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平远头

2018-04-18 11:10刘媛
文史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天镇县头村长城

编者按: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山西的长城文物保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根据山西省文物局数据,截止到2016年年底,从战国到明清,山西11个地市中,8市40县(区)共有4276处长城遗存,总长度达3500公里。尤其是明代“九边重镇”中,山西以“大同镇”“山西镇”独占其二。在今天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依然能够看到长墙蜿蜒、烽燧林立、城堡密集的壮美景观。而伴随长城历史积淀深厚的长城文化,更是历史遗留给山西的宝贵财富。

大同政协委员、长城文化学者刘媛,十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长城,她克服种种困难,实地踏勘了山西所有的明长城遗址及相关军堡衍生的古村落,被媒体誉为“长城玫瑰”。她边走边学、边写边讲,搜集史料,参阅文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对长城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一个长城爱好者成长为一名长城学者。本刊将连载其专著《走笔长城》,以飨读者。

明长城的外长城从河北进入山西的位置,在大同市天镇县的平远头村。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方圆几公里内有好几个小村子比邻而居,却分属三个省区,村里的鸡叫声几乎都能彼此听见,因此都号称“鸡鸣三省”,平远头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明代,平远头为平远堡守备戍守长城和烽火台的起始处,谓之“头”,故名“平远头”,也是明大同镇里最东线最前沿的防御哨位。

翻开山西省地图,平远头村就是那个最北尖儿上的村庄,位于天镇县治北33公里,在东经114°08′49″,北纬40°42′24″交汇处的双山山脉馒头峰南麓。村子的东面有一条河沟,叫三角沟,为山西省天镇县、河北省怀安县、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交界沟,三省区在这里以长城为界,国务院在这里立了三角形的省区界碑。如今晋冀蒙三省区共同提出了“长城金三角”区域协同合作发展战略规划,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地理位置上的“长城金三角”就在平远头。

民以食为天,平远头的民间美食首推“山药鱼”。主要食材是莜面和土豆,在晋冀蒙金三角地区也颇具代表性。这里的人们将学名叫“土豆”“马铃薯”的东西称做“山药”,“药”读成轻声的“押”。平远头是我十多年前行走山西长城的第一站,而在平远头所吃的头一餐饭就是“山药鱼”。把土豆煮熟剥了皮,用擦子擦碎,加入莜面粉若干,并不加水,用手掌反复揉搓成软面团,再一点点捏成细长如鱼状的小扁片儿,搁到笼屉里上锅蒸熟了,同锅炖水嫩的鸡蛋、肉汁做“稍子”,山药鱼蘸着吃,非常美味。这里山间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当地百姓采来代替茶叶,味道非常清香,叫石背柳。

2006年夏天笔者再次住在平远头的时候,老乡们说大山的深处有一个烧长城砖的砖窑,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请老乡们当向导,翻山越岭走了四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了那个窑址。几个窑口沿半山腰排开,窑炉均大致完好,包括窑顶、焚口、火膛、火路、烟道等结构均清晰可见,还看到了里面的草木灰、火烧泥土的痕迹、因变形被弃的巨大城砖。整个山西长城沿线经常遇到以“窑”为村名,但我亲眼所见的长城砖窑遗址只此一处。

平远头村民至今津津乐道的,是享誉三省的公益渠及贺大元家族。贺大元生于1879年,去世于1942年,字冠山,号子厚,青年时期考进了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今太原理工大学前身),大学毕业后即回天镇县从政,后辞官返乡。

村内流传着有关贺家财富的一个故事:贺大元为儿子贺艮向柴沟堡富户阮氏家女求婚,阮父开玩笑地说:“把你们贺家的银圆一个挨一个铺到路上,从平远头铺到柴沟堡,能铺满这50里的路吗?”贺大元说:“在我家渠沿的树上,你每棵树挂一个银圆,能保证把我所有的树都挂上吗?”阮父暗自计算,恐怕比铺路所需要的银圆更多得多,俩人同时哈哈大笑。贺艮与柴沟堡的阮氏结婚后,所生儿子贺一平(1916-2001)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今其后人依然在京从政。

贺大元回乡后,鉴于家乡十年九旱,于是筹划开一条灌溉渠,这就是迄今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公益渠。这条渠1913年开工,1915年试水竣通,西起兴和县古城村,经新平尔及附近的二十墩、十六墩、大营盘村、八墩村、平远头村,东入怀安西坪山村,全长20公里,水浇地1333公顷。贺大元为开渠呕心沥血,最艰难的时候将近倾家荡产,甚至典卖妻子嫁妆。迄今村内遗留有开渠石碑。

