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互助:“成功老化”的模式创新

2018-04-12 06:44
东岳论丛 2018年5期
关键词:代际高龄老化

李 静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服务需求激增呼唤养老模式创新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七有,构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诉求,也构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就人的生命历程观之,在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进程中,人的生命历程两端均出现需求井喷式增长:一是生育政策调整带来新生儿数量激增,相应带来婴幼儿照护需求增加。在2013年局部放开二胎后,我国新生儿数据呈回升态势,2014年1-14岁人口开始呈增长趋势,2015年由于生肖偏好和育龄妇女数量减少,新生儿数量微降,伴随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当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①《201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及新生儿数量预测》,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2/597574.html.。二是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银色海啸”②高龄人口的快速增加及其对社会造成的冲击,被喻为“银色海啸”。参见李郁怡:《银色海啸》,《商业周刊》,2012年第12期。对养老服务业提出更高挑战。我国自2000年跨入“老龄化社会”后一直在加速度行进,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从1982年的4.9%,上升到2001年7.1%,2016年达到10.8%,共计1.5亿多人③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而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仅有14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30.2万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仅有322.9万张④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门户网站,2017年8月3日。,养老服务面临严峻挑战。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生人口服务需求,与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服务需求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进一步突显养老服务的供需张力,对养老服务在数量方面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出巨大挑战⑤李静:《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会企业介入养老服务:理论、优势与路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伟大构想与战略部署,对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均提出要求,既要在数量上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老有所养”,亦要在质量上实现养老服务的高标准,实现“老有所为,成功老化”。可以说,成功老化是对养老服务供给的更高要求和更大追求。面对养老问题,外界支持式的“为老服务”只能帮助老人摆脱无助的现实,想要老人真正老有所乐,还需要老人们自身的努力*金华宝:《社区互助养老:解决我国城乡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东岳论丛》,2014年第11期。。有鉴于此,老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代际互助就显得格外重要。代际互助对于参与这一过程的各个世代均有助益,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与深入性,本文专注于老年人这一世代开展探讨,坚持优势视角,打破世代界限,追求模式创新,探讨代际互助的可能性与可为性,探讨通过不同世代融合互助实现成功老化之路径规划与政策设计。

二、代际互助的理论建构:优势视角与“成功老化”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切实发挥老年人、年轻人、儿童等不同世代的优势,顺利推进代际互助,最终实现老年人成功老化,首先必须明晰理论基础,开展必要的理论建构,形成明确的理论指引。

优势视角是开展代际互助的理论依据。“优势视角”由美国学者Dennis Saleebey提出,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这一理论不再专注问题,而把目光投向现实和潜在可能性,探索和利用案主优势和资源*李静:《从生活救助到就业支持——优势视角下残疾人福利的实现路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要实现代际互助,就必须以优势视角来考察老年世代与年轻世代,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双方的优势:就老年人而言,因年龄增长而获得的经验教训成为智慧发展的源泉,智慧在老龄阶段仍可维持不减甚或提高,因此在代际互助中,经验智慧成为老年人之优势,运用正确的人生观及丰富的事务处理经验让儿童获得教益,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效能。就年轻世代而言,活力朝气创新是显著优势。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接受新事物更快、面对复杂情境创新性更强、调节气氛能力更高,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世代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掌握能力与熟悉程度使其具有优于老年人的显著优势。此外,对于老年人而言,“物质救助不是全能的,其本身亦存在着救助缺陷”*周沛:《协同治理视角下社会救助模式与机制创新》,《江淮论坛》,2017年第1期。,除了物质需求,老年人更渴望的还有精神需求,有活泼的儿童陪伴交流,可慰藉老年人因社会参与缺失引发的失落与孤寂。

