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个案研究
——以Arthur Waley英译本《道德经》为例

2018-04-11 19:18伍晓苏王善江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英译本仁义道德经

伍晓苏,王善江

(1.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2.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道德经》与《道德经》英译本

近年来,中外交流不断深入,学习英语的同时,很多学者开始提倡重拾国学,让年轻一代学习国学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如何定义国学?一般来说,国学包括“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著作,也包括研究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甚至娱乐方式的学问[1]。老子著作《道德经》被公认为是国学经典的重要奠基之作,此书既有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家哲学理论。

自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时起,《道德经》被翻译成多个译本走出国门,以至于成为继《圣经》之后西方最广泛流传的外文书籍,就英译版本来说,主要有Waley、James Legge、Paul J.Lin、Stwald和Victor H.Mair几个译本较为广泛,其中一般认为英国的汉学者Waley(1888-1966)版本整体较优,比较忠实地传达了老子的思想。1934年,Waley版本的《道德经》出版于伦敦,前言花了大幅篇章介绍了中国先秦时代特点和先秦哲学,肯定了老子思想的学术地位。然而,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翻译往往受译者的思想及年代局限,会造成文化理解上的冲突,因此本文以Waley的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道家术语翻译进行评析。

《道德经》的英译经历了三次浪潮,这三次浪潮都是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国际政治时局的影响[2]。道家思想诞生于小国争霸的春秋时期,《道德经》基本章节除了“圣人”,即有德行的人应该如何“修身”外,某些章节的内容也涉及政治,或鞭笞时局或对统治者提出治国主张,这对于英译者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理解中国当时的时局与文化,势必会造成误译。

二、Arthur Waley英译本《道德经》里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是美国学者L.Venuti[3](韦努蒂)1995提出。简单来说,归化是指译文更靠近读者,而异化是指让读者更靠近作者,感受异国风情[4,5]。Arthur Waley[6]作为汉学者和翻译家,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相当了解,因此在翻译《道德经》时,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被他大量使用,本章节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以期对此种翻译策略提供案例支撑。

(一)“道”究竟是什么

Waley依据不同章节的句意,把“道”翻译成“Way”或者“Tao”。

道常无名,朴。(第32章)

Tao is eternal,but has no fame.

道隐无名。(第41章)

For Tao is hidden and nameless.

由于老子所说的“道”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只能依据文本推测这种“道”究竟是什么。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第51章),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初始,或者说一种大自然的推动力,翻译成“Tao”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急于在英文中找对应词,但是会增加国外读者对于“道”理解的难度,本身国外没有道教,那么理解“道”就更难了,国外读者需要通读全书,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接受“Tao”这种外来语。此句Waley把“道”翻译成“Tao”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英文物质名词能形容“无名、朴”这种特征,因此这里运用异化翻译法是根据此句特定语境最好的翻译了。

另一方面,在某些章节中,Waley把“道”翻译成“Way”。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

For to know what once there was,in the Beginning,

This is called the essence of the Way.

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靠近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在英文中找出了“Way”这个单词来表示“道”,一方面本身“道路”的“道”与老子的“道”字形上一致,另一方面老子的“道”从意义上也趋同于道路,因为道路有开端,“道”也是万物的开端,因为“道生一……三生万物”(第42章)。另外,单词“way”也有“途径”“方法”“(行为上的)样子”的意思,这些都与老子的“道”接近,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但是“道”又不等同于“道路”或者“途径”“方法”“样子”,综合全文,老子的“道”不是可以看见的的“道路”,也不是意识形态里确定的某种“方法”,而是更侧重于若有若无却无处不渗透的自然规律(“道者,万物之奥”)。此句对于道的描述,主要是侧重于它的作用,既然这种作用是能知道宇宙的开端(“知古始”),翻译成“Way”接近a particular manner or style of behavior[7],由于此句有“知”这个词,拟人化,“知古始”这个特点是一种行为(manner/behavior),因而此句翻译成“Way”是合理的。

(二)“无为”是“不作为”吗

“无为”是老子的代表性思想,这种“出世”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即用“无为”这种方式达到无所不能的境界。Waley根据具体句子中的词性要求,把“无为”翻译成actionless、inactivity、action,这些词根都是“act”,那么“无为”即非“act”,不行动、不起作用,西方习语中有“act of God”(天灾),解释为event caused by natural forces beyond human control[7],因 此 “act”最基本意思就是“do”的意思。这是归化的翻译策略,“为”在汉语中是“做”,直接在英语中找“做”的对等词,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但是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第2章)

Therefore the Sage relies on actionless activity.

