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均等惠民众 氤氲书香溢苏城

2018-04-13 09:26许晓霞黄洁徐荣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苏州

许晓霞?黄洁?徐荣

摘 要 论文根据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采集汇总的数据,总结梳理自2013年以来苏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既有提升进步方面,也有不足之处,旨在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作用,帮助找准苏州市公共图书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评估定级 图书馆事业 苏州

分类号 G259.2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3.01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ixth national public library assess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b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Suzhou since 2013,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progress and the shortcomings. Its aim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diagnostic role of library assessment, and help to find 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uzhou public libraries.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Library assessment and rating. Librarianship. Suzhou.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是由文化部牵头组织的行业工作,始于1994年,评估对象是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原则上每 4 年评估一次。评估结果分为四类:一级图书馆、二级图书馆、三级图书馆和未上等级图书馆。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涵盖面广,因此,借助评估定级工作,可以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状况。2017年1月,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办公共函﹝2017﹞5号),对第六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进行了部署。本次评估期为2013-2016年,恰值苏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时期。2013年,苏州市以东部地区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做好后续建设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加快构建苏州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苏州市政府专门制定了《苏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2014~2016)》(苏府办〔2014〕216号)。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在苏州地区获得了长足发展。现根据本次评估采集汇总的数据,总结梳理自2013年以来苏州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推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经验。

1 评估工作概述

与往次评估相比,第六次评估在评估导向、评估体系、评估手段、评估机制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形成了新的评估模式。第六次评估以“服务效能—业务建设—保障条件”为基本框架,将公共图书馆评估从以建设性为中心引向以效能为中心[1],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无纸化评估,实现了从手工评估到自动化评估的重大转变。这样的变化,顺应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 (办公共函﹝2017﹞5号)和《江苏省文化厅关于组织参加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 (苏文公共〔2017〕1号)的要求,苏州市高度重视此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 2017年2月底,市文广新局下发了《关于组织参加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 (苏文群字〔2017〕1号),要求各市、区和苏州图书馆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广泛宣传,争取各级领导、社会各界重视支持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要以此次评估为契机,实事求是,准确定位,既要评出工作亮点和成绩,又要找出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提升市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业务建设和服务水平。苏州市所属1家地市级图书馆,10家县(区)级图书馆,以及1家县级少年儿童图书馆,全部申报参评国家一级图书馆。3月到4月,市圖书馆学会组织各馆相关人员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和省图书馆学会举办的评估定级业务培训班。同时,市学会和市图书馆还承办了一期中图学会的地(市)县级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培训班(苏州站)。5月到7月上旬,督促各市、区公共图书馆及时将自评数据录入“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管理服务平台”,并对部分图书馆进行了现场指导。8月23日,迎接省文化厅、省图书馆学会对苏州图书馆和昆山市图书馆进行实地评估。8月24日至29日,组织专家对各市、区图书馆(昆山市图书馆除外)进行实地检查评估。8月30日至9月15日,完成对所有图书馆的平台评分工作。

2 评估期内我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苏州现辖4个县级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4个区(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以及2个市政府派出机构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常住人口1061.60万[2]。现有地市级图书馆1座,县(区)级图书馆10座(其中姑苏、相城、高新三区图书馆纳入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县级少年儿童图书馆1座,共12座公共图书馆,全部参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对它们进行评估总结,可以基本反映苏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事业发展现状。通过本次评估检查,发现苏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总体发展良好,呈现如下基本情况。

2.1 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保障有力

2013年,苏州市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如何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继续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进行卓有成效的后续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形成保障。

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苏州市先后出台了《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苏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2014~2016)》 《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办法》 《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 《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等多个文件来规范和引导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张家港市、吴江区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张家港市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加强镇(区)、村(社区)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阅读设施建设的通知》等文件来保障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发展。

2.2 投入持续增加,图书馆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2.1 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评估期内,全市年均财政拨款总额达1.98亿元,其中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年均财政拨款在亿元以上,张家港市图书馆等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均在千万元以上。财政拨款年增长率与当地财政收入年增长率均成正比。以2016年为例,全市财政对苏州市公共图书馆的拨款总额达2.55亿元(含部分新馆建设费),其中文献购置费达3978.65万元,人均文献购置费达3.75元。

