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融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8-04-04 04:32何鹏举孔青梅
关键词:大众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何鹏举, 孔青梅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广东 东莞 5234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的宣导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推进过程,也是与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过程。基于文化融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人民群众听得到的途径、听得懂的内容、听得好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话语、大众化语境、大众化理念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让他们理解、接受、热爱并身体力行,最终服务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利益的实践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通俗化、普及化与生活化。所谓内容层面的民族化,即融入中华文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国文化、中国习俗、中国观念相结合,相匹配;所谓理论层面的通俗化,即将学术的政治的理论按照大众的思维习俗转化为大众的话语,还原为平实通俗易懂的道理;所谓范围层面的普及化,即扩大传播范围,争取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知晓、理解、支持;所谓实践层面的生活化,就是按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3,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文化融合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传统、文化符号、文化精髓,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当代马克思主义要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必然要实现与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的文化融合,在文化思想上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在文化表象上借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形式,在文化路上促进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

一、文化思想融合: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

文化思想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发展基本了解而形成的观念范畴、思维方式及价值理念的总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寻求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融合,要从观念层面、思维层面与价值层面借鉴和对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当代世界先进文化,是指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有普适意义的价值理念,它们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需求与特点,披裹上不同的文化面纱,根深叶茂与时俱进持续不断,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特质。

(一)观念层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观念层面的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某些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赋予时代和中国化的内涵,运用于阐释或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观念层面上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拿来主义,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求,结合时代性特征创造性选择、变造和应用。所谓选择,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相通相融的观念、范畴等,为创新变造提供材料。选择是起点,也是前提。所谓变造,是指将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观念、范畴有目的性的筛选出来后,内涵赋予时代性、表达形式上进行修改或再造,以适应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它是整个过程的重点。具体而言,变造有两类:一是对观念、范畴的内涵进行拓展,外延进行修改,剔除原有观念、范畴的历史局限性和负能量,保留其合理的正能量的本义,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二是对观念、范畴等的再造,即抛弃观念、范畴的原有意义,重新赋予其崭新的内涵,使之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所谓应用,是指经过变造所生成的观念、范畴应用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说明或者创造中去,它是整个过程的落脚点。例如,毛泽东所诠释的“实事求是”,把原意是对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方法的概括的“实施求实是”,进行改造,赋予时代内涵,增加科学品质,精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2]421

(二)思维层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认识论范畴的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认识或探索客观世界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外显形式、采用的工具和手段。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文化密切相关,它寓集于文化观念之中,思维主体在了解、接触、感受文化的同时也得到内含思维方式的耳濡目染。人们的思维方式一经定型,就会潜移默化、生根发芽,就会形成路径依赖,从而先入为主,影响认识世界的观念准则与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所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在文化思维层面上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即继承那些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融、相关、相合的思维方式,并进行创造性的改良变造,既保留民族性与个性,又富有科学性与时代感,增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吸引力与感召力。

(三)价值层面——正本溯源,溯本新用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挖掘和承继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独特而又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念,做到价值层面的正本溯源、溯本新用,以回应或解决当今中国和当代世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要确定“本”的普适意义的价值标准:一是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与真理性,是超越时代、民族和地域的纯粹理想和美好愿望。二是它们既是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又能够适应社会进步,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具有历史进步性;其次要在上述标准指引下,开展认真细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工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于符合条件的价值理念,如何实现新用呢?先是重建,即将它们与时代特征、社会现实等因素紧密结合,披上当代经济社会的外衣,展现在世人面前;然后是搭桥,提供资源,创造条件,用重建后的价值共识理论指导人们正确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二、文化表象融合:借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形式

文化思想发展有特定的逻辑脉络和发展规律,其产生、流传、沟通与融合、变化、创新每个过程和环节、层面,都借助于各种显现的外在形式、符号载体表达出来。换一句话说,人们认同某一文化必定首先接触其外在形式,反过来,准确采用人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其所承载的文化思想。所以,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融合,不仅要在源头寻求文化思想的融合,也要在表象寻找文化形式的融合。这种文化形式包括:音乐书画、辞赋诗词、戏曲小说、寓言童话、道德规范、历史典故、谚语警句等,在这里我们主要从语言、艺术、历史人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语言:遵守契约,尊重习惯

