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18-04-13 13:59张喜兵贤赵中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造影动脉血管

张喜兵,贤赵中

(攀枝花中心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脑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又叫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管壁局部血管异常导致脑动脉内腔局限性扩大而产生的动脉壁瘤样突起物。此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可出现偏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严重者还会相继出现视觉异常、血压升高、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脑动脉瘤。为了进一步探究CT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攀枝花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攀枝花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脑动脉瘤患者。这些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的标准是:1)经初次检查被诊断患有脑动脉瘤,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力下降、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症状。2)未患有进行CT检查的禁忌症。3)在其家属的陪同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4)不对碘对比剂过敏。5)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在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有25例和15例,其中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79岁,平均年龄为48岁。

1.2 方法

在这40例患者入院后,我院均对其进行常规颅脑检查,并对其进行碘对比剂耐受性试验。然后,根据对患者进行碘对比剂耐受性试验的结果,对其实施CT血管造影检查。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是:1)让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双筒压力注射器将碘对比剂注入患者的肘前静脉(碘对比剂的注射剂量为1.0~2.0 ml/kg,注射速度为2.5 ml~3 ml/s)。2)在注射完碘对比剂约20 s后,使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按照从颅底到颅顶的顺序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扫描。3)对患者的原始数据图像进行分析后,在主机做层厚0.6 mm、层距0.4 mm的基础重建,并将重建后的原始数据图像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处理图像使用的技术包括曲面重建术(CPR)、最大密度投影术(MIP)、平面重建术(MPR)和容积重建术(VR)。在进行图像处理的过程中,影像科医生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医学图像进行分割,去除图像中的颅骨,从而能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脑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这40例患者共存在40个脑动脉瘤,其中,有18个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有8个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有4个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有10个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在这些动脉瘤中,直径最大的28 mm,直径最小的3 mm,平均直径为(21±4)mm。后经进行DSA检查发现,这40例患者共存在42个脑动脉瘤,其中有38例患者患有单发脑动脉瘤,有2例患者患有多发脑动脉瘤。用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5.24 %(40/42)。同时,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检测出的40个脑动脉瘤,其位置、大小、类型均十分明确。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颅内血管病变。目前,此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有学者认为,此病的发生可能与创伤、感染、脑动脉管壁先天性异常及其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易发生呕吐、头痛或体温升高,并伴有记忆力下降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严重者还可因瘤体破裂而发生脑实质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其生命安全。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早期对此病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变得至关重要。对疑似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临床上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该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需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且检查的费用较高。因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CT 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因具有操作简便、扫描速度快、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成像的质量高等优点,被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经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这40例患者共存在40个脑动脉瘤,其中,有18个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有8个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有4个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有10个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在这些动脉瘤中,直径最大的28 mm,直径最小的3 mm,平均直径为(21±4)mm。后经进行手术探查及进行DSA检查发现,这40例患者共存在42个脑动脉瘤,其中有38例患者患有单发脑动脉瘤,有2例患者患有多发脑动脉瘤。用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5.24%(40/42)。同时,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检测出的40个脑动脉瘤,其位置、大小、类型均十分明确。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证实,CT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能为临床医生诊断此病患者的病情提供较为可靠的科学依据。但是,用该检查方法诊断脑动脉瘤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分析其原因是:在对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的过程中,由于碘对比剂的注射速度较快,使一些体积较小、瘤颈较长的动脉瘤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被碘对比剂有效充填,故影响了其显影的效果。

综上所述,用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脑动脉瘤,具有成像清晰、准确率高、快捷、微创等优点。但是,用该检查方法诊断脑动脉瘤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并不能完全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选取合适的诊疗方案,并结合多种图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存河,崔彩霞,刘怀军,等.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脑动脉分叉角度对颅内动脉瘤筛查及测评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7):2035-2037.

[2]杨育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评述[J]. 中国医学工程,2016,24(09):99-100.

[3]陈加源,曹杰,许卫国,等.双能量CT血管造影和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11):1699-1702.

[4]贠红雨,刘海涛,吴琼,等.不同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对比(DECTA、2D-DSA、3DDCE-MRA)[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04):85-87.

猜你喜欢
造影动脉血管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血管里的河流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12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治疗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