2.2.2 文献资源丰富多样

苏州各市、区公共图书馆文献馆藏量均在90万册以上(姑苏、相城、高新三区图书馆纳入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2016年全市馆藏书刊总量(不含电子文献)达1491.27万册,人均近1.5册,人均新增文献入藏量近0.3册件。对于图书馆而言,文献资源的不断丰富和优化是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是充分保障民众阅读需求的基础。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基本满足服务人口需求。

2.2.3 建筑面积不断增加

一方面随着总分馆网点建设的发展,阅读空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的图书馆建筑陆续建成开放。2014年,姑苏区图书馆在原苏州图书馆金阊分馆的基础上整修改造后重新开放,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包括1700平方米的成人阅览区、公共电子阅览区和300平方米的儿童图书馆。2016年4月,张家港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原张家港市图书馆老馆的基础上,根据分级阅读理念重新改造布馆后对外开放,现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2016年11月,高新区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高新区文体中心分馆)正式对外开放,全馆面积约1.73万平方米。2017年6月,吴中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新馆采用“全开放”“大空间”的建筑格局,布局上动静分明,分区清晰。另外,苏州第二图书馆已于2016年初正式破土动工,预计2019年上半年开放,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建成后的苏州第二图书馆将是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相融合的新概念图书馆,具备公共图书馆服务,文献存储集散,配套服务三大功能。

3 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突出方面

3.1 效能导向成效显著

在示范区创建成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背景下,寻找苏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与着力点便成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在政府部门与业界专家的指导下,市公共图书馆界明确了以服务效能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为苏州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图书馆服务的新目标、新方向。在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提出的“在苏州图书馆跨越式提升服务效能‘10个100%行动计划”的带动下,全面提升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2013年至2016年间,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成效显著。

3.1.1 读者到馆与文献借阅量大

读者到馆与文獻外借量是反映图书馆服务效益的重要指标。以2016年为例,苏州全市公共图书馆到馆总人次达2363.85万人次,人均到馆2.23人次。普通文献外借量达1332.7万册次,人均借阅1.3册。苏州图书馆四年年均文献外借量433.64万册次,远高于评估标准90万册次的最高加分值。张家港市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昆山市图书馆、太仓市图书馆、吴江区图书馆和独墅湖图书馆等县级图书馆均达90万册次以上,达到地市级图书馆指标的优秀水平。

3.1.2 持证读者逐年增加

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近年来陆续开通了市民卡的借阅功能。截至2017年6月底,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达757.89万人,持证读者占比(服务人口1061.6万人) 为71.39%,远远高于评估指标设定15%的最高加分值,达到了先进国家的水平。

3.1.3 读者活动场次丰富,参加人次众多

苏州市公共图书馆围绕阅读节、世界图书日、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促进活动,吸引了广大民众参与。其中,苏州图书馆平均每年开展228.5场,每万人就有157.05人次参与;张家港市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昆山市图书馆、姑苏区图书馆和高新区图书馆达到了地市级图书馆指标优秀水平(年均80次以上)。

3.2 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在第六次评估期内,国家宏观层面上出台了多个公共文化方面的纲领性文献,对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和《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都强调各地要加大对本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设施网络,为实施总分馆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3]。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充分融合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求和相关政策法规精神,在指标体系中突出了引导与加强公共图书馆体系化建设[1]。苏州地区公共文化恰值示范区创建后续建设期,因此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2.1 总分馆建设蓬勃发展,实现镇(街道)一级全覆盖。

从2013年到2017年6月底,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由1个总馆、48个分馆、2个流动图书馆发展成为由1个总馆、79个分馆、2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2个轨道交通图书馆、2个集装箱图书馆、94个“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点、2辆流动图书车、28个图书馆流动服务点组成的更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示范带动下,苏州市公共图书馆又形成了7个以县市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 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 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年接待人次超过2300万,人均到馆2.23人次。目前,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已实现了镇(街道) 一级的全覆盖。

