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对手足口病患儿的药学服务

2018-04-27 09:29刘琼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8期
关键词:肠道病毒口病注射用

刘琼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多由EV71感染引起, 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小儿病情变化快, 依从性差,再加上小儿用药种类繁多, 临床上治疗手足口病时联合用药比较普遍。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正确、合理, 减少不良反应,从2016年2月开始, 本科派出2名临床药师负责患儿的用药指导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干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用药,多种形式的药学服务, 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儿的认可。现将具体工作模式和用药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住院的160例手足口病患儿, 其中男86例, 女74例;年龄5个月~8岁1个月, 平均年龄26.8个月, 其中0~3岁102例,>3岁58例;住院时间2~16 d。随机抽取的所有病例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疾病。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中的诊断标准制定。

1.2.1 临床诊断 ①在流行季节发病,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 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 临床诊断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 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1.2.2 确诊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①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肠道病毒, 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的升高。

1.3 方法 分析160例患儿的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药物使用情况, 并统计治疗结果。

2 结果

2.1 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 160例患儿抗病毒药物以注射用炎琥宁占比最大, 为65.63%, 其他依次为注射用阿昔洛韦(51.25%)、利巴韦林注射液(35.00%)、喜炎平注射液(17.50%)、注射用更昔洛韦(1.25%)。见表1。

表1 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n, %, n=160)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60例患儿的抗菌药物使用占比最大的为注射用头孢他啶(11.25%), 其次依次为注射用头孢甲肟、克林霉素注射液、注射用阿奇霉素及注射用头孢拉定、注射用氨苄西林。见表2。

表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n, %, n=160)

2.3 对症治疗药物使用情况 160例患儿的对症治疗药物使用占比最大的是含酚炉甘石洗剂(97.50%), 其次为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 92.50%)。见表3。

表3 对症治疗药物使用情况(n, %, n=160)

2.4 治疗效果 160例患儿的平均症状改善天数为4.80 d,平均住院天数为6.80 d, 依从性为85.63%, 满意度为95.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25%。见表4。

表4 160例患儿治疗效果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治疗重点采用抗病毒药物。在应用中发现, 阿昔洛韦抗病毒谱广, 对肠道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高度选择性, 疗效优于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虽价格低廉, 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 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另外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一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 联合用药以炎琥宁与利巴韦林合用或喜炎平与阿昔洛韦使用较常见。炎琥宁和喜炎平的主要成分系植物穿心莲提取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该药物在镇痛、清热解毒、抗感染和抗炎上具有显著的效果, 其次, 该药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使用者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3]。两个品种均属于中药注射剂,在使用时应提醒护士重视含中药成分注射液的过敏反应, 可表现为皮疹、瘙痒、斑丘疹, 严重甚至呼吸困难、水肿、过敏性休克, 多在首次用药出现。在使用过程中如有发热、气短现象, 应立即停止用药。另外, 要仔细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炎症或静脉炎, 如发生红、肿、痛等现象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 以免引起静脉炎。

对合并支气管炎、脑炎、肺炎等感染者应全部使用抗菌药物。本院小儿手足口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25%。主要是因为病程发展较快, 合并感染较重,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使用率最高, 主要是考虑到小儿的肾脏功能未发育完全, 使用对肾功能损害较小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最多, 相对较安全[4],阿奇霉素的使用主要是针对青霉素和头孢类过敏的患儿, 克林霉素主要是针对怀疑有厌氧菌感染的情况, 临床药师一直在提醒护理人员留意大便次数、颜色和形状, 注意防范克林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经药师提醒, 炎琥宁不能与氨基糖苷类配合, 且氨基糖苷类具有耳、肾毒性, 所以不推荐使用。本院仍存在抗菌药物滥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但和药师干预前相比, 还是有很大的改观, 要真正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需要从用药习惯上不断改变观念, 另外本院的耐药菌监测结果显示, 很多的细菌对青霉素类的耐药程度均已>65%, 所以在临床选用药物时, 青霉素药物应用很少。

目前, 在临床上还没有对手足口病治疗的特效药物, 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甘露醇、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等[5]。对于重症病例发生的神经系统受累, 控制颅内高压主要使用甘露醇和甘油果糖, 两者各有利弊。甘露醇是单糖, 在体内不被吸收, 绝大多数以原形从肾脏排出, 是渗透性利尿剂。降颅压速度快, 紧急需要降颅压的情况使用。 甘油果糖为高渗性脱水药, 为一种复方制剂, 与甘露醇相比, 本药起效慢, 但作用时间长, 无反跳现象, 不增加肾脏负担, 一般无肾脏损伤作用, 可以与甘露醇交替使用。甘油果糖适用于有心功能障碍不能耐受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伴有肾功能损害、不需要立即获得降颅压挽救患儿生命的紧急效果。免疫球蛋白主要是为了提高机体免疫力, 干扰素还有抗病毒蛋白的作用,干扰素和炎琥宁联合应用在手足口病治疗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6]。对于病毒感染的患儿, 一般不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时, 应注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若用药剂量和停药时间把握不准, 会造成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应严格遵循早期、足量、递减的原则[7]。开喉剑喷雾剂可以缓解口腔疱疹、咽炎引起的疼痛、不适;含酚炉甘石洗剂是本院的自制制剂, 具有收敛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使用前注意摇匀后外涂皮肤, 但涂抹时应注意皮肤有破损不能使用。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 一般预后良好, 每年从4月起,手足口病发病数逐渐上升, 每年4~7月、10~12月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其中<5岁儿童发病数占病例总数>90%。对这类患儿年龄较小, 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对药物反应性高, 所以在治疗和用药上既要注意疗效,更要注意药物易导致的不良反应[8]。临床药师在药学服务过程中, 与医生一起参与用药方案的制定, 为典型病例建立药历, 对用药情况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充分考虑患儿的个体差异, 积极参与制订患儿个体化给药方案, 加强药物服用指导, 开展药物咨询和健康防治知识的宣传,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住院天数,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和用药质量, 同时也能提升药师的地位。

[1] 张传香, 蒋志平, 汤尘尘, 等.我院小儿手足口病用药情况调查分析.儿科药学杂志, 2015, 21(5):41-43.

[2] 陈炎, 陈亚蓓, 陶荣芳.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世界感染杂志, 2010, 30(3):104-108.

[3] 李正然, 莫庆仪, 梁展图, 等.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疗, 2014, 33(6):117-118.

[4] 黄光英, 王敏, 钱青.我院门急诊儿科2013年处方点评与分析.中国药房, 2015, 26(8):1039-1041.

[5] 张若镭.炎琥宁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应用效果.当代医学, 2017, 23(32):95.

[6] 范磊, 陈海燕.我院门诊手足口病患儿治疗药物使用分析.中国药房, 2016, 27(11):1469-1470.

[7] 严飞飞, 贾圆圆, 何晓娜.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观察.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7, 15(1):92-93.

[8] 杨铁凤, 靳蕊梅, 何永宝.临床药师对手足口病患儿提供用药指导.基层医学论坛, 2015(s1):83-84.

猜你喜欢
肠道病毒口病注射用
羊肠道病毒的流行现状及防控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使用注意事项探讨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对比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儿童手足口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