成功老化是推进代际互助的目标追求。“成功老化”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但明晰概念内涵且引发学界关注则始于Rowe和Kahn1987年发表于《Science》的一篇论文,两位学者非常强调个体自主性,认为只要个体想要进行成功老化,即可藉由自身选择(如生活型态的改变)和努力(如运动)而达成,并从三个方面来界定“成功老化”:即在心理上维持心智与身体的高功能,即同时关注心智与身体功能变化,尽最大可能帮助老年人维持独立生活能力,使其永葆幸福感、满足感与尊严*M.H.Schafer,& K.F.Ferraro.“Childhood Misfortune As a Threat to Successful Aging:Avoiding Disease”,The Gerontologist,2011,52(1).;在生理上降低疾病或失能风险,即通过控制危险因素与疾病预防以消减重大疾病发生概率,保障老年人正常日常活动与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在社会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即老年人通过情感与自尊等社会情绪性支持、劳力协助与经济支援等工具性支持、出谋划策与经验传承等知识性支持,努力维系与他人的社会关系*M.J.Sanders,& J.W.McCready.“Does Work Contribute to Successful Aging Outcomes in Older Work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010,71(3).。个体实现成功老化是大多数老年人渴望的晚年生活,为达成这一愿景,老年人在面对生活环境或职业生涯改变时,须懂得学会彰显优势并掌握解决问题之技巧,根据自身实际能力与需求,积极参与代际互助,建构更有意义的生活目标,通过有效选择和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感受退休生活的价值,最终实现个人成功老化。

代间互动是实现代际互助的价值面向。要实现真正而富有成效的代际互助,须格外关注代间互动这一价值面向,通过环境的友善改变与对话,促进年轻世代与老年世代有意义的社会互动,消弭彼此歧见并建立代间友谊。Fox和Giles将“年龄”视为影响孩童与高龄者沟通的因素,关注二者接触的过程、接触的情境、接触时的行为,以及接触时的沟通交换等。参与者的个人性格及互动时的目标和期待都关系互动及互助实效,年龄差距、自尊、生命目标、老化恐惧、社会规范及对不同世代具备的生命活力的看法等,都会影响沟通品质,进而改变接触时的态度及未来接触时的行为。Fletcher进一步指出,不同世代间偏见产生的原因是彼此年龄、种族、性别、文化、经验与经历的不同,影响其对事实的社会建构,进而影响个人对社会的想象、社会的分类并产生对世代的偏见。环境改善与沟通对话可促进孩童与老人尝试社会接触,通过经验分享引发反思,重新自我形塑以产生新想法并改变旧观念,让世代间更清楚地了解对方,进而实现代际互助。

通过优势视角可发现各世代潜能,使代际互助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确立“成功老化”这一目标任务,使代际互助具有清晰的指向性与规范性;厘清代间互动的障碍与影响因素,使代际互助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这些都建构起代际互助的理论基础。

三、形式多样的代际互助:国际经验梳理

作为一种有效应对全球老龄化及社会服务供给整体不足的创新模式,代际互助在欧美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并逐步推广,形成了代间学习、代际融合、时间银行等多样化的实现形式。

通过代间学习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传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代间学习”定义为:年轻世代与老年世代之间进行有目的且持续的资源交换及相互学习,进而达成个人及社会利益之目的。英国通过“校园内高龄者指导学童学习计划”(Age &Youth-School Based Project )来推进代间学习,安排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高龄者每周固定一次到校为自闭症、阅读困难者、特殊个案与少数族群小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并藉由学习活动促进彼此了解及进行有价值的传递。在实施过程中,学童藉由高龄者丰富的学识、慈爱关怀与分享经验,建立互信与促进学业进步,而高龄者也因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进行有效的高龄人力资源再利用,融入现代社会脉动与提供有价值的贡献而更认同自身。美国“活化历史”(History Alive)方案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邀请老人进入学校将其生命故事分享给学生,丰富下一代对人文历史与社会文化的认知,同时传承老人的智慧与经验。长者也能藉由与孩子的互动再度连结于社会,彰显充满高龄智慧的自信风采。这一方案结合回忆法、口述历史及艺术创作等理念,让长者有机会向更多人分享生命故事,同时以文学、视觉艺术或表演艺术等方式来展现成果。