3.2.2 创新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持续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是公共图书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为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效益,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积极应用新技术,开拓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延伸服务,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苏州图书馆2014年推出“网上借阅社区投递”和“你选书,我买单”读书荐书活动,依托高效运转的物流体系,线上线下联动。张家港市图书馆2013年在全国首创24小时图书馆驿站,对原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改良、升级,打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截止目前已陆续在社区街道推出融合了空间设计的无人值守、借阅一体的智能化微型图书馆33个。常熟市图书馆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通过“图书馆+组织”“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商业”“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景区”等方式与社会机构联合横向发展,突破了传统总分馆制的纵向“金字塔”结构,从2014年到2017年,新建成特色分馆28家,图书流通点59个。吴江区图书馆在“四位一体”总分馆制的基础上引入“服务外包、社会参与”举措,政府出资购买公益岗位服务,由吴江图书馆(总馆)培育、孵化的未年成人阅读活动,通过服务外包方式配送到基层,该项目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当年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名单。太仓图书馆将阅读空间延伸至咖啡馆,“左手咖啡右手书”项目获2016年度苏州市社科普及创新项目奖。

3.3 管理规范,合作广泛,各项业务基础扎实

在本次评估标准体系的三大部分中,第二大部分为“业务建设”,苏州12家图书馆(含1家少儿馆)在此大项的基本分值部分的平均得分率为99.2%,彰显了苏州各级公共图书馆扎实的基础业务工作。

3.3.1 馆藏资源建设配置优化,结构更趋合理

近年来,数字阅读日渐兴起,苏州各图书馆在文献采访中,均注重加强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的采购,自建特色数据库量质并进,地方文献收集普遍重视。在不断完善馆藏政策的前提下,尝试建立了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机制。从2014年起,在苏州图书馆的带动下,苏州各级公共图书馆陆续推出了“你选书,我买单”读书荐书活动。馆藏文献的可读性和借阅量得到提升。

3.3.2 新技术应用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本次评估期内,苏州地区普遍开始应用RFID系统,开展自助图书馆服务,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拓展了服务范围。苏州图书馆依托高效运转的物流体系,推出“网上借阅社区投递”和“你选书,我买单”读书荐书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张家港市图书馆运用科技手段,推出 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自助借阅、数字阅读等服务的智能化微型图书馆。

3.3.3 建立理事会和阅促会,创新管理与合作平台

理事会制度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图书馆发展建设,有效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途径。苏州图书馆于2016年12月1日成立理事会。理事会由13名理事和1名监事组成,涵盖了政府职能部门、业界专家、知名学者、读者代表、图书馆管理层和职工代表。2017年上半年,张家港市图书馆理事会和相城区图书馆理事会也先后成立。

为了更好地凝聚社会阅读力量,助推书香城市建设,2014年,苏州图书馆与新华书店、独墅湖图书馆馆店联合,在江苏省内率先成立了苏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创办《书香苏州》会刊,开展“优秀阅读推广组织、优秀阅读推广活动、优秀阅读推广人”评选活动。2016年,常熟市图书馆和太仓市图书馆先后牵头成立了常熟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太仓市阅读推广协会。阅读促进(推广)协会的成立有助于图书馆加强与各阅读推广组织、个人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将各类社会阅读资源整合起来,从而推动全市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

3.3.4 积极参与重点文化工程建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苏州市支中心设在苏州图书馆内,各市区均设有县级支中心,按照国家中心和省分中心要求配置硬件设备并进行资源建设。通过服务和创新,苏州共享工程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多家单位获得“2014年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优秀单位”“2016年度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

古籍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苏州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吴江区图书馆、吴中区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参加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认真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和古籍研究整理工作,全市共有314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4年,苏州图书馆、吴江区图书馆被授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苏州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吴江区图书馆等被授予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3.4 品牌引领,在推进全民阅读中提升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全民阅读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连续几年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的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积极发挥主阵地作用,全力推进本地区的全民阅读,不仅是图书馆的本职,也是提升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的途径。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当地的全民阅读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引领推动作用。

3.4.1 针对少儿读者,开展分级阅读

儿童是阅读推广的重点。苏州各级公共图书馆高度重视针对儿童的阅读推广工作,纷纷建立了各自的品牌活动。苏州图书馆专门为0~3岁婴幼儿推出了“悦读宝贝”计划。2013年“悦读宝贝”计划被“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英国总部承认,苏州图书馆成为中国大陆首家“阅读起跑线”的成员馆。张家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分别为0~3岁和3~6岁婴幼儿设计“宝贝启蒙”和“幼儿启智”行动,并与南京师范大学全民阅读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儿童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研究,发布了全国首个0~3岁婴幼儿阅读能力发展测评标准。