公益渠的两边植满了杨树。1926年寒冬的一个雪天,贺大元得知有人偷树,原来是有穷人想要干树枝取暖。贺大元不仅没有责罚,还命人凡通往村庄方向的渠段都扫出路来,便于村民前来捅树枝。从那以后,每年深秋贺大元都安排提前捅下树枝晾干,每户10捆不取分文自行背回。贺大元自修中医,凡有前来求医者,不问贫富,一视同仁,診费分文不取。贺家还在村里开设了书塾,让乡间适龄孩子都前来读书。这些举措使贺大元获得了“贺大善人”的雅号,至今流传。

“平远”二字,出自“平远堡”。如今平远堡是个自然村,与平远头距离3.8公里。据《三云筹俎考》载:该堡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土筑,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城高三丈五尺,周二里八分,明时在此设守备驻守,分管长城十二里,边墩二十座,火路墩十三座”。这里位于的明宣府镇与大同镇交界之处,曾经驻扎着673名兵士,另有守备一名、坐堡一名、把总一名,还养有军用的281匹马骡,《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列其为“极冲之地”,可见军事位置之重要。今天的平远堡墙体多凋零残损,包砖都被剥光了,北墙与西墙仅有的部分被砌进了农家院落之中,南墙则全部为西洋河水所冲垮,只有东墙尚存连续几十米,高三米左右。

平远堡坐落于西洋河畔。西洋河从内蒙古尚未流入山西的时候,是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山谷里。在流到山西又向正东方向流去期间,地形就开始开阔了起来,一直到进入河北,呈一个大口朝东的喇叭状,一直通向张家口地区,进而逼近北京。从平远堡所在的地形来看,虽然其北是山、其南也是山,但是中间被河水冲击出大面积的冲积扇小平原,土地相对肥沃、地形平整,有利于农牧业生产。西洋河的河道还是一条进入河北地区的天然大通道,通道的一端就是剽悍的游牧民族聚居地,另一端则是肥沃富庶的明朝都市城镇,这里距离北京城只有二百多公里,草原上的骑兵一昼夜即可驰骋到京城。史载明朝嘉靖年间,蒙古大军就曾由此入犯宣府城、柴沟堡等地。

平远头村中有一道长城横穿,再北1公里有另外一道长城横呈,山头上有烽火台。这两段长城在这个位置呈现出大致东西走向,有基本平行的两道,一道在西洋河北岸与山区交界的地方沿着山根向西南方向延伸,另一道则在山顶最高的地方沿著山脊蜿蜒,形成了间隔几公里的两道军事防线,分别被当地百姓称为“头道边”和“二道边”。这段长城墙体为土夯,残高不等,大致在一米到五米之间,骑墙墩为砖包,但是如今砖多被拆。沿线火路墩为圆锥状,残高十二到十五米,多分布在各个山包的顶上,视线极其开阔。平远头附近的长城,山西境内的为土夯墙,河北境内的则为砖石所砌。

平远堡一带不光有明长城,还有汉代长城以及汉墓。《天镇县志》记载:“汉长城遗址,位于平远堡与怀安县西洋河交界处,南北走向,长约5000千米,高5至7米,宽4至6米。”《后汉书·王霸传》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派杜茂、王霸二人,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十三年(公元37年)从代郡到平城“筑亭障”300余里,也就是说,修了300多里长城,作为防御匈奴的屏障。《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秋,援乃将三千骑出高柳(今阳高),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这段长城在今平远堡村东三百米,北接三界沟向南,过西洋河,穿插于长胜山(山西省)和南燕截(河北省)分界线上,向南延展到达家窑——碾儿岭一线。

在平远堡村东一公里处,汉长城附近有汉墓群。现存圆形封土7冢。《中国文物地图》记载:“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表现存圆形封土九座,底径7-28米,残高3-5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盆、罐等残片。”20世纪50年代附近修水库,曾出土汉代的陶罐、壶、铜镜等文物。

过去许多年来,平远头村与高速公路近在咫尺,却无缘交汇。平远头附近有G6京藏高速、G7京新高速,以及S45天黎高速,201省道、110国道也都经过这里。当地百姓说,当年修京臧线时需要本地政府出一笔并不庞大的费用就能留一个出口,但天镇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心无力。等到多年后终于攒够了这笔钱,所需费用又上涨了好几倍,钱还是不够。令人欣喜的是,如今附近位置不但已经开通了天黎高速的“五里墩”出口,而且正在建设与京藏线的互通,这里将重新成为晋北连接蒙、冀京的重要动脉,是山西的另一条便捷高效的出省通道,必将对区域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平远头村有五道庙、龙王庙、玄坛庙,还有塞北少见的河神庙。这一带的宗教形态虽然独特,但有一定的规律性,号称“全庙”。具体有哪些特点,留待后文详解。

猜你喜欢
天镇县头村长城
乡村共富密码把“迷你马拉松”办进村里青山头村:擦亮体育特色“金名片”
万亩草场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走进天镇
山西天镇:壮观的“光伏扶贫”
守护长城
山西省组织高级专家开展“扶智”脱贫攻坚
回乡记(外二首)
走样的“四荒”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