通过代际融合实现增进了解与正确认知。人类进入新世纪后,人口老化进一步加速,代际融合或合作更显急迫。研究发现代际融合可增进生活满意度、减少寂寞感、改善身心健康,是成功老化的重要指标*Vitman,Adi.,Iecovich,E.and Alfasi,N.“Ageism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Older Adults in Their Neighborhoods in Israel”,The Gerontologist,2014,54(2).。在这方面,美国非营利组织“代间联合”(Generations United)的做法颇有借鉴意义。该组织强调不同世代间合作互动方能让生活更丰富美好。从2012年开始,该组织每年举办一次美国最佳世代融合社区比赛,观察社区内各世代的家庭、组织及服务是否都能融洽地互助合作,并以居民是否有高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社区内不同世代居民彼此如同伙伴合作、又相互尊重的生活在一起*Generations United.Best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ties.2015.http://www.gu.org/OURWORK/Programs/Best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ties.asp.。透过在社区中生活,如每天的代间故事分享时间、代间表演活动等,去发现不同世代互动的动力与裨益。透过代间互动可促进世代彼此了解,年轻人将更清楚高龄者是社会资产而非负担,从而更为正面、正确、正当地了解、认知、对待老年人。正因为此,稳固社会发展、促进代间互助融合将是超高龄社会相当重要的做法,这也符合McClusky理论的高龄(老化)需求*McClusky认为,成人是一段成长、改变及整合的过程,在这段过程中不断地在资源与日常生活的负担之间寻求平衡,他提出高龄者为满足实际生活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动机,即适应的需求、表达的需求、贡献的需求、影响的需求、超越的需求。。

通过时间银行实现认同信任与平等尊重。1980年,Edgar S.Cahn在美国华盛顿创办第一家时间银行,确立以时间作为货币来流通的概念。时间银行的核心价值即用服务来交换所需服务或物品的机制,在互助的平等互惠中创造社区网络与社会资本。时间银行与社区关系紧密,多依社区而设,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等弱势群体多为其成员,如英国RGTB时间银行的参与者中,65岁以上老人占33%。美国VNS时间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老年成员对时间银行有助其在家养老的资源支持充满信心。不难看出,老年人大多高度认同并坚定信任时间银行。此外,英国关于时间银行的一项研究认为,老年人加入团队使其社会资本存量激增,更易保持良好的身体及精神状态,更易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更易实现自身价值。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时间货币,继而获得帮助与服务,让老人充满了自信与希望。时间银行打破货币制度,回到以物易物的年代,人人平等地用自己的时间交换别人的时间,除享有各种不同的资源外,更在互动中收获信任与友谊。

四、代际互助的实现路径:基于“成功老化”之考量设计

Clough认为,不同世代间的互助活动能促进世代间沟通、减缓世代紧张,增进对老化实际的了解*Clough,B.S.“Broadening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ctivities in Later Life”,Educational Gerontology,1992,18(5).。通过老人和儿童、年轻人充分互动,可改善不同世代间对彼此的刻板印象,从而促进成功老化。故而,必须紧贴“新时代”的新要求,结合我国具体人口发展特点与社会形态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创新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努力实现成功老化,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之美好愿景。

(一)以社区为实现场域:扎根社区、利用社区、活化社区

老年人和儿童、年轻人等不同世代间的互助必须扎根所在社区,在熟悉场域空间内借助一定平台,通过自助、互助、共助、公助等形式实现长者在地老化。要实现真正的扎根社区,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拥有独立性。代际互助的参与者能拥有个人隐私及对环境的熟悉,并能持续开展互动交流活动,这将有助生理及心理健康。二是持续社会参与。尤其是相识多年的社区邻居与朋友共同构筑社会支持网络关系,持续参与社区活动,相互提供资源与经验,实现有效代际互助。三是家的归属感。家与社区密不可分,高龄者对长期居住地所产生的“地方依附感”使他觉得生活更安全,对住家环境的熟悉感产生信心,更能以正面的态度迎接老年的到来。

扎根于社区的代际互助还须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空间、人力、服务等资源。代际互助的首要工作是“资源整合”,为使“服务使用者”得到最适切照顾,往往要链接“政府职能部门与行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家庭、个人多元社会组织与行为者,这些多元性主体拥有不同的社会网络与资源,具有各自不同的运作机制与工作方法”*周沛:《“+康复”残疾人精准扶贫模式及其运作路径研究——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3期。。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人类环境中心提出的“Long Island 2000”方案藉由居民对社区发展的意识转化及学校课程的结合,利用社区资源,链接教育部门、社区、学校等,透过高龄志愿者与学生的参与,展开社区照片搜寻之旅、旧地重返拜访活动、型塑理想社区以及年终成果展览日等活动,充分调动年轻世代与老年世代积极性,激发各自优势与活动,顺利实现成功老化。