复杂准确的语言表达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显示存在、表达观念、交流情感、传播思想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罗常培认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3]203言为心声,语言表达总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背景即语境,语境的差异让同一句话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从学术理论、总结报告神坛上走下来,走进生活实现大众化,就必须借鉴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的语言形式,遵守劳动人民的语言契约,尊重普通百姓的表达习惯。

语言形式复杂多样、千变万化,一般可以分为书面形式(文字)和口语形式。在正式场所要使用遵循严谨逻辑规范的文字符号、书面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则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述表达。据《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统计,世界上语言多达5500种。《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显示,中华民族文化除了汉语这一通用语言外,也还有60多种语言、40余种文字,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语言承载表达方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针对语言形式复杂多样的状况,采取有效策略。具体工作主要有:必须遵循“语言契约”和“文化契约”,辨析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和内在的涵义,依据规范文法、运用规范的文字来表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尽量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多种语系的语言形式、地方方言形式来表达,如发行外国语言译本、地方语言译本、民族语言译本等,以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受众面。另一方面,口耳相传(口语)、口碑效应影响力最恒久,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书面形式转换为口语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普通老百姓所熟悉的语言规范、语言形式和语言风格表述出来。

(二)艺术:借助形式,重视熏陶

人类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既创造了卓越的文化思想,也培植出璀璨的艺术奇葩,如文学、书画、雕塑、陶瓷、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它们既抽象显示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也彰显了文化的灵魂,折射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如古罗马议会大厅和中国故宫的宏伟建筑,既是古代建筑艺术、美学、文化的登峰造极的宏制,也体现了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远古时期的音乐不仅用于表达情感,也承担道德熏陶、政治教化、伦理疏导功能。现代建筑和音乐虽然弱化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但依然承载着道德的追求和真美善的宣导。

我们借鉴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艺术形式的主要思路有:第一,赋予传统经典艺术现代思想解读。在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浩瀚艺术作品中,发掘其优秀精神文化内核,选择那些所承载的内容、表达的意境、宣导的情感符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经典艺术,通过电视、网络、展览、巡演等形式,回放重温,包装变造,解读点评,赋予新意,为我所用。第二,开展“旧瓶装新酒”式艺术再创作。在传统的经典艺术作品中增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元素,让经典的旧形式与时髦的新内容有机融为一体,重新演绎相互辉映,构设桥梁化解矛盾,增强艺术吸引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演绎方式尤其适合传统音乐、戏剧话剧、雕塑绘画等。例如现在音乐成为了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娱乐形式,我们可以运用经典的曲调宣扬宏伟大气的新思想正能量;又如最近备受关注的中国成语大赛,传承经典弘扬优秀文化,得到了一致好评。第三,进行内容到形式的艺术重构与再现。我们要敢于创造一个新世界,敢于利用新时代新工具新手法,在批判继承传统艺术形式过程中,创新发展现代艺术形式。如以沙画、定格动画、铅笔画的形式创作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漫画等。

