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鲁迅研究的新疆土
——评《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

2018-04-11 19:18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鲁迅研究杂文鲁迅

提到鲁迅与明清小说之间的关系,一般人可能都熟知其对《三国演义》写人上“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缺失的指摘,也知道其对《儒林外史》“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评价,至于其关于《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的那段论述,更是脍炙人口。鲁迅之能有如此精辟见解,自然源于其对明清小说的长期浸淫和深入研究,他先后著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小说旧闻钞》等中国小说史研究著作,其中有关明清小说的论述占据着重要的分量,以《中国小说史略》来说,共计28篇论述,有关明清小说的就占了15篇。所以,若是梳理一番鲁迅和明清小说的关系,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自然也会是一道学术难题,这意味着研究者既要熟稔鲁迅,也要有较为扎实的明清小说研究积累。而吴金梅博士在明清文学和鲁迅研究两方面均有所成就,遂成了不二人选。《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版)便是一部力图打破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壁垒的厚重论著。

视角独特,慧眼独具,是这部论著的一大特色。该书凡三章,分别论述“鲁迅的明清小说史学研究”“明清小说到鲁迅小说的现代性转换”和“鲁迅杂文的明清小说资源及其思想精神承继”三个大问题,从而对鲁迅与明清小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作者以其清晰的思路让读者注意到,在对明清小说史学流变的逻辑线索梳理、在研究中使用的多样有效的方法、在对明清小说文本的深刻理解与深入阐释中,鲁迅充分表现出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学术识见,而这又成就了鲁迅与众不同的文学创作风貌,其在继承了明清小说讽刺艺术的同时,在表达的含蓄有度、语言的凝练简约、人物的传神写照及景物的描绘点缀等方面均有突破传统的格致与风范,而且鲁迅更多一分对“幼者”的关注,在思想文化情感意蕴上也更加厚重而深刻;鲁迅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杂文中直接运用明清小说资源,其杂文意蕴与明清小说的文本内涵均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与重建意识。在理顺这些关系的同时,论者也是巧妙地从“学者鲁迅”、“小说家鲁迅”和“知识分子鲁迅”这三个角度构建和诠释了鲁迅特立独行的主体形象:作为学者的鲁迅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非凡的史才、史学与史识;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具有思想与艺术的超前性和浓厚的先锋色彩;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对国家与个体存在着重建的构想,这是其与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本质区别之处。而这三者的璧合恰好构成了丰满而立体的鲁迅形象。本书正是在对鲁迅形象的诠释中,让我们理解了这样一个现代学者、小说家兼知识分子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一环所具有的广阔而深远的精神世界。

论述系统、阐释入微是这本书的又一大特色。在论及鲁迅的小说史研究时,作者从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分类考证、思想内容的解读阐释和发生学探讨到现实主义精神、艺术特色的关注再到研究方法的论析,详尽展示了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的特色和成就,由此确认了学者鲁迅的形象。作者特别关注到鲁迅在小说研究中凸显的社会学意识,指出鲁迅小说史学研究是以社会学标准对明清小说做出分类和考证的,其对明清小说所展示的时代社会描摹关注甚多,对社会发展演变和实行的社会制度关注较多,由此,他对于小说的把握也更加深刻。作者注意到鲁迅运用目录学原则来结构框架,并且在恰当分类的基础上给予各类小说合适的类型命名,建立起框架清晰条理分明的流变发展脉络,同时鲁迅还大量使用考证、校勘、辑佚等实证方法,得出论述翔实有理有据的结论,兼以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两种模式为基础的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凸显了鲁迅严谨的学者风范,也使得他小说研究的源流梳理、史料辨析、发展规律探寻和作品评论等诸多结论掷地有声。作者的系统性论述给人一种全面的印象,并且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运用图表、举例的方法,阐明目录学原则的应用以及实证方法的应用,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令人信服。在论及鲁迅小说艺术的现代品格时,作者不仅注意到鲁迅小说在创作手法和艺术结构上的转变,而且特别注意到其对明清小说讽刺艺术的突破。作者还关注到鲁迅不仅从古代文学中吸取营养,而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也比较大,正是这种兼容并蓄,使得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并成熟。作者视野开阔,力求多角度的全面说明鲁迅小说艺术的现代品格,从而为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回归文本细读,植根于翔实的资料,是这本书的第三个亮点。在面对鲁迅和明清小说的关系这一庞杂的话题时,作者没有流于表面文章,泛泛去谈两者的关系,而是老老实实回归文本、回到故纸堆,踏踏实实做学问,立足于文本细读和翔实资料,确保自己的观点有实证、有基础,因此不会给人以“空中楼阁”的感觉。在“题旨情怀的幻形写意比照:批判、建构、诗意栖居”一节,作者选择了“以写实与幻化、想象与真实的交融来抒情写意”的《西游记》《聊斋志异》与《故事新编》做对比,在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中,让我们看到了三者批判意识和叙事视角的异同:三者都采取了以幻写实的叙事策略,既是小说家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选择,也是采取别样智慧以抒情达意的结果。相较于《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侧重对统治者和社会的腐朽黑暗的批判,《故事新编》的批判则侧重于对人的劣根性的深刻发掘与揭示,因此更加犀利而深刻。在“情感意蕴的豪情大爱转换:理想、诚爱、生命”一节,作者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展现了鲁迅小说在思想情感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的继承和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从修齐治平到立国立人的嬗变,从追求理想伦理到展现缺乏诚爱的冷漠现实的转变,从悲凉哀叹到悲怀悯人的生命关切。回归文本,不仅使得本书的论述更为扎实,也使得读者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了鲁迅的用心。在论述鲁迅明清小说研究成就时,作者挖掘整合了大量资料,包括时人和今人对于鲁迅明清小说研究的评价、鲁迅对于相关作家作品的研究评论,展现了鲁迅在搜集、辑录、校勘等方面的治学成就,使得读者对于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和评价。作者的论述是建立在多样资料和细致的文本解读基础之上的,所以相关论述扎实而富有说明力。

另外,注重研究的“经世致用”,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作者并不满足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故纸堆研究,其更寄望于能通过对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的梳理特别是对鲁迅小说和杂文与明清小说中共同体现出来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情怀的发掘,能对当下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小说创作及发展发生助益,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借鉴。本书正是借由对鲁迅小说史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学理、成就等的审视,借由对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的文化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借由对鲁迅杂文及明清小说的社会关切的发掘,最终达到了这一目标。

诚然,吴金梅博士的这部著作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对鲁迅杂文与明清小说的关系论述得略嫌粗疏,对于其中的深层文化意蕴的挖掘或许还可以再深入一些。但无论如何,在对于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这一大问题的探讨方面,这本书终究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当下不少人都抱怨鲁迅研究难以找到新的题目,吴金梅博士的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鲁迅是说不尽道不完的,鲁迅研究领域还有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可以做,尤其是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有待如吴金梅博士这样的有心人来进行弥补、来开拓鲁迅研究的新疆土。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杂文鲁迅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鲁迅,好可爱一爹
画与理
《鲁迅研究文集》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鲁迅《自嘲》句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