要想在社区内链接资源实现成功老化,必须持续活化社区。长期以来,基于“强国家、弱社会”的关系架构,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担负着基层治理的重任。但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及个体化变迁进程,社区暴露出碎片化、原子化等弊端,如何激发社区活力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在通过活化社区推动成功老化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在开办长期照顾保险前,日本居家长期照护基本是家属责任,负担过重形成极大问题。随着社区人口逐渐老化,对孤独死去抱持危机感的居民开始互相守护与关心互助,政府部门亦施以持续支援,通过居民自发守护独居老人、协助购物及倒垃圾和举办町内会及老人会等活动,结合行政与长期照护中心提供的服务,家属与照护业者、非营利组织、福利专员、志工团体等不同世代共同协助,成功活化许多社区。

(二)以社会企业为实现媒介:提供平台、专业服务、持续发展

作为回应风险社会的新生事物,社会企业具有目标公益性、服务专业性、经营商业性等价值优势与组织特性,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包括养老服务供给等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发挥社会企业的目标公益性优势,为代际互助提供平台。社会企业虽采用企业运营方式,在市场中发生交易行为,但其绝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所获利润均回报、补偿其社会目标的利益相关者,具有极强的使命感。老年人和儿童同属弱势群体,对其提供的基本社会服务理应具有兜底的公益性质,社会企业的介入适得其势。国外代间互动地点多将幼儿园置于护理之家,学龄期儿童进入日间照顾中心与长者共同参与活动,研究发现参与代间活动的儿童与参与传统活动的儿童相比,前者对长者的态度更正向,更易对长者产生正面认同*Heyman,J.C.,Gutheil,I.A.,& White-Ryan,L.“Preschool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Comparison of Intergenerational and Traditional Day Care”,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11,9(4).。所以,可在社区内设立社会企业型照护中心,兼具托幼与老者长照功能,老人以丰富阅历与渊博知识传承于儿童,而儿童则以青春活力与勃勃生机陪伴慰藉老者,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实现代际互助。我国台湾地区的社会企业——福乐多医疗福祉事业机构也是这方面的典范,其专注于为那些真正愿意参与代际互助者提供一个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平台,使其在这一平台上找到自己可扮演的角色。无论是青春活泼的儿童、知识渊博的专家、技艺精湛的服务提供者,抑或人生阅历丰富的老者,均能在这一平台上相互交流学习、沟通互动,促进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长者成功老化*Kirkman D M.Social Enterprises:An multi-Level Framework of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Process.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and Practice,2012,14(1).。

发挥社会企业的服务专业性优势,为代际互助提供专业指导。社会企业介入代际互助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人员的专业性,拥有一支专业技术人员与社会工作者队伍是社会企业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基本保障。技术人员可通过建筑规划设计、网络环境营造等从硬件层面为互助提供物质基础,而社工人员则可通过抚慰、关怀等从软件层面为互助提供精神基础。二是项目的专业性,科学合理的项目设计能增进不同世代间的了解,有效消除代沟。上海福祉实业有限公司通过中高龄身心活化运动、中高龄模拟体验、中风者模拟体验等项目,与学校、养老机构、基金会等积极合作,为代际互动创设项目环境,获得诸多赞誉。三是技术的专业性,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社会企业应对“互联网+”时代挑战的关键。社会企业可依托大数据平台,在网络上宣传推广其服务项目;老年人亦可借助网络选择合适的社会企业,并通过手机客户端对其参与过的代际互动项目给予评价,这一评价将作为社会企业存续发展的依据。