(三)历史人物:选好代表,讲好故事

历史人物和故事也能充分表现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人类历史上涌现了大量的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了突出的推动作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往往经典而有代表性,具有借鉴和激励作用。恩格斯认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4]243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司马迁、蔡伦、祖冲之、李白、苏轼、岳飞、毕昇、李时珍、林则徐、鲁迅、张大千、孙中山、毛泽东、华罗庚、邓稼先等,如国外的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莎士比亚、哥伦布、亚当·斯密、贝多芬、爱迪生、马克思、列宁、丘吉尔等,这些先进历史人物是那么的特色鲜明,他们所演绎的历史故事又是那么的生鲜有趣,总是会成为人们研究模仿的对象、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在了解他们传奇人生、欣赏他们人格魅力、品味他们名言警句的同时,无形中会受到其所承载的文化浸润和感染,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借用先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当然不能泛泛而谈率性而为,一定要先进行甄别。一是阶级性标准,我们所言的先进历史人物必须能够代表先进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如中华民族英雄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英勇不屈抵抗法西斯的丘吉尔等;二是典型性标准,这些先进历史人物应该是普通人民大众耳熟能详,如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与钱学森、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坚持科学勇于牺牲的哥白尼等;三是贡献性标准,这些先进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如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杰出发明家爱迪生等。在确认了选择标准后,我们还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细致认真的选择工作:首先是客观性。用先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来表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观点原则,必须要真实、生动,一旦假大空、失去客观真实魅力,不但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且会适得其反;其次是历史性。先进历史人物和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总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其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的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不能求全责备,用今天的标准用今日思维和眼光去要求他们做出超越历史的事情。再次是整体性。对先进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典型性与贡献性必须从总体上进行审视,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三、文化路向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向,受到经济社会状况和人类社会发展内在需求决定。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需寻求文化路向上的同一,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升华,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使其能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振,与当今世界的优秀主流文化相契合。

(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共振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受到经济基础制约,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即文化产生于现实社会生活,反过来又能动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的能动作用并不都是单向的积极的,先进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科学发展,提供正能量产生软实力,而落后文化则与之相反,总是阻碍社会发展、羁绊生产力进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顺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体现出当前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种先进文化,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160。在世界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先进文化能够影响落后文化、促进落后文化、推动落后文化,这是基本规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现文化路向的融合,升华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共振。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人民对文化的新需求和新期望来发展理论,升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第二,坚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影响文化升华的突出问题。如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利益、文化方向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落小落细落实,照顾中华文化升华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主体,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一致、路径一致、步调一致,主体谐和、形式统一、内容互补。在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和语境下,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二)与革命文化党的建设目标要求统一

中国革命文化就是不忘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就是艰苦创业、勇于牺牲、不畏艰难、敢于担当、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新时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完成“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文化路向上大力关注党的作风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与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要求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明确指出要“全面从严治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190这些要求、目标深刻地彰显了党的本质内涵,明确地回应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以什么样的形象和精神风貌执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升华与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统一:首先,要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无私利,民为根本,解决党“为谁执政”的问题,树立勤政廉政的政治文明观和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科学价值观。其次,要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党的思想路线要求一切理论和工作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客观规律性、体现时代内涵,“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第三,要与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统一,“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由之路,打铁还需自己硬,要大力宣传党的廉政文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促使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补足精神上的“钙”。第四,要与党的自身建设统一,“富有活力、团结和谐”。通过加强党内民主生活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严肃认真,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又生动活泼,塑造“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凝聚党心民心。

(三)与当今世界的优秀主流文化相契合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多元化地球扁平化趋势加剧、信息社会形成的今天,中华民族必须发展自己的主流文化,也必须学习、借鉴当今世界优秀主流文化,汲取其营养成分,与当今世界的优秀主流文化相契合,才能够更好地符合全球化时代发展要求,促进自身升华,保障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向与世界接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的多元化的世界主流文化,在相互勾连又各自独特的土壤上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它们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产生形成因素、关联影响范围、规范价值体系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和不同,我们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如何与当今世界这些主流文化相契合呢?首先,明确立场,择适而拥。我们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必须要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明确中国立场,选择适合中国土壤的世界主流文化,去粗取精、洋为中用。其次,讲究方法,择优而契。要知道,有些世界主流文化虽然一时适合中国,但也未必能在中国土壤长期生根;有些能在中国生根繁衍的世界主流文化,未必能够保障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文化路向,必须有所取舍,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其三,共享共赢,文化交流。不容置喙,中华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主流文化,我们要有这份自信,也要有这份担当,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时代潮流里,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既客客气气请进来,又大大方方走出去,拓展对外交流传播载体和空间,阐释清楚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又引领世界文化发展,勇立潮头,推进世界治理体系良性和谐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世界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在引领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品质,海纳百川,与世界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形成文化思想的融合、政治经济的融合、社会治理的融合,这样才能永远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6]161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