏皮、可爱之感,使人们在具体生动的形象的语言中体悟生活哲理,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性和趣味性。如:

(27)老虎不吃窝边食。

(28)贼咬一口,入骨三分。

(29)凤凰落架不如鸡。

二、大同方言谚语的句法分析

方言谚语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来表达人生哲理。[4](P131)大同方言谚语有着多样的句子结构,主要有单句、紧缩句和复句三种形式。

(一)单句形式。在普通话谚语中,单句形式的谚语居多,其中以主谓结构的谚语较为常见。[5](P152)如:

(30)不见兔子不撒鹰。

(31)常赌无赢家。

(32)工多出巧艺。

而在大同方言谚语中,单句出现次数较少,所占比例大约为15%。如:

(33)猫狗七条命。

(34)三年还等你个闰月年呢。

(35)有钱的王八大三辈。

(36)一锹挖不出个井。

单句的大同方言谚语主要有四种类型:词性谓语句,如例(33);动词性谓语句如例(34);形容词性谓语句,如例(35);主谓谓语句,如例(36)。在这四种类型中,尤以动词性谓语句为主。单句形式的大同方言谚语简短有力,表义鲜明,有利于语言表达。

(二)紧缩句形式。在大同方言谚语中,紧缩句出现次数较多,所占比例大约为27%,主要有直接紧缩句和关联紧缩句。其中直接紧缩句强调语义关系,包括并列,承接关系等。如:

(37)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

(38)二八月乱穿衣。

关联紧缩句则由关联词语连接。如:

(39)胡椒虽小辣人心。

(40)兑路不兑店。

紧缩句形式的大同方言谚语精炼明快,有利于形成方言谚语活泼轻快的节奏。

(三)复句形式。在大同方言谚语中复句所占比例大约为57%,它的出现次数最多,有意合法复句和关联法复句之分。其中意合法复句的方言谚语强调语义关系,包括并列,转折关系等。如:

(41)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42)脸壮儿,吃的胖。

关联法复句的方言谚语中有关联词语的出现。如:

(43)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44)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复句形式的大同方言谚语表义详细深刻,将方言谚语的人生启示讲得透彻、分明,有利于方言谚语教育意义的传达。

三、大同方言谚语的语用分析

与普通话谚语相比,大同方言谚语更加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它所运用的方言常使人捧腹大笑,给人诙谐俏皮的感觉,通俗性极强,语言的趣味性也更加鲜明,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对格律、辞格和格式的巧妙使用,这使得大同方言谚语具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

(一)格律优美。大同方言谚语中常出现押韵,儿化,轻声等形式,其中以押韵和儿化最为多见。如:

(45)粉坊豆腐坊,各管又一行。

(46)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例(45)这句方言谚语中“坊”字和“行”字押韵,例(46)中的“相”字和“将”字押韵。

大同方言谚语中也采用了儿化的方式。儿化的使用增加了方言谚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得大同方言谚语更加通俗、亲切,有利于方言谚语的流行。如:

(47)嘴上没毛儿,办事不牢。

(48)田地儿不收,锅头渠儿圪抠。

(49)鸡儿上架早,明儿天气好。

另外,大同方言谚语中还有轻声的使用,这也促进了大同方言谚语的传播,加深了大同方言谚语的通俗性和民俗性。如:

(50)龙走呢,蛇窜呢,各有各的盘算呢。

(51)养儿生气哩,栽树胁地哩。

除此之外,大同方言谚语中还经常出现特色方言词和语气词,如“哩”“呢”等。这使得大同方言谚语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整齐和谐,有利于方言谚语的口耳相传。

(二)辞格妙用。大同方言谚语中经常使用辞格来传情表意,辞格的使用是对方言谚语的艺术加工,它可以使方言谚语的表意更加简洁、鲜明、明快、细致,也可以使方言谚语整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从而使方言谚语摆脱单调、呆板,增加生动、活泼的感觉。例如:

(52)媒人的嘴,兔子的腿。

(53)龙走呢,蛇窜呢,各有各的盘算呢。

(54)二月重河冻,米面憋破瓮。

(55)借不上米,还能把升丢了。

例(52)这句方言谚语中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媒人的嘴比作兔子的腿,讽刺了媒人的嘴上功夫,加深了形象感,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例(53)这句方言谚语采用了比拟手法,把龙和蛇拟人化,当作人来描写,将善于算计别人的人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强烈的厌恶感。例(54)这句方言谚语则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过度渲染了恶劣天气给庄稼耕种带来的不良影响。例(55)这句方言谚语则是采用了反问的手法,从表面上来看是疑问句的形式,但其实是蕴含了谚语所要表达的确定意思,使语气强烈,加深了方言谚语语言的说服力。

大同方言谚语除了单独使用辞格之外,有时也可以见到辞格的兼用。例如:

(56)二月清,遍地青;三月清,没一根。

例(56)这句方言谚语中就是兼用了对偶和排比两种辞格,两种辞格交配使用,互衬互补,把方言谚语的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鲜明有力。辞格的使用给方言谚语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经过反复加工锤炼,使得方言谚语吟诵顺口,音韵流畅,易于记忆。

(三)格式精巧。大同方言谚语格式的使用也是十分精巧特别,这体现在它的句式整齐,字数对称,意义相配上。例如:

(57)天旱不忘锄田,雨涝不误浇园。

(58)真的假不了,玻璃瓦不了。

例(57)这句方言谚语中上句与下句句式相同,两句字数相等,都为六字,且上句中的“天旱”“锄田”和下句中的“雨涝”“浇园”意义上相互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的格式使得大同方言谚语格外的优美,动听。例(58)这句方言谚语中整齐的句式,相同的字数凸显了意义上的相对,有利于语义的表达。这种鲜明的格式特色契合于美学原则,加深了大同方言谚语的语用价值。

综上,大同方言谚语与普通话谚语相比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思维观念和方言文化,也为研究当地特色方言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同时,大同方言谚语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是当地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因此深入研究大同方言谚语也是对大同方言的保护和继承。

参考文献:

[1]温端政.大同方言志[Z].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2]姚铁军,姜心.谚语词典[Z].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王鸿雁.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8):152-154.

猜你喜欢
单句辞格复句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浅议广告语言的辞格创新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4期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