3.4.2 针对残障读者,提供温馨服务

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无障碍设施齐全,多个馆设有专门的盲人阅览室,并成立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活动。“我是你的眼”视障读者主题活动是苏州图書馆专门为盲人读者开展的品牌活动,内容包括:盲人读书会、盲人爱心电影、苏州大讲坛-阳光讲坛、“一帮一、手牵手”活动、“走向户外、触摸世界”户外活动、真人图书馆等。该品牌活动被评为江苏省文化志愿服务优秀活动项目,并已连续三届获得苏州市阅读节优秀活动奖。昆山市图书馆开展“把爱传递出去——主题、绘画活动”,为昆山市爱心学校的聋哑儿童提供展示自我、放飞心情的平台。独墅湖图书馆则与园区仁爱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共建关系,为残障学生提供服务和职业体验的机会。

3.4.3 针对老年读者,开展计算机培训

姑苏区图书馆、相城区图书馆和高新区图书馆联合推出“扶老上网”活动,旨在为老年人开展计算机操作与上网培训,不仅针对不同基础的读者开设有基础班、提高班和兴趣班,而且还建立了读者交流群,由工作人员在线解答读者提问。每年年底举行“扶老上网”总决赛活动,检阅老年朋友们的学习成果。“扶老上网”免费培训获第六届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三等奖。

3.4.4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打造阅读家园

苏州地区外来人口众多,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共同享受苏州文化建设的成果,各图书馆在敞开大门的同时,也为他们专设了景山分馆、工地书屋、集装箱图书馆、“虹筑之家”等阅读场所;同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特点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如苏州图书馆各分馆的“人在归途互联网订票”活动、高新区分馆的“书香景山阅读改变人生”系列活动、昆山市图书馆的“中华成语,我来听写”昆山市外来工子弟学校成语听写大赛活动等。

3.4.5 针对广大市民,打造优秀讲坛

讲座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普及、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活动方式,苏州市各公共图书馆均有深受市民喜爱的讲座品牌。“苏州大讲坛”是苏州图书馆重点打造的品牌阅读推广活动。2014年,“苏州大讲坛”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江苏优秀讲坛”,同样获评的还有张家港市图书馆“沧江市民大讲堂”、常熟市图书馆“市民课堂”、昆山市图书馆“市民大讲坛”、吴江区图书馆“垂虹讲坛”、太仓市图书馆“娄东大讲堂”、独墅湖图书馆“湖畔论坛”等。

3.5 持续创新,业界示范效应显著

苏州地区公共圖书馆在本次评估期内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持续创新,一些创新项目在国内图书馆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5.1 苏州图书馆“悦读宝贝”计划

这是专为0~3岁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系统工程,2013年加盟“阅读起跑线”,成为中国大陆首家“阅读起跑线”的成员馆,不仅广受社会各界欢迎,也被区域内外图书馆的所借鉴。吴江区图书馆、张家港市图书馆、威海市图书馆、山东东营图书馆等来我馆交流后,都先后推出类似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向婴幼儿家庭派送“阅读大礼包”,并开展阅读指导服务。

3.5.2 苏州图书馆“网上借阅社区投递”项目

2014年,苏州图书馆在全国首创的“互联网+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使读者能享受手机借书、家门口取书的便捷服务。该项目在各种评比活动中共获得10个奖项,并被先后推广到独墅湖图书馆、吴江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汉中市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等。

3.5.3 张家港市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驿站”

2013年起,张家港市图书馆在社区街道陆续推出融合了空间设计的无人值守、借阅一体的24小时图书馆驿站。它运用科技手段,提供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自助借阅、数字阅读等服务,打造了一个自助、自主、自由的免费开放阅读空间,成为百姓身边“永不打烊”的图书馆。2015年,张家港市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驿站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作为全国唯一县市案例入选中宣部“十八大以来全国《宣传工作创新百例》”,其经验在全国地方县市宣传部长培训班上作案例授课。

3.5.4 常熟市图书馆“图书馆+”项目

2014年开始,常熟市图书馆进行了“图书馆+”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模式的尝试与实践,通过“图书馆+”与社会力量结合,突破图书馆自身原有的小圈子,以书为媒,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场所广泛联通融合,带来更大更强的图书馆服务效能,走向普遍均等的惠民之路。“图书馆+”总分馆服务创新模式获第七届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还多次被中央一套、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广为宣传报道。