发挥社会企业的经营商业性优势,为代际互助提供永续可能。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商业企业,亦非一般的非营利组织,是为特定社会目标而存在的,这决定其商业性与一般企业存在差异*Grassl W.“Business Models of Social Enterprise:A Design Approach”,Entrep Perpect,2012,(1).。相较于普通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的商业性要考虑用商业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这些商业活动至少是自给自足的,获得的利润应用于提高实现社会目标的水平*Yunus M.“A World Without Poverty:Social Business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Public Affairs,2008,(4).。正是这一商业性特征,使社会企业在提供社会服务时具备先天的组织优势,具体表现为依据市场规律,以企业化运作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寻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的获得与保持则使社会企业继续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可能。介入代际互助的社会企业可实现差异化服务,既有免费或低费的一般化服务,也可设置不同收费标准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此外,社区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可帮助老年人与儿童共同参与生产活动,通过互帮互助获得颇具特色的劳动产品,如合作完成手工艺品,赋予其特殊文化内涵并上网销售以获得收入。这两部分费用所得将用于社会企业内的设施改造与技术升级,以更好实施代际互助,或用于改善社区内贫困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以体现社会企业“盈利不分红”的本质。

(三)以代间学习为实现手段:意义重大、类型丰富、方式多样

代间学习可提供两代彼此学习的机会,增进彼此了解并愿给予对方更多照顾。代间学习建基于两代共同默契,彼此分享生命历程,共同面对生活挑战和问题。正因为此,年轻世代与老年世代才有可能聚集在一起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最终藉由代际互助帮助老年世代成功老化。

代间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个世代藉由代间学习可进行相关知识、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同时更重要的,在指导或体验操作过程中共同学习,要求适应不同情境并通过交流合作分享各自感悟,通过全力协作达成目标。代间学习可在学校或社区中推动,以认识老化教育、祖孙活动、家人关系等学习为主,帮助年轻世代形成对老化的正确认知与态度,同时也提供高龄者贡献智慧与传承文化的机会,促进世代间交流。因此,透过代间学习,有助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去除老年人“污名化”,创建一个对老人亲善且无年龄歧视的社会环境。

一般而言,代间学习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龄者服务幼儿及年轻人,前者是“资源人士”,从积极主动的角度来创设多元角色。在代际互动过程中,高龄者一般扮演良师益友角色,以期与儿童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使双方世代都能从中受惠。第二种是幼儿及年轻人服务高龄者,将后者视为弱势不利而需年轻世代照顾与协助的群体。在这种类型中,一般是年轻人去往老年人家中或机构中拜访,以协助行动不便或身体虚弱的老人。第三种是幼儿、年轻人与高龄者共同服务,高龄者角色介乎前两者之间。参与代间学习的高龄者有时也扮演学习者角色,与年轻世代的学生共同学习与互动。这一方案强调藉由年轻人与高龄者合作来协助他人甚至整个社区,这也意味此类方案所产生影响将超出代间双方,而扩大范围至社区甚至整个社会。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代间学习拥有多样化的实现方式。Whitehouse将照顾系统与学校整合而成代间学校,将年幼儿童与成年人甚至年长世代,以一对一活动、学习与阅读、美术与音乐及代间园艺等四种方式,使儿童与长者能对彼此健康赋能*Whitehouse,P.“The Challenges of Cognitive Aging:Integrating Approaches from Neuroscience to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13,11(2).。芬兰与美国推动代间学习的方式是让幼儿园与养老院处于同一场域,通过代间学习中心协助儿童了解正常老化并消弭世代隔阂*Flash,C.“The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Providence Mount St.Vincent,Seattle”,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15,13(4).。同时,可鼓励银发族或年轻学子担任不老志工或世代志工,学生在课余活动或社会实践时间陪伴关怀高龄长者;并可尝试将“长期照护”纳入中小学素质选修课程体系,推动学校与医院组成长照技艺策略联盟,依托老人日托与日间照护中心,推行每周3至12节的选修课程,或直接在中小学校内试点设立日间照顾中心,让学生了解高龄化社会,培训年轻世代为健脑志愿者,通过轻缓游戏与长者互动,并邀请长者走进课堂分享人生感悟,藉由相互学习实现互帮互助。

猜你喜欢
代际高龄老化
延缓大脑老化,要怎样吃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杜绝初春老化肌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