此句按 “act”表达,字义上可以说相当忠实于原文,但是在逻辑理解上会造成西方读者的困惑:既然是“activity”怎么又是“actionless”? 译文并没有加其他注释。事实上,老子哲学里的“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妄为”,即“不乱做”的意思[1],这种观点可以从“太上,不知有之(《道德经》第17章)”看出。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让百姓感受不到他的存在,表明了老子的“虚君”倾向,这种“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为无为”,即悄无声息地、不扰民地去做。我国古籍《古诗源》开卷第一首诗是《击壤歌》,说的是歌颂尧帝的,有老人拍着田埂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这反映了统治者的“无为”是不妄为、不扰民,并不代表“不做事”“不行动”,因此Waley英译本中对于“无为”概念的翻译的精确度尚待商榷,这里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可能会导致缺乏坚实的中国春秋时代背景知识的西方读者的误解或困惑,Waley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发生,确实在引言花了大量篇幅介绍《道德经》诞生前后的中国经济政治背景。

(三)“不争”更接近于“不冲突”还是“不竞争”

众所周知,老子认为圣人以及圣人之治都是通过“无为”这一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结果,这本身相矛盾的两个词在老子的哲学中达到统一,可以说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朴素相对论,除此之外《道德经》里还有很多体现这种相对论哲学的语句,比如“争”与“不争”这组概念。Waley的英译本中,“争”的翻译,主要有“strife”和“contend”两种。“strife”倾向于冲突、不和的意思,比如“civil strife”指的是内乱;“contend”倾向于比赛中的竞争[7]。

夫唯不争,故无尤。(第8章)

They prefer what does not lead to strife,and therefore does not go amiss.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

He does not contend,

And for that very reason no one under heaven can contend with him.

老子认为圣人具有“不争”的美德,他认为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因为水浇灌万物,顺势而下,不争夺所以不会出差错(《道德经》第8章)。这里因为要跟“无尤”,即无差错相对应,体现的是水包容一切的品质,与人为善不冲突,所以这里用“strife”是贴切的,英文中正好有这样的对等词,能精确描述此种品格。第二句提到的“不争”是手段,达到的结果是“莫能与之争”,是长久的胜利,说明这种争不是一时冲突,更侧重的是竞争,所以译者用了“contend”这个词,有竞赛的意思,符合全句语境,因此这种翻译是完全合理的,西方读者较容易理解,也很好地传达了作者的哲学思想,既找到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对等词,又尊重了源语言(Source Language),这种靠近目标语的翻译策略,是归化翻译理论的成功案例。

(四)“仁”是好是坏

无论对于现代中国读者,还是西方读者而言,老子对于“仁”的观点还是很颠覆的。他认为“仁”“义”这种概念本身是不好的,因为一旦人们提倡仁义,说明整个社会已经人心不古了,如果大家认为天地、圣人都是仁义、仁德的,那么说明天地、圣人就是扰民了,让人们意识到他们是好的,这种意识本身就是有问题了,这与上文提到的“无为”的治国理念是一致的,因此老子提倡“绝仁弃义”(第19章),摒弃“仁义”。Waley的英译本中主要用了“ruthless”表达不仁,用“morality”“human kindness”表达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

Heaven and Earth are ruthless;

To them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re but as straw dogs.

The Sage too is ruthless;

To him the people are but as straw dogs.

古代人在祭祀时会用草编成狗的形状,用作祭祀的牲畜(因为供不起真正的牛羊),祭祀前这草狗是很重要的东西,一旦祭祀结束,草狗就会被烧掉或者扔掉。所以这里的意思是天地对万物都是不偏不倚的,是无私的,圣人对百姓也是任其自生自灭,不打扰不干涉,“ruthless”这个词本身有冷漠冷酷的意思[4],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这种“不仁”里的没有私人感情,但ruthless这个词在英文中更倾向于贬义词,比如说 “a ruthless dictator”无情的独裁者,综合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这里的“不仁”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更倾向于“impartial”。

大道废,有仁义。(第18章)

It was when the Great Way declined

That human kindness and morality arose.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第38章)

After Tao was lost,then came the “power”;

After the 'power' was lost,then came human kindness.

此句是老子不提倡“仁义”的标志性语句。因为“道”是老子推崇的,万物的开端是“道”,万物的发展也要遵循“道”,如果“道”没有了,那么“仁义”就出现了,也就是说“仁义”与“道”是相背离的,天下有道,那么无所谓仁义,天下无道,人们才开始推崇仁义这种观念,这里Waley直接用morality这种直接的“社会道德”来表示仁义,而老子所说的“德”,他翻译成“power”(上德不德,是以有德。The man of highest “power” does not reveal himself as a possessor of “power”.《道德经》第38章),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一句可以看出,道、德、仁三者的地位是层层递减的概念,因此翻译时,尽量接近源语言,社会意识概念里的“仁”必然地位要低于“道”和“德”,所以翻译时用“morality”“human kindness”这样的词使之更世俗化一些,综合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努力接近作者语言,又让西方读者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结 语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的难度在于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入理解;《道德经》作为国学著作,由于年代久远,承载着一段历史与政治,其白话文的翻译版本尚且有多种,更不用说英译本的翻译难度了。作为译者既要尊重作者又要引领潮流,寻求归化的同时可以运用异化翻译策略,避免语言导致的文化冲突与误解。总之,本文以Arthur Waley英译本《道德经》作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个案对道家相关哲学术语深入评析,研究翻译策略的同时,对《道德经》里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也有了更多理解,为今后更多国学著作的英译研究提供思路。

[1]吴汉民.概念发生与《道德经》“道”的解读[J].学术研究,2016(3).

[2]文军,罗张.《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J].上海翻译,2012(1).

[3]Venuti,L.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Nida,Eugene A.and Taber 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6]Waley,A.The Way and Its Power: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M].London:Allen &Unwin,1934.

[7]崔长青.《道德经》英译本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3).

猜你喜欢
英译本仁义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