3.5.5 吴江区图书馆“四位一体”文化信息服务模式

目前,吴江全区250个行政村均建立了集中采购、统筹管理、统一标准和常态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四位一体”文化信息服务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镇、村三级图书馆服务设施网络体系。2013年,吴江“四位一体”建设新模式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被评为创新服务举措,2014年获江苏省第六届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先后被新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4 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不足之处

通过对照评估标准,苏州公共图书馆基本分值和加分分值得分率都比较高,其中,基本分得分均在96%以上,反映了苏州公共图书馆整体基础较好,基本业务规范;加分项得分率则有64%至93%的跨度,反映了各馆在引导性指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工作创新方面仍然有许多提升空间。

苏州市外来人口众多,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50%,在国内大中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市。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导致苏州市的公共资源普遍趋紧。许多指标从总量上来说都比较大,但涉及到人均指标则不占优势。如年文献流通率、年数字阅读量占比(%)、年人均网站访问量(次)、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元)、人均文献馆藏量(册件)指标普遍存在扣分情况。员工数量指标,也是按服务人口设置的,由于人口基数大,包括苏州图书馆在内的大部分图书馆都未能拿到满分。

新媒体服务、新技术应用、自建数字资源建设等仍需继续加强。苏州公共图书馆在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开展服务和宣传方面存在不足,用户数量与庞大的读者数量相比比例偏低。同时,苏州目前只有4个馆可以实时显示服务数据,在及时发布服务数据、增加工作透明度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需关注提高电子图书阅读量的占比,一方面要注重增加电子图书的入藏量,另一方面要进行宣传和电子阅读推广。

在参与跨地区、跨系统的图书馆协作协调,特别是参与国际协作方面仍有有待加强的空间。苏州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理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跨地区、跨系统的协作协调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有国际化的眼界,参与国际化的协作与交流,积极实施文化走出的战略。

在法人治理等组织管理和运营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截止目前,苏州12家公共图书馆,只有3家成立了图书馆理事会。作为国家推行的管理创新的一个方向,苏州其他图书馆在这3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也需随后跟进。

5 指标引领下的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方向

本次评估定级,指标体系覆盖面广,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价一个图书馆,并能明确引导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评估标准》中加强了信息化指标、服务指标、管理指标和政府责任,强化了效能导向,其意义在于一方面鼓励标准化,通过评估推动公共图书馆能够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这部分为基本分),一方面鼓励个性化,通过评估引导一些新的方向(这部分为加分)[4]。而在评估中发现的短板,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首先,仍需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在文献购置费、读者用计算机终端数量、人员配备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保障苏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不因外来人口的增加而被摊薄,切实保障民众的基本阅读权利。

其次,仍需高度重視图书馆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运用“数字图书馆”“大数据云平台”“RFID物联网”等技术,加强知识管理与服务支撑,开展用户行为数据和资源利用数据分析,并利用这些数据提升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效率与服务针对性和便利性。

再次,图书馆工作仍需以开放的姿态,加强跨地区、跨系统的协作协调,参与国际图书馆界的协作协调和分工,拓展专业视野,提高服务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苏州公共图书馆地位,进而更好地服务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仍需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图书馆建设发展,有效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动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加快推进理事会制度,推进阅读促进(推广)协会的发展。通过搭建平台推动社会合作与资源整合,以利于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加规范、高效,市民满意率更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显著。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是衡量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机制,对图书馆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彰显价值具有积极的作用。此次评估,苏州各级文化部门及公共图书馆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过程管理等方面精心准备,认真学习标准,全面对照细则要求,一方面总结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查找缺失和不足,着眼未来发展,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以此次评估为契机,切实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实现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再谋苏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柯平,宫平.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的意义和特点.图书馆建设[J].2016(12):4-7,14.

苏州年鉴[EB/OL].[2017-09-22].http://www.sztjj.gov.cn/tjnj/2016/indexch.htm.

文化部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7-09-22].http://www.cacanet.cn/detail_politrid.aspx?lawid=9042.

以评促建 以评促管 以评促用:关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N].图书馆报,2017-05-19(03).

许晓霞 苏州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江苏苏州,215502。

黄 洁 苏州图书馆辅导部主任、馆员。 江苏苏州,215502。

徐 荣 苏州图书馆辅导部副主任、馆员。 江苏苏州,215502。

(收稿日期:2017-11-08 编校:曹晓文)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有味道的苏州云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